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許嘉璐: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
許嘉璐: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
圍繞「超越國度,不同信仰,共同價值--儒家與基督文明對話」的論壇主旨展開了5個主題探討。整場以中外學者名萃一對一的對話形式,相互交流碰撞。各位學者在各抒己見之餘,亦聆聽對方說話,尊重不同文明,並積極響應,追尋共鳴,體現出世界多種文明對話的難能可貴之處。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髮表了《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的主題演講。
許嘉璐: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
今天,我們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儒耶對話,具有很好的象徵意義。聯合國在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大戰後成立,宗旨是保障人權,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少各國政要、專家在這裡發出呼籲和解、追求和平的聲音,影響了全世界。這次多國學者和宗教家在這裡對話,也正是為了消除文化隔膜,促進人類和諧,實現從史前時期至今沒有過的永久和平。政要們講政治,我們講文化,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用中國話形容這種情況,就是「異曲同工」。而且我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和發表的意見,雖然不能馬上進入各國政府的決策,但是卻比各國政要在這裡所發表的聲明更為深刻,因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間的和睦或對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於他人文化和自古傳承至今的文化理念的正確理解或者相反。即使如此,文化還是溝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最好的內容和渠道。因為文化是各個民族的靈魂,是每個歷史時期選擇未來道路的根基和土壤。了解了,理解了別的民族的文化,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拓寬對話的範圍,加深相互的信任。而政治,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受文化的核心--宇宙觀、價值觀制約的文化形式。
不同文明應該對話而不要動不動就打架,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經為近年來的事實所證明。自聯合國於2002年一致通過決議,以每年5月21日為世界不同文明對話日以後,在不少國家先後舉辦了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對話活動,增進了學者和公眾對不同文明的理解,增進了友誼。今年5月21日在中國山東孔子誕生地尼山舉行第二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專門舉辦了紀念聯合國作出這一決議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動。對這些活動社會的反應是好的,這就鼓勵了我們應該繼續這樣做下去。我認為,在經過了十年以上的努力,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該超越論述「需要對話」、「可以對話」的階段,進一步提升其內涵,把許多學者已經進入的領域--面對危機重重的當今世界,人類應該怎麼辦?不同文明應該承擔起什麼樣的責任?--變為自覺的目標。
在這裡,我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談談我的建議。這就是我的演講題目所示:「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
所謂「反思源頭」,就是回顧不同文明起始時的文化根本理念;對於宗教而言,就是重溫先知初創時的本意。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如果僅僅著眼於殘酷的現實和充滿血淚的人類成長之旅,我們常常會深陷苦悶與彷徨,因為人類自己所造成的種種惡果至今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文化的多元性和眼前文化衝突的狀況,似乎增加了人類前途的不可知性。但是,如果用徹底的歷史主義剖析不同信仰的元點,則可以在不同文化中發現「人」的共同期盼,而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由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思考、辯論、探索而達至軸心時代偉人的初衷:天下太平,世界大同。
首先,我想敘述中國文化的情況。
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這種誤解甚至影響了對中國的看法和態度。因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人,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當然也是可怕的民族。
可是,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中國文化的骨幹為儒家、佛教和道教。在這三家中,儒家又是影響最大的。佛教徒信佛,道教徒信仰眾多的神,這都是大家所知道的。儒家呢?崇拜其創始人孔子,信仰他所確立並倡導的「仁」和「禮」,即以「愛人」、「泛愛眾而親仁」為最高準則,以「仁」的外在形式,「禮」區分和調節人際關係和天人關係。孔子在中國人眼裡是「至聖先師」,而不是神。大多數中國人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創造了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的人格神,但在崇拜孔子、信仰「德」的同時也各自有自己的神,例如老子、媽祖等。因為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所以中國人,包括無神論者一向對所有合法宗教都抱著尊重、包容、平等的態度,歷代執政者,也都採取了和民眾態度相應的政策。
其次,我想介紹一下也許大家都知道的古代情況。中國從漢代(206b.c-220)起,更確切地說,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直至現在,中國對先後傳入中國的景教(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Nestorius,亦即於17世紀才被馬丁路德認定並非異端的東方亞述教會)、印度佛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接納的,並給予和中國人同樣的待遇:居住、旅行、經商、就學、傳教、建教堂等自由。歷史滄桑,這些宗教進入中國和在中國境內傳播的情況,雖然還有許多遺存文物可以讓我們略知大概,但是已經不能做出詳細的描繪。引起世界許多歷史學家和傳教人士注意的是宋代(公元960-1279)首都開封市的猶太社區。1163年,開封的鬧市區建成了第一座猶太教堂。猶太教當時被稱為「一賜樂業教」(「一賜樂業」即Israel的音譯)。猶太人以其傑出的經營能力,在當地處於社會的中上層;他們還可以經考試進入政府任職。據中國學者研究,在元代(公元1271-1386),一位名為珠笏氏亦思哈的猶太人,還在中央政府擔任高官(參見潘光、王健:《猶太人與中國》)。
有關中國與其他外來宗教的關係,時間不允許我在這裡一一敘述,有一點我想提到:自古以來,儒家、佛家和道家之間,在很多時候有過理論的爭辯--其實,在這三家各自內部也一直存在著宗派間的爭論--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中國有句俗語:「君子動口不動手」,恰好可以用來形容中國宗教間的情況。三家爭辯的結果是,彼此互相吸收對方教理教義乃至祭祀祈禱儀軌的長處,以補自己的不足,於是各自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例如,佛教加快了中國化的進程,儒家加強了形上學和「德」內化過程的研究,道教的儀軌得益於儒、佛,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在唐(618-907)、宋、元三朝,佛學、儒學和道學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其中儒家的哲學成就尤為傑出,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國中國學和哲學研究的熱點。
古代和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人看出了不同信仰在倫理觀上有著共性,求同存異,於是獲得了共存共榮的結果。
我之所以要提到中國對外來宗教的包容、吸納的歷史事實,是想說,中國的這一傳統決定了中國人在當前這個紛亂的世界裡,身處文明衝突環境中,由衷地主張大家多點對話,少點爭吵,更不贊成用武器說話。
現在,請允許我回到我的演講題目《反思源頭,構建人類倫理》上來。
在各個文明的倫理無例外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的今天,在事實上不同文明正在發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衝突的今天,不同文明間的誤會太多了。原因之一是人們常常著眼於文明的表層,例如信仰對象的差異、對待世俗生活的態度、各自藝術的表現形式等等,而忽略了自己和對方文明的核心,而這一核心,最完整、最集中地含蘊在所有文明的初始定型階段。
例如,所有文明,起始都是關心人的生與死,今世與來世。印度文明在婆羅門教正式形成之前,已經有世界和人類生於「梵」的觀念。(例如《愛多利亞奧義書》第一章)而「梵」則是「自我」,也就是神靈、精神,是真,是智,是樂(例如《金剛針奧義書》)。這些已為後來的婆羅門教和佛教所吸取。希伯來文明,關於神的認識集中於《聖經o舊約》中。雖然摩西見到過上帝,聽到過他口授戒律,而且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人,但是實質上,上帝也是代表了全能、至善的一種精神。儒家所崇信的「德」,以「仁」為核心,是極高的目標,人人都達不到最高點,想像中的最高境界即為「聖」。孔子說自己到了70歲,即「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含有了這種境界的精神。環顧其他信仰,也無不是以追求「善」、「愛」為終極目標,而且無論是出於對神的敬畏,還是對死後墮入地獄的恐怖,都使得人重視自律,遵守他律,節制自己的物慾和肉慾。由此可見,在宗教發生時期,人們對解決生死和來世問題的期望可以說既簡單又難以滿足。
相對於古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只關心現世的物質享受,和對某種精神的信仰比起來,這樣肉體要舒適得多,簡單得多,容易得多,也膚淺得多。惟其如此,所以無所畏懼,自律已經付諸東流,他律也已置若罔聞,追求物質利益不擇手段,並詭稱這是上天的意志。現在各國種種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國家間的衝突問題,無不由此而生。
如果各個民族都能理性地回顧自己的民族史、思想史或宗教史,將能夠體驗到自己原初的信仰包涵著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沿此以往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真正的「善」,拒絕現在這種緊張、疲勞、空虛、危機四伏的生活。這是基於人的本性必然要走的路。
現在的世界,倫理的不同幾乎不是以民族或宗教,而是按照財富的多寡區分的。富人有富人的倫理,窮人有窮人的倫理,強者有強者的倫理,弱者有弱者的倫理。不同標準的倫理相遇,自然就要發生亨廷頓教授所說的文明衝突。因此,現在到了各國的智者一起研究構建人類共同倫理的時候了。因為倫理是所有國家、所有民眾所關心的也是最無爭論的問題,所以我相信,構建人類倫理的議題一定會得到世界性的積極響應。
既然「善」是各個民族的信仰中共同的內容--儘管古今學者對本民族心中的「善」有多種不同解釋--就應該成為未來人類共同倫理的內容。原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就在10天前,在北京大學成立了「世界倫理中心」,我有幸參加了中心的揭牌儀式。到會的各國學者都很讚賞北京大學的這一舉措,我相信,這個信息也會讓今天到會的一些朋友們感興趣,因為這反映了世界思想界的一種動向,而研討、構建世界倫理的重任只能由各國智者,即公共知識分子來承擔。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中國人幾千年的經驗是可以供世界參考的。回想斯賓諾莎、康德等偉大的哲學家,當年就曾為研究人類的倫理和道德理性殫精竭慮,現在到了21世紀,總會有人奮起為了人類的和平和幸福再次作出貢獻。
構建人類倫理,先由交流開始,這是必然的。亞歐之間,亞洲大陸不同國家之間,在很原始的農耕時代和游牧時代,就有先行者用馬蹄和雙腳開闢出多條人類交流的道路,那時亞歐之間、亞洲國家之間是和睦的,友好的;現在交通和通訊如此便利,實現了,甚至遠遠超過了當年先行者們的想像和人們創造的神話,人們的交流更應該注重內涵和質量。時代變了,但是交流的本質依舊。希望構建人類倫理成為今後智者對話交流的突出主題。我對此是十分樂觀的。
人類總會有一天厭棄那種把民族拋進相互攻訐、威脅、廝殺的倫理和政治,創造耶穌基督、釋迦摩尼和孔子所理想的新世界。
推薦閱讀:
※[轉載]如何選購優質的綠幽靈水晶
※【轉載】異性知己,只添香,不添亂
※高血壓效驗方 (轉載)
※[轉載]看了以後別出「汗」呀?{一}{第1048篇}
※[轉載]滕雁說:解釋奇門遁甲里的九宮三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