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及穴點陣圖五
07-04
樓層直達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1.起於大指次指之端;2.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3.上入兩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胹外前廉7.上肩出偶骨之前廉,上出拄骨之 會上8.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9.其支者從缺盆, 上頸, 貫頰,入下 齒中10.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11.上挾鼻孔穴歌:手陽明穴起商陽 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熘長 下廉上廉平三里曲池肘膠五里近 臂胹肩偶巨骨當天典鼎扶突禾膠 鼻旁五分號迎香手陽明大腸經<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症>是動病1.頸腫2.齒痛所生病1.大指次指痛不用2.肩前臑痛3.喉痺、口乾4.鼻衄、目黃<現代醫學觀點>1.食指扳機指,食指扭傷2.媽媽手3.網球肘4.五十肩5.落枕6.咽喉炎,扁桃腺炎7.牙齒痛 ( 入下齒中 )8. 過敏性鼻9.便秘三間<取穴法>握拳側置,按食指本節後,內側橫紋頭凹陷處取之。<穴性>瀉邪熱、利咽喉。<主治>眼痛下、牙痛、三叉神經痛、咽喉腫痛、手指背紅腫<臨床應用與配伍>1.本穴配攢竹治目中漠漠。2.大便不通, 傷寒水結, 取三間, 沿皮向下合谷、三 補三瀉, 俟腹中通出針。合谷<取穴法>以手平伸, 令拇食二指伸張, 視其歧骨前出現微, 凹處是穴,搯住穴位略向食指側按之,必覺痠脹難忍。<穴性>能發汗、止汗、袪風、止痛、清熱。<主治>感冒, 面神經麻痺, 偏癱, 神經衰弱, 目視不明, 生白翳, 風疹、熱病、汗不出,鼻衄, 牙痛及各種疼痛等。<臨床應用與配伍>1.本穴為全身反應最大刺激點, 所以古人列為回陽九針之 一, 臨床上常作為暈針時解穴2.本穴為治療齒痛的特效穴。3.本穴是治疔瘡的特效穴。陽谿<取穴治>1. 握拳側置於合谷穴直上一寸二分部位, 陷中取之。2. 將拇食二指伸直, 拇指上翹, 在歧骨後方現深凹處是穴。3. 當第一掌骨之後端按之極痠楚。<穴性>袪風瀉火, 疏散陽明邪熱。<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痺、腕痛、妄言、煩躁、小兒消化不良等<臨床應用與伍>1.配二間治牙疼、腰痛、喉痺。你2.配偏歷、列缺治腕部腱鞘炎等病症。手三里<取穴法>曲肘側置, 在曲池穴下二寸, 按之肉起, 銳肉之端,按之痠脹。<穴性>袪風通絡, 和胃利腸。<主治>腦溢血(中風), 齒痛, 耳下腺炎(頰腫), 瘰歷, 肘臂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顏面神經麻痺。<臨床應用與配伍>本穴為大腸經重要穴位, 因此收瘡消腫作用極強, 常用於灸治疔瘡癰癤有卓效。針灸手三里有減低各部份神經痛,疏通病灶之血行, 使抵抗力集中, 增加血清, 旺盛白血球等殺茵力量,疔瘡癰癤隨之而癒。曲池<取穴>在肘外輔骨, 屈肘兩骨之中, 以手拱胸取肘窩橫紋尖上是穴, 貼近骨邊取之。<穴性>能疏風解、清熱、降血壓。<主治>肘關節痛、高熱、高血壓、齒痛、皮膚疣、皮膚乾燥、月經不通、癮疹<臨床應用與配伍>1.全身皮膚病及膚病化膿預防的要穴;因為刺曲池, 可以發 揮清袪風涼血潤燥作用,故本穴亦是消除全身癬疥癢特效穴。2.本穴配手三里可治肘部風濕疼痛。臂臑<取穴法>垂臂曲肘, 當三角肌之下端, 偏向內側, 曲池之上七寸, 肩偶之下三寸。依平臂取肩偶法取<穴性>有疏通經絡, 止痛鎮痛作用。<主治>肱神經痛(臂痛無力)顱頂部諸肌之痙攣(頭項拘急)。<臨床應用與配伍>經驗上本穴用於治療五十肩以及眼疾,針宜斜向上治療肘臂酸痛, 針米則宜斜向下。肩髃<取穴法>以手平舉, 舉臂有空陷, 當肩端兩骨罅間, 肩尖下寸許是穴。<穴性>疏風活絡, 調和氣血, 通利關節, 袪邪解熱。<主治>肩關節痛, 五十肩, 半身不遂, 熱風癮疹。<臨床應用與配伍>1. 歷代歌訣均認為本穴為治療肩部病變之要穴。2. 臨床上本穴為構成肩三針之重要穴道。迎香<取穴法>正坐, 目正視, 從睛明穴直下, 鼻孔旁量取五分, 從鼻孔向外做一橫線, 與鼻唇溝交叉點,按之痠脹直達鼻中。<穴性>鼻竅、散風邪、清氣火。<主治>鼻腔病症、面癱、三叉神經痛。<臨床應用與配伍>1.綜合曆代學說,本穴為治療鼻症要穴,對於各種鼻炎皆有卓 效。並配合上星、三里等穴?2.配地倉、頰車、下關治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痺。3.鼻塞,鼻淵,配合足三里同刺有捷效。·以通為補連肺經 體內熱毒因通消——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上接手太陰肺經,下接足陽明胃經,是排出體內熱毒的重要通路,也是保存人體津液的重要經脈。大腸腑的功能以排便保津為首要任務。1、經脈循行[attachimg]48735[/attachimg]手陽明大腸經起商陽,經陽溪、曲池、肩髃、巨骨等穴,交會於大椎穴,然後前行向進入缺盆部,在胸中絡肺臟,向下通過橫膈,屬大腸。支脈1:從缺盆部向上經過頸部、面頰到達下齒齦中,出來之後經過口角(地倉)交會於人中部,然後左脈和右脈交叉,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到達迎香穴,接足陽明胃經。陽溪穴:大拇指上翹時可在手腕看到的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2、手陽明大腸經聯繫的臟腑器官及生理功能手陽明大腸經聯繫大腸、肺、頸部、面頰、下齒、口、鼻以及經脈循行所經過的上肢外側橈側緣的肌肉筋骨等組織。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排出糞便及保存津液,主要是通過大腸腑的功能來完成,《黃帝內經》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腸能過把從小腸傳來的糟粕,變化成糞便排出體外。從小腸傳來的糟粕還有大量的津液,大腸對其有調節作用,通過這種調節保持大便的正常形狀以及腸壁的潤滑,同時也為體內保留了必須的水液,所以說「大腸主津」。拉肚子的患者去醫院,醫生經常會給您掛好幾瓶液體,其中除了在液體內加上藥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補水,防止脫水,因此,大腸保津的作用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大腸的排出糞便及「主津」作用在中醫中屬於大腸的「燥化」功能,「燥化」可以理解為「將食物殘渣乾燥後使之變化成為糞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維持大腸一定的蠕動力,推動糞便下行。②吸收水液,保持大便一定的性狀,不使大便太稀。③維持大腸內一定水液,潤滑腸道,不使大便太干。這三個方面相互協調,便形成正常的大便:每日約1次,偶有2次也可,呈長條柱形,黃褐色,鬆軟適中,略有臭味。大腸燥化功能的異常將將直接引起大便的異常,即泄瀉或者便秘,燥化功能的正常有賴於肺氣和腎陽的支持。糞便是體內重要的毒素之一,體內還有許多的其它的毒素,主要是體內產生的一些邪氣,最常見的如火熱之邪。很多是可以通過大腸隨大便排出,在中醫中這種治療方法稱之為「下法」。3、《黃帝內經》中大腸經異常時涉及的疾病大腸經有了異常變動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癥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癥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上述疾病在現代醫學中多與下列疾病相關:單純性的便秘、急慢性腸胃炎、高血壓病、神經性耳聾、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齲齒、膈肌痙攣、流感、皮膚瘙癢、蕁麻疹、痤瘡、鼻炎、鼻竇炎以及頸椎病、頸部肌肉筋膜炎、肩周炎、中風後遺症等。上述一些癥狀或者疾病,可以用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及穴位去保健治療。·《經》言:「所出為井,所熘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俞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手陽明大腸經五俞穴:井、滎、俞、原、經、合六穴(陽經比陰經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屬金(商陽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二間穴)滎主治身熱,木(三間穴) 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谿穴)經主喘咳寒熱,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氣而洩。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為合谷穴。《難經》第六十六難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九叔風水:風水大師詳解居家風水財點陣圖,超詳細!
※我收藏的 難得的 超清晰的大容量的穴點陣圖片
※面部五臟反射穴點陣圖
※人體各經絡穴點陣圖
※經絡養生歌訣和經絡運行規律 人體穴點陣圖
TAG:點陣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