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考量
4月1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在美國海軍學院發表演講,主題為美國亞太戰略。這是繼2011年10月,她在《外交政策》上發表《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之後,再次詮釋美國亞太戰略調整。
「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希拉里國務卿的這次演講和去年的文章內容基本一樣,都是在為美國重返亞太吹風。希拉里說,從上任第一天始,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就對亞太地區不斷增加的重要性予以回應。她本人上任後首次出訪便選擇亞太地區,這在美國外交史上是反傳統之舉。奧巴馬總統已四次出訪西太平洋地區,以全面推進「前沿部署」外交。亞太之所以成為「前沿」,是因為從印度洋到美國西海岸,有世界一半的人口,有美國最為信賴的盟友,有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還有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貿易和能源線路。今日美國必須立足亞太,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由於獨特的地理特點,美國既是大西洋國家,也是太平洋大國。美國要建立跨太平洋的夥伴關係和機構網,使之與跨大西洋網路一樣持久,並與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一致。
希拉里強調,歷史表明,一個強大的地區架構可激勵合作,抑制挑釁和壞行為。這一架構需要持續努力,需要堅強的夥伴關係,重要的是,還需有美國的領導,這是美國亞太戰略的核心所在。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經濟和軍事的所有行動皆為實現這一目標。希拉里更極言之:「美國的領導獨一無二,前無古人,不可替代。」
希拉里稱,21世紀的挑戰正在模糊外交政策中「3D」之間的界限,即國防(DE-FENSE)、外交(DIPLOMACY)和發展(DEVELOPMENT)。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沿部署」具有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全方位特點。鑒於這一點,我們的工作將遵循六個關鍵的行動方針:加強雙邊安全聯盟;深化我們與新興大國的工作關係,其中包括中國;參與區域性多邊機構;擴大貿易和投資;打造一種有廣泛基礎的軍事存在;促進民主和人權。
其實,奧巴馬政府這一戰略新動向代表了美國亞太戰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大規模的實質性調整,奧巴馬宣稱自己是美國首位太平洋總統,並強調美國始終會留在亞洲,實際上,美國從未離開過亞洲,當前不過是要加強在亞洲的投入而已,因為在美國看來,對亞洲尤其是東亞,已經忽略得太久了,重返亞洲已是時不我待。
美國的戰略考量
美國重新關注亞太的根本目的,希拉里國務卿也非常明確地指出,利用亞洲的增長和活力是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的核心,也是奧巴馬總統確定的一項首要任務。亞洲開放的市場為美國進行投資、貿易及獲取尖端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美國國內的經濟復甦將取決於出口和美國公司開發亞洲廣闊和不斷增長的消費基群的能力。在戰略上,無論是通過捍衛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應對北韓的擴散問題還是確保該地區主要國家的軍事活動的透明度,保障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對全球的發展越來越至關重要。不難看出,美國的戰略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美國需要東亞拉動國內經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19.3億人口和5.7萬億美元的GDP,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GDP年增速高達8%。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美國出口倍增計劃提供了實現的可能。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啟動以來,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東盟6個老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降至0.6%,雙方對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的快速發展。據中國海關數據,2010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2927.8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7.5%。2011年1—10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295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7%,中國從東盟的進口增長了27.5%,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了23.7%,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五大服務貿易出口市場、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貿易夥伴。這讓美國如坐針氈,怕失去了在東亞的主導權。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能使美國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損失250億美元,或者約20萬個高薪崗位。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避免自身被排除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之外,從而可以獲得現實的經濟利益和長遠的戰略利益。另外,《華盛頓郵報》文章指出,21世紀最初 10年是美國「失去的十年」。經濟增長是大蕭條以來最慢的,真實的失業率達到 15%左右,超過17%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是以往第三世界國家才出現的數據,如今卻發生在美國。相反,高速發展的東亞地區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僅其經濟份額在全球所佔比重越來越大,而且對美國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愈發明顯。為了開拓市場、創造就業、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強化在亞洲的存在,提升與亞洲的聯繫,增強對亞洲的控制,就成為美國擺脫自身危機、應對未來挑戰的首選戰略。
為此,美國高調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談判,目的就是與TPP成員達成新型的自由貿易協議,維護美國出口利益。另外,通過 TPP談判,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與政府、企業和公眾溝通、交流與融合的同時,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
其次,美國當前面臨的潛在挑戰也主要來自東亞。雖然中東地區的動蕩仍此起彼伏,但從戰略性和影響力上看仍無法與東亞相比,尤其是對於經濟規模已列全球第二的中國的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判斷,導致美國有不少人將中國視為未來主要的潛在威脅。在美國看來,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威脅評估」已經從傳統的意識形態爭議以及雙邊關係中的結構性爭議,轉向美國眼中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中國的「能力」和「意圖」。還需要指出的是,面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奧巴馬政府也需要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得更為強硬,以免受到國內政敵的過多攻擊。出於對國內選舉政治的考慮,奧巴馬政府不希望給世人留下美國因為國內經濟困難和預算開支削減而「變弱」的印象。美國主流觀點將中國的發展定位為「機遇為主,潛在挑戰」,故遏制中國也是遏制美國自己;另一方面,當前美國在國際國內的行動都已捉襟見肘,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圍堵中國的成本已超出其可以承受的範圍。因此,美國更傾向於在姿態上高調呼應亞洲國家的邀請,而在行動上則低調與主要大國協調,繼續與中國保持接觸,深化兩國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能繼續藉助外部推動力來促進美國的經濟復甦,又能利用與中國的接觸掌握中美關係的主動權。目前,對美國來說,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尊重中國合法利益的同時繼續穩定地維持美國霸權;對中國來說,則是如何在應對中國不斷擴展的海外國家利益的同時,避免過早地和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未來中美在戰略、外交和防務領域內的關係可以說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美國的中國政策將會繼續在「壓制中國」和「牽手中國」這兩個極端間徘徊。
再次,奧巴馬政府需要「再確認」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和戰略決心,並重申美國的「戰略制高點」。在過去10年間,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與國家關係開始逐步背離傳統模式。中國的持續高速發展、日本的政府危機和經濟停滯、東盟的整合與擴大、朝鮮核問題的拖延,等等,這些問題相互交織,使得美國在東亞的盟友關係變得更為錯綜複雜。日本的離美傾向逐步顯現,韓美協調也問題多多,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期待已縮減到安全這一單一領域。而在經貿方面,亞洲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已經難以擺脫。隨著中國發展,美國在亞太的傳統盟友和防務夥伴對美在該地區的戰略能力開始有所懷疑,這嚴重侵蝕了美國在亞洲的傳統領導地位,為了保證美國在本地區的「戰略制高點」——美國的同盟關係以及「新型夥伴關係」不至於流失,美國需要高調介入東亞。
鏈接
美國與亞太多國近期合作軍演盤點:
1月30日,日美在日本兵庫縣伊丹市通過電腦進行了模擬聯合軍演,在此次模擬軍事演習中,日方約有 4500人參加,美方約有1500人參加。
2月1日,由印度海軍牽頭、14國海軍參與的「米蘭」軍事演習在印度洋海域舉行。
2月7日,由美、泰主辦的亞太最大規模聯合軍演「金色眼鏡蛇」在泰國舉行。美國、泰國、日本、韓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國參加,內容包括兩棲作戰演練、居民疏散演練、傘降和特種作戰演練等,1.3萬多名軍人蔘演。
2月11日,美國空軍、日本航空自衛隊和澳大利亞空軍聯合舉行的「對抗北方—2012」演習在關島拉開帷幕。來自美、日、澳的 1000多名軍人和多型主力戰機進行了多項聯合演練。
2月27日,代號為「關鍵決心」的韓美聯合軍事演習舉行,約有 20萬名韓軍和2100名美軍參演。
3月1日,代號為「禿鷲」的韓美聯合野外機動演習舉行,有約1.1萬名美、韓軍人參與地面、空中、海上、遠征以及特殊作戰等演習。
4月 16日,菲律賓與美國「肩並肩2012」聯合軍演拉開帷幕,約 4500名美軍士兵和2300名菲律賓士兵參加軍演。(泓佐)
[責任編輯:劉冰雅]21
相關報道:
·盤點:今年以來美國與亞太多國的合作軍演·美國急於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支撐重返亞太戰略·日本:出高價擠上美國亞太戰車·美國務卿說美「重返亞太」政策並非對抗中國·沉著應對美國重新布陣亞太
推薦閱讀:
※亞太國家就「中美選邊」左右為難
※解局亞太再平衡:奧巴馬給亞洲挖了哪些坑
※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全文)
※馬來西亞名校—亞太科技APU我帶你逛
※香會預示美國在亞太示弱?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