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常伴左右:向曾國藩學吸引貴人相助

謙虛,贏得貴人的好感

  曾國藩的學問日益增長,其做人的智慧也在一天天增加,他曾經是個狂妄的人,很喜歡在家信中炫耀自己的成績。但在官場上,他卻表現得非常謙虛。他一早就知道,謙虛是官場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博取貴人好感的關鍵。

  做事先做人,做人貴在謙虛,高傲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人的長處,也不喜歡肯定他人的長處。暫且不提有多少人願意和高傲者成為好友,單是在發現貴人上,高傲者就比不得謙虛者。謙虛是一種態度,它代表著對他人的尊重。謙虛也是一種品格,它反映著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自滿,不虛誇,永遠追求進步。

  誰會討厭謙虛的人呢?曾國藩為官多年,樹敵眾多,遭到攻擊無數,卻每每能逢凶化吉,到頭來還能贏得「會做人」的美評。很大程度上要得力於他的謙虛。謙虛,是他做人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幫助他織起人脈網,贏得貴人的好感。

  謙虛是表現出來的。曾國藩在1840年進入翰林院,1841年的春節是他在京城度過的第一個節日。大年初一,曾國藩早早就起了床,不等天亮,便趕到太和殿參加朝賀大禮。儀式舉行完畢,他不是悉心休息,放鬆玩樂,而是列出貴人的名單,為登門拜年作準備。由於貴人眾多,這一路拜下來往往會花上數天時間,曾國藩非但沒有害怕麻煩,相反,還數年如一日地堅持這樣做。

  一般來說,他總是先去拜見自己的老師。他們通常是朝廷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住在北京內城。給老師們拜過年後,他又要馬不停蹄地拜訪同鄉好友,出門在外,大家難免要彼此依靠。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環節中,曾國藩不僅會拜訪湖南籍的好友,還會拜訪湖北籍的友人。

  通常人們在給老師、同窗拜完年後,拜年活動就結束了。但在曾國藩這裡並未終止,他還會去拜會同年。所謂「同年」,即他在京城的同學以及和他一起參加鄉試、會試的人。這部分人員不在少數,其中一些還和曾國藩成為至交好友。比如劉蓉,就是曾國藩在赴京趕考的路上結識的考生,其和曾國藩惺惺相惜,後任陝西巡撫。劉蓉還將好友郭嵩燾介紹給曾國藩,後者則在若干年之後助曾國藩組建湘勇。

  在拜年的過程中,曾國藩總是放低自己的身段,突出對對方的「敬」,為此他會精心準備充滿誠意的禮物。備受朝廷敬重的祁雋藻是曾國藩的老師,他學識淵博,酷愛字畫。曾國藩送不起名家墨寶,就跑到琉璃廠買上好的宣紙,然後認認真真地寫上一大篇祝福的話送給老師,讓祁雋藻大受感動。

  當謙虛成為一個人的品格,他就不會因為自己地位的高低變化對他人發生態度的轉變,在曾國藩這裡,一朝是他的貴人,便會永遠被他當作貴人。穆彰阿是曾國藩的貴人,無論曾國藩的官職升到幾品,他都畢恭畢敬地稱穆彰阿為恩師。穆彰阿外出歸京,曾國藩會上府問安。穆彰阿過生日,曾國藩會精心寫作壽聯作為祝壽禮物。不僅如此,平日學習每有所得,曾國藩就會告知穆彰阿。後來曾國藩扶搖直上,穆彰阿因事被貶,二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仍對穆彰阿恭恭敬敬,時常去府上探望。穆彰阿去世後,曾國藩還帶著兒子去拜訪穆彰阿的後人。

  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官場之上多數人是拜高踩低,曾國藩不從俗流,一直恭敬待人,很快就為自己贏得了「重情義,擅為人」的好名聲。此時,不用他上杆子尋找貴人,有才之士也自然會向他聚攏。曾國藩用謙虛換來了大家對他的認可。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按照清朝的制度,四品以下的官員做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可以坐八人抬的綠呢轎,而曾國藩直到升為二品官都依然坐著藍呢轎,除增加了兩名護衛外,並沒有增加其他的人手。謙虛,讓他向同僚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他為官是為做事,不為名利,他沒有和別人爭搶風頭的意思。

  後人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學案》中這樣評價曾國藩的謙虛:「惟其謙虛也,故常以事理無盡,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則小心翼翼,無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兢兢業業,恐一事之或忽;以事務莫測,所推之或誤也,則時思以博於人;以國事萬端,才力未逮也,則舉賢共圖如不及。」只有將謙虛化為品格,人才能不斷地用更高的標準衡量自己,用更廣博的心胸對待他人,從而為事業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人越是向高位邁進,要處理的人際關係就越是複雜,謙虛則是應對複雜局面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


推薦閱讀:

如何吸引好男人:讀《識男手冊》
碳纖維價格高,對車企吸引力下降
努力成為有吸引力的人
最吸引女人的男性幾大特徵
互相吸引的資本

TAG:成功 | 吸引 | 曾國藩 | 左右 | 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