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馬克思《資本論》——《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

摘要:2012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工程,柏林,共114卷,123本書)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第4卷第三冊即將出版。這一冊將包含馬克思1863-1867年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即所謂《資本論》第三卷)的最後一部分。對於編輯出版史以及對於以《資本論》為主體內容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而言,這都將是一件大事。顧名思義,這篇論文是為「《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課題而作,其主題就是馬克思如何一步一步地從關注哲學、政治、國家和法律轉向經濟學,一步一步地從經濟現象進入經濟本質從而走向《資本論》創作。因此,這篇論文實際上是對於《資本論》前史或萌芽時期和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變心路歷程的理論探討。

作者: 埃克·考普夫,曾任民主德國愛爾福特-穆爾豪森教育學院哲學教授,1978年以來參與MEGA2的編輯工作,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外國專家。

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轉型發端於批判或者清算黑格爾的哲學革命。「黑格爾的整個學說,如我們所看到的,為容納各種極不相同的實踐的黨派觀點留下了廣闊場所;而在當時的理論的德國,有實踐意義的首先是兩種東西:宗教和政治。特別重視黑格爾的體系的人,在兩個領域中都可能是相當保守的;認為辯證方法是主要的東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屬於最極端的反對派。」1841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對基督教的批判被認為是根本性的批判,馬克思寫道:「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因此馬克思決定在《德法年鑒》上撰文,以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特別是國家法的形式批判普魯士政治。1843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馬克思撰寫了這一計劃的導言,1844年春發表。在下面的段落中可以看到馬克思的人類社會思想:「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

1843年10月中旬到1844年1月中旬,恩格斯寫下了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至少在1844年2月5日前到達時任《德法年鑒》編輯的馬克思手上,並發表在《年鑒》中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的後面。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指出,作為人類發展基礎的,不是政治、國家和法律,而是經濟,作為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是「一個成熟的允許欺詐的體系、一門完整的發財致富的科學」。

對於馬克思來說,恩格斯的觀點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不再寫那些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文章,轉而研究政治,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研究越來越多的恩格斯在《大綱》中提及的經濟著作,並準備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寫道:「我打算用不同、獨立的小冊子來相繼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後再以一本專門的著作來說明整體的聯繫、各部分的關係以及對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進行批判。……不消說,除了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但是,德國人在這門科學(即國民經濟學——筆者)方面所寫的內容豐富而有獨創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張》文集中赫斯的幾篇論文和《德法年鑒》上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在《德法年鑒》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過本著作的要點。」

大約在1843年年底,恩格斯看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本質:「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擴展的自然結果,隨著它的出現,一個成熟的允許欺詐的體系、一門完整的發財致富的科學代替了簡單的不科學的生意經。」

通常,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的是作為人類社會物質存在手段的生產和分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卻與之不同。在它看來,金錢數量能迅速增長,或者金錢所有者能快速致富。不是人民富裕,而是既定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者變富。——這就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功能。這些看法來自恩格斯在不來梅和曼徹斯特的商業實踐活動,隨後成為恩格斯寫作《政治經濟批判大綱》的基本出發點。

恩格斯寫道:「我們所要評判的經濟學家離我們的時代越近,我們對他們的判決就必定越嚴厲。因為斯密和馬爾薩斯所看到的現成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片斷,而近代的經濟學家面前卻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切結論已經作出,各種矛盾已經十分清楚地顯露出來,但是,他們仍不去檢驗前提,而且還是對整個體系負責。經濟學家離我們的時代越近,離誠實就越遠。時代每前進一步,為把經濟學保持在時代的水平上,詭辯術就必然提高一步。因此,比如說,李嘉圖的罪過比亞當.斯密大,而麥克庫洛赫和穆勒的罪過又比李嘉圖大。」又說:「國民財富這個用語是由於自由經濟學家努力進行概括才產生的。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這個用語便沒有任何意義。…….國民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公經濟學等用語也是一樣。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把這種科學稱為私經濟學,因為在這種科學看來,社會關係只是為了私有制而存在。」恩格斯通過當商業學徒和助手的經歷,通過對經濟學著作和英國議會官方報告的研究,通過從人本學的角度對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的了解,獲得了對基本經濟關係的把握。至此,恩格斯已經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或最基本的社會關係。

馬克思馬上理解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在斷定一種生產成品(例如,穀物)的真正價值時,理解土地、資本和勞動的實質是重要的。在1844年上半年關於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摘要中,馬克思寫道:「私有制。它的最初的結果——商業——和一切活動一樣,是商人收入的直接泉源。因商業而形成的第一個範疇:價值。抽象的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薩伊認為決定實際價值的是效用,李嘉圖和穆勒則認為是生產費用。……資本和勞動的分離。資本和利潤的分離。利潤分為利潤本身和利息……利潤是資本用來衡量生產費用的砝碼,是資本所固有的,而資本又還原為勞動。勞動和工資的分離。工資的意義。勞動對確定生產費用的意義。土地和人的分裂。人的勞動分為勞動和資本。」

從1844年春季到1845年1月,馬克思閱讀並摘要了讓.巴普蒂斯特.薩伊(Jean-BaptisteSay)、弗雷德里克.斯卡拜克(Frédéric Skarbek)、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麥卡洛克(John RamsayMac Culloch)、普雷沃(Guillaume Prevost)以及特雷西(Destutt de Tracy)的著作。馬克思運用他在特利爾學會的法語同時還研讀了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和穆勒的法譯版著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使用了這些摘要。當馬克思在1844年5月底或6月初開始著手他的「政治或政治經濟學批判」時,他的計劃包含三個部分:「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地租」。

馬克思宣稱:「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從費爾巴哈起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即唯物主義——筆者)的批判。費爾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揚,這些著作的影響就越紮實、深刻、廣泛和持久;費爾巴哈著作是繼黑格爾的《現象學》和《邏輯學》之後包含著真正理論革命的惟一著作。本著作的最後一章,即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當代批判的神學家不僅沒有完成這樣的工作,甚至沒有認識到它的必要性。」並且:「費爾巴哈是惟一對黑格爾辯證法採取嚴肅的、批判的態度的人;只有他在這個領域內作出了真正的發現。總之,他真正克服了舊哲學。……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於:(1)證明了哲學(黑格爾哲學——筆者)不過是變成思想的並且通過思維加以闡明的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學同樣應當受到譴責」。馬克思繼續寫道:「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後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對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人同作為類存在物的自身發生現實的、能動的關係,或者說,人作為現實的類存在物即作為人的存在物的實現,只有通過下述途徑才有可能:人確實顯示出自己的全部類力量——這又只有通過人的全部活動、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並且把這些力量當作對象來對待,而這首先又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在現實中,人們只有通過勞動和協作,通過在社會中藉助外在對象或物質生產資料使內在類力量外化,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創造能力或力量。

在討論了勞動工資以後,——這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引起的,馬克思第一次清晰地發現,在私有制而非社會所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所有權和隨之而來的競爭在四個方面存在「異化勞動」:

第一,通常情況下,也就是說,在物質生產資料99%屬於社會佔有的情況下,生產勞動是必要的、創造性的和愉快的;但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生產勞動成為生產者的異化,成為不斷增加生產者的痛苦的敵對對象(「工人與他的勞動產品的關係」)。

第二,通常情況下,也就是說,在物質生產資料99%屬於社會佔有的情況下,勞動過程是人類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本質力量在勞動中得以展現。但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勞動過程具有異化的、強迫的、痛苦的特性(「異化表現在生產行為中」)。

第三,通常情況下,也就是說,在物質生產資料99%屬於社會佔有的情況下,個體與他人的關係是同志關係,穩固的和互助的關係,而在私有制條件下,人與人的關係是競爭的敵對關係(「人同人相異化」)。

第四,通常情況下,也就是說,在物質生活生產資料99%屬於社會佔有的情況下,人類個體與其類本質的關係在於「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選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但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人與類本質的關係成為對立關係。「這樣一來,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

伴隨著異化勞動的發現,馬克思並沒有發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秘密或關係,不過,關於異化勞動這四個方面的揭示卻是最新的。這些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出發對經濟關係的分析是馬克思原創性的成就,也許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全集(MEGA工程)第一版(但並不完整)的編者們把馬克思這些原計劃為《政治或政治經濟批判》的手稿命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原因。

              二

從1844年中期開始,馬克思探討了鮑威爾的哲學觀點、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並(在恩格斯的幫助下)探討了施蒂納和費爾巴哈。並且對於蒲魯東的經濟學觀點有所接觸並且做了正面肯定。

與恩格斯的首次合作是出版於1845年的《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於1844年底產生的經濟思想可在第四章「批判性評論」第1號和第2號看出來。馬克思認為,國民經濟學的一切論述都以私有財產為前提。國民經濟學把這個基本前提當做確定不移的事實,而不作任何進一步的考察,甚至像薩伊所坦率承認的那樣,國民經濟學只是『偶然』提到這一事實。蒲魯東則對國民經濟學的基礎即私有財產作了批判的考察,而且是第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無所顧忌的和科學的考察。這就是蒲魯東在科學上實現的巨大進步,這個進步在國民經濟學中引起革命,並且第一次使國民經濟學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科學。蒲魯東的著作《什麼是財產?》對現代國民經濟學的意義,正如西哀士的著作《第三等級是什麼?》對現代政治學的意義一樣。因此,蒲魯東不同於其他國民經濟學家,他不是以限於局部的方式把私有財產的這種或那種形式描述為國民經濟關係的扭曲者,而是以總括全局的方式把私有財產本身描述為國民經濟關係的扭曲者。從國民經濟學觀點出發對國民經濟學進行批判時所能做的一切,他都已經做了。

馬克思寫道:「無產階級和財富是兩個對立面。它們本身構成一個整體。它們是私有財產世界的兩種形態。問題在於它們二者在對立中所佔有的特定地位。只說明它們是整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夠的。…..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樣表現了人的自我異化。但是,有產階級在這種自我異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自己被確證,它認為異化是它自己的力量所在,並在異化中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而無產階級在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消滅的,並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實。這個階級,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在被唾棄的狀況下對這種被唾棄的狀況的憤慨,這是這個階級由於它的人的本性同作為對這種本性的露骨的、斷然的、全面的否定的生活狀況發生矛盾而必然產生的憤慨。」在這裡,我們可以集中感受到早期哲學、經濟學、政治和歷史思想的新起點。

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是馬克思1867年出版《資本論》以前關於工人階級狀況和需求的最重要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在寫於1845年3月15日的「前言」中,恩格斯寫道:「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法國和德國的工人共產主義是它的直接產物,傅立葉主義和英國的社會主義以及德國有教養資產階級的共產主義是它的間接產物。因此,為了一方面給社會主義理論,另一方面給那些認為社會主義理論有權存在的見解提供堅實的基礎,為了肅清贊成和反對這種理論的一切空想和幻想,了解無產階級的狀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只有在不列顛帝國,特別是在英國本土,無產階級的狀況才具有典型的形式,才表現得最完備;而且只有在英國,才能搜集到這樣完整的並為官方的調查所證實的必要材料,這正是對這個問題進行比較的闡述所必需的。……描述不列顛帝國無產階級狀況的典型形式,特別是在目前,對德國來說尤其具有重大的意義。德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比任何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更多地是從理論前提出發的。……我們德國人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了解實情。雖然德國無產階級的狀況還沒有發展到像英國那樣典型的程度,但是我們的社會制度從根本上說是相同的;除非民族的理智及時地採取為整個社會制度打下新基礎的措施,這種社會制度遲早會發展到北海彼岸已經達到的那種極端的地步。在英國造成無產階級貧困和受壓迫的那些根本原因,在德國也同樣存在,而且長此下去也一定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從《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萊比錫出版商那裡,恩格斯在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出版前幾個月得到了此書的校樣。1844年11月19日,恩格斯給馬克思寫信說:「施蒂納摒棄費爾巴哈的『人』,摒棄起碼是《基督教的本質》里的『人』,是正確的。費爾巴哈的『人』是從上帝引申出來的,費爾巴哈是從上帝進到『人』的,這樣,他的『人』無疑還戴著抽象概念的神學光環。進到『人』的真正途徑是與此完全相反的。我們必須從我,從經驗的、有血有肉的個人出發,不是為了像施蒂納那樣陷入在裡面,而是為了從那裡上升到『人』。只要『人』不是以經驗的人為基礎,那麼他始終是一個虛幻的形象。簡言之,如果要使我們的思想,尤其是要使我們的『人』成為某種真實的東西,我們就必須從經驗主義和唯物主義出發;我們必須從個別事物中引申出普遍物,而不要從本身中或者像黑格爾那樣從虛無中去引申。」

《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和《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出版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著手題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告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一書的準備工作。以恩格斯的筆跡呈現的文本中有這樣的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裡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拋開人類史。意識形態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 在他看來,「全部人類的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他強調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繫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交換的歷史聯繫起來研究和探討。」

1846年,比埃爾.約瑟夫出版了馬克思曾在《神聖家族》中讚揚過的著作《矛盾的經濟體系,或貧困的哲學》。1846年底,馬克思在給安年科夫的信中提出了疑問:「但是,蒲魯東先生既然承認自己完全不理解人類的歷史發展——他在使用普遍理性、上帝等等響亮的字眼時就承認了這一點——豈不是含蓄地和必然地承認他不能理解經濟發展?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由此,馬克思與恩格斯相一致地形成了關於新哲學最重要的見解,這必然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此而引發了他們對於蒲魯東思想包括其經濟理論的批判。

從1847年8月到9月,馬克思閱讀了德國歷史學家和保守經濟學家古斯塔夫.馮.古里施(Gustav vonGülich)關於當代最重要國家商業史和農業史的巨著(第1-5卷,耶拿,1830-1845),閱讀了法國記者兼財政經濟學家瑪麗.奧格(Marie Augier)1812年在巴黎出版的《自古以來的公共信用史》。馬克思在這一年撰寫了《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

在第一章,馬克思批評了蒲魯東的價值觀,特別是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構成價值或綜合價值、價值比例規律的應用。與蒲魯東相反,馬克思指出:「鬥爭不是發生在效用和意見之間,而是發生在出賣者所要求的交換價值和購買者所提出的交換價值之間。產品的交換價值每次都是這些互相矛盾的估價的合力。…..蒲魯東先生把自由的購買者和自由的生產者對立起來。他使兩者具有純形而上學的性質。這也就促使他說:『已經證明,正是人的自由意志才引起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對立。』」馬克思由此開始初步建立自己的勞動價值理論:「總括起來就是:勞動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為商品由生產勞動這種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來衡量的。…..實際上,情況完全不像蒲魯東先生所想的那樣。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後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到目前為止,生產力就是由於這種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硬說由於所有勞動者的一切需要都已滿足,所以人們才能創造更高級的產品和從事更複雜的生產,那就是撇開階級對抗,顛倒整個歷史的發展過程。

在第二章「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即作為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哲學部分,馬克思以批評的語氣反對蒲魯東和黑格爾方法:「經濟範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所以,這些觀念、範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係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蒲魯東先生從黑格爾的辯證法那裡只借用了用語。而蒲魯東先生自己的辯證運動只不過是機械地劃分出好、壞兩面而已。……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鬥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範疇,就是辯證運動。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問題,就是立即切斷了辯證運動。

馬克思還討論了蒲魯東的「分工和機器」、「競爭和壟斷」、「所有權或租」問題。他說:「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係下面發展起來的。因此,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係描述一番。」

1847年6月2日到9日,恩格斯作為巴黎地區的代表參加了在倫敦舉行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他為大會撰寫並由大會通過了《共產主義信條草案》。1847年10月,恩格斯撰寫了《共產主義原理》手稿,這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8年2月在倫敦召開的第二次大會準備的。在這個文獻中,恩格斯系統地總結了他和馬克思共同達成的關於社會和歷史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觀點,並把這些觀點與現實的進步運動結合起來。實質上,這一文獻就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大綱草案,幾個月後以《共產黨宣言》的形式正式出版。

1847年8月和1848年初,馬克思作了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講《關於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和《工資》。馬克思表示,成功的政治綱領是對被社會階級和階層的需求及利益所限制的經濟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分析為條件的。對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綱領來說,其結論是重要的。馬克思說道:「讓我們來作個總結: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自由發展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又說:「但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作用。自由貿易制度正在瓦解迄今為止的各個民族,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所有以上思想在整體上形成了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的一般社會學原理,並迅速在全世界產生影響。與我們的主題相關的是第一章:「資產者與無產者」。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僱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於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於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1847年12月中旬,馬克思就政治經濟學問題向布魯塞爾德國工人協會作了幾次演講。在其手稿中《工資》中馬克思討論以下問題:1.不斷增長的生產力是如何影響工資的? 2.工人與企業主之間的競爭。3.工人彼此之間的競爭。4.工資的功能。5.最低工資。6.補救措施的建議。7.工人協會。8.勞動工資的積極方面。馬克思認為,「工資不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偶然形式,而整個資產階級生產卻是生產的暫時歷史形式。生產的一切關係(資本、工資、地租等)都是暫時的,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要被消滅的。」而作為勞動工資的積極一面,「由於一切都成了出賣的對象,工人就認定,一切他們都能擺脫,才能割棄;因此,他們就第一次擺脫了對一定關係的依附。既不繳納產品,也沒有那種僅僅是一定等級(封建等級)的附屬品的生活方式,工人可以隨便處理自己的錢了,這是一個優點。」

用這些哲學的、經濟學的和歷史學的觀點,馬克思分析了歐洲的革命事件,如《1848-1850年的法國階級鬥爭》,在《路易·波拿巴霧月十八日》中則分析了1851年12月到1852年3月的法國鬥爭。

馬克思在這以後移居倫敦,從哲學革命、政治革命轉而專註於經濟學革命。他在《倫敦筆記》的基礎上,撰寫了《資本論》的第一個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從而邁開了建構原創性著作的第一步《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這是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的基礎。

正如列寧在1894年所說的那樣,唯物主義觀念在社會學上的應用,同時也是一種理論,一種假設,它第一次就歷史和社會問題提出了科學回答。馬克思用這一假設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和商業經濟體系中的大量事實。因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這一歷史規律。由此,理論觀念或假設成為了被證明的科學原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這一理論也變成了在實踐中被證明了理論。(翻譯:范暢,校對:趙凱榮)


推薦閱讀:

對比研究:九個命帶「三甲」的八字
張明楷: 如何處理搶劫罪中的疑難問題 「侵犯財產罪」專題研究之三
邀請函 | 李可染畫院藝術研究中心之青綠山水畫研究課題
《紅樓夢》研究概況述評
什麼樣的八字適合學易|命理研究

TAG:資本 | 馬克思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