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今說:明朝時期日本也結結實實過了一把主角癮(第124期)
結語:我們大家眾所周知日本自宋朝後,就開始漸漸和中國各個王朝的關係開始處於「不對付」、「擱淺」的狀態,直到後來,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公元1358年9月25日-公元1408年5月31日),在公元1368年繼位,這也算是很巧合了,和我們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同一年上位。而足利義滿也被日本歷史認為,是室町時代(公元1336年~公元1573年)的實際開創者。也曾十分嚮往大明,與之結好,並最後被明朝受封為「日本國王」後,差點真正登基做了日本天皇。那麼這背後是不是還有其他更精彩的歷史故事發生呢?讓這個一度快被中原王朝擠到邊角旮旯的日本有了重登大舞台,並破天荒的做了一回客場主角,這背後是不是代表著什麼?值得我們深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說道說道這件事背後的引起的大風波吧!
正因足利義滿對大明的態度轉變,在之後的數十年里,日本準備開掛登場了:
話說這件事是發生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當時統治日本的足利將軍家裡,已然因為公元1367年後發生的內鬨、血拚,使得幕府治下的大內氏一下子極速崛起,而大內氏為了和自己的老對頭細川氏所掌控的對華貿易圈,便私下也派了一波使團前來中國朝貢,而當時的大內氏也自然是少不了要按規制去中國朝貢的,於是雙方都為了能夠打下自己和大明王朝新一輪的「勘合」合同,故事就此上演了。
事件:寧波朝貢
主演:大內氏(日本)、細川氏(日本)
特約演員:大明王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這兩位一看就是不見不兔子不撒鷹的主兒
特串演員:朝鮮王國
群眾演員:大明周邊諸國(以及各位親愛的粉絲以及讀者們)
劇本前奏設定:話說此時,先一步到達中國朝貢的大內氏,而此時已如走馬換燈似的明朝皇帝新一任領導人——正德皇帝,將「勘合」書給了先到先得大內氏,按說吧,這事情到此,後來的細川氏應該無話可說了吧。然而日本人從來都是精明異常、從不輕易服輸,尤其是跟自家人干架、鬥嘴也絲毫不鬆口。於是,細川氏拿著當年弘治先皇頒發給他們的「勘合」書,給自己的死對頭大內氏看,這大內氏自然也是一樣,認為你這個老傢伙,拿著已經過氣兒的弘治爺給你發的「勘合」書,來跟我爭,你以為你還是幾十年前的小夥子,在這裡倚老賣老。
於是,因為這場「先到先得」生意而得利的大內氏和因做了「賠本」大出血買賣的細川氏之間,便開始醞釀著一場更大陰謀,直到公元1523年,即嘉靖二年,這場大規模的衝突開始進入了高潮,(註:導演就是這麼有計劃,時間點恰的都很好,全是在明朝皇帝新任領導剛剛就任的焦點時期,日本強佔輿論熱點,說日本不精明還真的不行呀!)
此時的一直互掐的大內氏和細川氏為了對明朝新皇帝表達自己的欣喜,(內心還是奔著「勘合」書而來的,至於你明朝家裡誰當了皇帝那是你們的事)便紛紛派出自己的使節。其中,大內氏派出了偶像派的使節,名叫宗設謙道;而細川氏也不甘於人後,派出的是實力派的使節,名叫鸞岡端佐,細川氏還給這位實力派的使節,增添了一位副使,名叫宋素卿(朱縞)的寧波人。可見,細川氏這一次是花了大力氣,一定要扳回一局不可了。
就這樣當兩支船隊先後到達寧波後,大家看清楚這次還是先後到達,所以說呢!
問題一:很顯然第一個問題出現了,什麼問題-先後次序有多大的爭議呢?
1、持著還在有效期「勘合」書的大內氏,和依然持著那份可以當作古董文物出土的過期「勘合」書的細川氏。
就因為這樣,當時負責接待的浙江市舶司卻是不知何故,沒有及時檢查先到達的大內氏船隊,而是非要等到細川氏的船隊一起來了再一併查驗,(小編想插一句,很顯然是其中一家做了什麼手腳也不一定)。等到檢查開始,反而此時最後到的細川氏反而先被准許入港查驗,把大內氏船隊卻先丟到了一邊,這一招「後來居上」的套路玩的可謂是精彩絕倫。然而這還不是本期劇本最大的高潮,更多的高潮隨之而來。
令大內氏使節宗設謙道更憤怒的是在浙江市舶司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被安排到了宗設謙道的上手,要知道古代的時候座次座位都是十分有講究的,這一下子,大內氏的宗設謙道內心的「火藥」引線終於點燃了,雙方開始在宴會之上先是打著激烈的嘴仗。不過大家要知道,兩方這次來的都是最佳的演員陣容,這可都是經受過艱巨考驗過得,可是事情到了此時又發生了變化,明朝的官員卻一點都不掩飾自己的偏私,直言袒護細川氏,(看來還是有個自家人在細川氏哪邊更有份量,果然姜還是老的辣呀),於是,宗設謙道再也無法把實力只表現在嘴上, 開始下令手下眾多隨行的武士,抄著一流製造水平的武士刀,當下就和細川氏使團的人馬展開了混戰、最後細川氏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等人逃出了宴會現場,而宗設謙道,將怒火全發泄在了當時的宴會場地——嘉賓堂,最後又趕回港口一把大火,就把細川氏的船隊燒了一個乾乾淨淨。
最後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等逃出生天,而宗設謙道卻是一路追殺二人先是到了紹興,最後又殺了一個回馬槍折回了寧波,這下子可是把沿途的明朝軍隊和無辜百姓給坑害了不少。據史料《日本國考略·朝貢篇》記載:宗設謙道等「大肆焚掠,所過地方,莫不騷動,藉使不蚤為之計,寧波幾為所屠矣」。之後,宗設謙道在寧波奪船出海,順手還把當時明軍的指揮使袁琎給帶走了。
終於事情的第一劇本(劇情)告一段落,接下來特約演員大明王朝登場了:
問題二:自然不必小編說,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引發第一個問題根源的-幕後黑手是誰?
大明朝廷(總算等到了,我們的大明朝廷無償出場了!)隨之震怒,下了海捕文書,通令大明周邊諸國,擒拿這次事件的禍首細川氏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與大內氏宗設謙道。不過事有偶然,一艘大內氏的使船在自己的亡命之路上居然被他們所信仰的「神風」——颶風給連人帶船的吹到了朝鮮海岸,而朝鮮很麻利的,下令自己的「海岸警戒隊」——朝鮮水軍,連人帶船悉數綁了交給了大明帝國。
最後經過多方對質、審查後,原來事情的禍根是在當時的細川氏副使宋素卿向浙江市舶司賴恩大行賄賂之資,這才導致了這場大的風波,最終的結果是受賄、行賄的太監賴恩以及宋素卿被明正典刑。而這場圍繞著整個中國周邊國家、地區的賽跑的「勘合」書事件,又稱「寧波朝貢」的歷史事件也終於告一段落。
就此不難看出,導演是多麼盡心,編劇是多麼敬業,將這場鬧出大波折的鬧劇演義的如此精彩絕倫,簡直該拍手叫好,圍觀的讀者群眾們實則該大力掌聲叫好,不過大家別以為事件就這樣結束了,還有後續的「彩蛋」沒為大家揭曉!
風波之後,風欲停、而風不知!最終帶來了本期話題要踩中的「雷區」:
「堪合」書事件後,大明王朝(特約演員還是很盡責的,出來做結場)並未直接取消日本的朝貢資格。而是在,公元1525年,即嘉靖四年,世宗皇帝下令讓琉球入貢使節讓日本國王(也就是室町幕府的將軍)轉交一封信,要求室町當局,將另一個犯罪禍首宗設謙道抓捕到位,可是最終這件事,還是石沉大海,大明朝廷再沒得到半點日本的回應。
這時的大明朝廷,於是立刻做出反應,在公元1527年,即嘉靖六年,巡按御史楊彝上奏對嘉靖帝言道:「按照舊例,日本的入貢是十年一次,使團人數不該超過百人,船隻不得超過三隻,更不能攜帶兵甲武器前來,可是自我朝正德六年後,皆是超過舊朝慣例,這才有了「寧波朝貢」事件的慘禍。」
因此嘉靖帝,果斷是位治國理財的行家裡手,不服不行,立即詔令布政司,讓其對日本今後的遣使入貢事宜,必須按照舊例,嚴格執行,同時為了防備這件事帶來了不利影響,開始下令明朝水師加強巡海,整修兵甲、操兵休整,以備倭國不法之徒前來襲擾。除此之外,嘉靖帝還要求要對日本必須重申、重申、再重申四項朝貢原則:1、十年一貢,2、人不過百、船不過三艘,3、禁止攜帶兵甲武器。——(這四項朝貢原則出自《明實錄》)。
雷區來了:第一個雷區爆了!
大內氏也曾先後兩次朝貢,皆因不符合規定而作罷,這使得很多想藉機走私的日本商船,無法靠近中國商貿港口,於是他們便開始轉入了走私渠道,就以當時明朝最大的海盜巨寇——王直,就是最大的一個例子,而當時正值公元1540年,是中日之間走私貿易最紅紅火火的一年。
雷區來了:第二個雷區爆了!
後來,官居首輔大臣的給事中夏言(臨時演員),上奏嘉靖皇帝建議撤銷市舶司,朝廷採納這一建議,而隨著市舶司的廢除,中日貿易也由此逐漸轉入了地下,這也才有了第一個雷區的出現,下面小編就引用一段記載,來說下兩個雷區引爆後,產生的結果。
「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明史·食貨五·市舶》
總結:正因為有「勘合」書事件在先,後來室町幕府最後的垮台,這些前後重要「角色」的落幕,又伴隨著中日間貿易的官方阻斷,才引發了後來的海倭邊患不斷襲擾大明海疆以及沿海各地、間接造就了王直這樣的海賊巨患,也才有了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戚家軍」。歷史總是伴隨著這樣的偶然,而引發著其他一系列的偶然,然後發酵最後一次次推動歷史。而本期話題「寧波朝貢」事件以及主要演員日本便開啟了歷史另一段精彩一頁。反觀就覺得日本兩派當年演繹的朝貢史小編怎麼看都覺得是再征大陸的提前預演一般!今天寫到這裡,小編十分感謝長久以來支持小編的粉絲以及讀者們對小編文章的支持!這因為這樣小編才有了持續創作精彩原創文章的原動力!
結語:如若您喜歡或支持小編的原創文章,歡迎訂閱、關注、交流、討論或收藏、點評、點贊!感謝各位的支持!每日精彩原創文章與您同享!當然也歡迎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和交流意見給小編我,大家共勉而行!
註:聲明頭條作者90大歷史所發文章、視頻、圖文等均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原創作者允許請勿擅自修改、發布以及抄襲!
推薦閱讀:
※去日本讀完本科後考名校研究生難嗎?
※日本房屋小巧卻精緻,整潔,讓我不解的是為何街上的電線拉的雜亂無章,有的地方甚至類似中國的城中村?
※2017年諾貝爾獎暨「日本四連勝」蠡測
※日本留學G30項目是什麼樣的項目?
※四野中的日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