標籤:

屏障還是毒瘤?——重新認識關寧防線

受到明史科普讀物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很多人普遍認為關寧防線很牛。大約的理由是,清軍直到1644年,也沒啃掉關寧防線。而現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關寧防線是明代版的馬其諾防線,非常穩固,所以清軍不得不繞開關寧,從赤峰一帶攻入長城,正因為清軍可以繞過,所以才不費力氣去攻打關寧。

兩種觀念都認為關寧防線很牛,不然的話清軍何必繞道呢,要是能啃下來,早啃下來了。

然而在敬寒山看來,關寧防線根本不是防線,而是進攻基地。哪有與敵軍進攻路線重合或者平行的防線呢?

孫承宗在一開始設計關寧的時候,就不是把它當作防線來設計的,而是當作進攻基地來設計的,採用的是堡壘推進戰略。如圖綠色的是長城,粉紅色的是關寧錦基地,方向從山海關直指瀋陽。

這個戰略有一個缺陷,或者說一個代價,那就是十分燒錢。各種軍械、城堡、軍餉、物資等等,不是一般的燒錢。

所以,在天啟年間,孫承宗的戰略是合適的。到了崇禎年間,齊楚浙三黨被打壓,東林獨大,一些工商業的稅收被廢除,財政問題惡化,關寧就成了財政支出上最頭疼的大問題,一個詞總結,叫累贅。

之所以說是累贅,是因為耗費大量財政支出的堡壘推進戰術,真正效果並不理想。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前夕,孫承宗把堡壘修到了三岔河的前沿,就是今天遼寧錦州東面的凌海縣,距離瀋陽只有四百來里的路程。明軍如果出動奇兵,兩天就能奔襲到瀋陽城下。

面對這種咄咄逼人的局勢,後金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在大凌河跟明軍幹了一場。結果,大凌河城堡被刨成了廢墟。與此同時,清軍還總結之前的寧錦之戰和大凌河這兩次戰役的經驗,得出了一個對付關寧基地最有效的作戰策略,那就是圍點打援。

包圍大凌河的過程中,明軍出兵援救,就會在野戰中被金軍殲滅。如果不出兵援救,那麼清軍就可以一個堡壘一個堡壘的硬啃下去。

所以折騰了一大圈,孫承宗的戰略全毀了。到這個時候,燒錢的關寧,其堡壘推進的效果完全沒有達到,反而空耗財政。不訓練場出一支可以野戰的部隊出來,僅僅依靠堡壘,打不了野戰,就掌握不了戰場的主動權,單純的堡壘推進戰略也就會失效。

這時候,關寧沒有達到戰略戰術的效果,並且還十分燒錢,帝國財政火上澆油,所以這才說關寧已經成了累贅。

但是到了崇禎六年之後,關寧已經不僅僅是累贅了,甚至已經成了毒瘤了。因為兩件大事的發生。

第一件大事,明末開眼看世界的重量級大師——徐光啟支持的登州練兵計劃突遭橫禍,掌握著先進的西洋火器技術的登州叛軍渡海投靠後金,孔有德就是其中的一個首領。這導致後金直接掌握了當時東亞最先進的火器技術,關寧的堡壘在後金的高仿火炮面前已經徹底失效,推進就不要談了,現在連防守都成問題了。

第二件大事,後金徹底征服了漠南蒙古,把察哈爾部的首領、蒙古名義上的共主林丹汗趕到了青海去了,後者在逃亡的過程中掛掉了。後金這就得到了漠南,在整個長城防線上都與明帝國接壤了,從此以後,金軍就可以從山海關以西、甘肅嘉峪關以東的任何長城關口毀牆而入,打入關內,關寧已經起不到任何阻擋清軍的作用。

那麼這跟毒瘤有什麼關係呢?

還有,既然上面說後金軍掌握了火炮技術,一躍成為清軍,可以狂虐關寧了,為啥到了1644年,還沒啃下關寧呢?

其實這算是清國一個非常陰險而又高明的戰略。

正因為可以繞開關寧了,所以,啃下關寧就不是唯一的選擇,那麼就看哪一種選擇代價最小,收穫最大了。啃下關寧,清軍就要分兵防守,這就會給明軍集中局部的兵力優勢來擊敗自己,比如崇禎二年皇太極曾經嘗試在遵化四城佔據一塊地盤,結果因為分兵防守,又不佔據兵力優勢,被孫承宗率軍打的稀里嘩啦,連忙撤回關外。有了這個經驗,清軍知道打下關寧的時機未到。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繞道襲擊關內,擄掠人口,表面來看,代價反而小一些,收穫反而大一些。

但是如果深一步發掘,會發現,收穫會意想不到的更大。

正因為清軍不打關寧而選擇繞道襲擊關內,使得明廷誤以為,滿清啃不下關寧,認為關寧攻則不足守則有餘,所以明廷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維持關寧而不撤掉。這樣,就把大量的財政填到關寧這個無底洞里去了。

當時明帝國一年的中央歲入才四百多萬兩白銀,而關寧十萬兵,年餉五十兩,光發給士兵的軍餉就要五百萬兩。所以不啃關寧,可以讓明廷繼續砸錢,這是對滿清的第一個好處。

第二個好處,就是滿清不用花錢費力啃關寧,啃下來還要分兵防守。相反,清軍還可以沒事從漠南襲擊關內,劫掠財富人口。從己巳之變到1642年阿巴泰率軍襲擊關內,一共五次,清軍儘可能的破壞河北山東兩地的經濟,劫掠人口充實遼東。

所以這是清廷的一箭雙鵰之計,不是滿清啃不下關寧,而是偏偏不啃,以此不斷削弱明朝。

既然這樣,明廷為什麼不放棄關寧?

因為關寧已經形成那麼大一支軍隊,而且形成牢固的利益集團。如果崇禎皇帝硬是要放棄關寧,如何妥善處理這支軍隊之前的利益損失,如何減少其因為損失利益而造成壞的影響,如何妥善安置。這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敢輕言說撤掉,弄不好,這幾萬兵痞不高興了,反水了,像登州那樣叛變了,這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而滿清如果啃掉關寧,恰恰是幫助明朝切掉這個毒瘤,皇太極才不幹這傻事呢。

這就是關寧進取基地的尷尬境地,這也是孫承宗的戰略失敗之處。然而,也不能把責任完全放在孫承宗身上。

孫承宗一開始選擇這個戰略時,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或者說是一種正常的選擇。那時候是天啟朝,一方面漠南還是明朝的盟友、朝鮮還沒有對後金稱臣,毛文龍的東江鎮也威脅著後金的後方,另一方面,後金還沒有先進的火器技術。此外,當時明帝國內部也沒有大的饑荒和流民起義。且,東林被齊楚浙黨牽制,稅收好歹能多收一點,財政危機沒有崇禎朝那麼嚴重。總的來說,孫承宗最初接手關寧的時候,明帝國對後金是佔據絕對的戰略優勢的,所以選擇這麼一個進攻的戰略態勢,是理所當然的。

關寧需要較好的國內外大環境,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而一旦大環境一壞再壞,關寧也就喪失了它的戰略價值。但這些不能說是孫承宗的問題。

比如為啥沒保住朝鮮、漠南倆盟友,比如為啥沒改革財政體系,比如為啥沒平息流民起義,如此等等,這些都不是孫承宗個人所能改變的了。

但是,孫承宗作為帝國的封疆大吏,處在出將入相的位置上,沒有出色的戰略規劃,而僅僅只制訂了一個理所當然的普通戰略,在國內外大環境變化之後,也沒有對關寧作出任何的改變和挽救措施,只能說,孫承宗是一個平庸的執政者,並非那些事兒中所說的如何牛掰。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辦公室的那顆毒瘤你拔掉了嗎?
觀點|標題黨不是媒體救星,而是新聞毒瘤(附超級無節操題圖)
儒教對中國的危害,是華夏發展的毒瘤

TAG:認識 | 毒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