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下一個十年 中美博弈關鍵時期
未來中美在東亞的博弈,將是精彩可期。美國在各方面的實力都強於中國,與美國過招,是中國強國進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這是美國的精英特別是軍隊的精英想不到的:壓制中國,實際上是在刺激中國成為強國而不是相反。
朝鮮戰爭爆發六十年之際,中美這兩個當年在朝鮮半島兵戎相見打成平手的大國,今日又在東北亞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是一個復興和崛起的古老大國與一個歷史尚短的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
在美國看來,二十世紀是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的。美國先後戰勝了納粹德國、日本和蘇聯,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西方無可爭辯的領袖、國際社會的老大哥和歷史的終結者。歐盟只能仰仗美國的鼻息,其他大國只能在美國的保護下和指點下生存。
美國視中國為心腹大患
俄羅斯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疆土,卻無法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發展製造業和面向全球的商業,當前仍不足為懼。
只有中國正在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儘管中國並非為了挑戰美國霸權,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發展,但是任何可能搖動美國霸權地位的大國,都必然被美國視為潛在的乃至於現實的對手,而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對手。
中國當前並沒有在全世界範圍搖動美國霸權,在美國後院南美洲出現的疏遠美國的趨勢,並非中國挑動的結果,中國也沒有乘機利用。在非洲,中國經濟和政治影響雖然使英法擔憂,但是中國也沒有主宰非洲的願望與動機。
與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攸關的地區,仍然是中國周邊的地區,也就是東西兩側:東亞(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南海);以及西部。
日韓不能以華為敵
今年三月韓國的天安號軍艦被炸沉,使東北亞局勢驟然緊張,美國即藉機派核動力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到黃海試探中國。
在河內舉行的東盟論壇,東盟國家欲將東盟無限擴大,同時美國有意在南海問題拉攏越南和其他南海周邊國家,試探形成對華制約之勢。
雖然一時間,中國的東面似乎遭到美國的強力進逼,但分析大勢,卻可以看出在東亞的中美博弈,雖然現在無法判定未來雙方的勝負(或如朝鮮戰爭那樣仍是平手),但美國並非處於上風,中國也未必如有些評論所認為的「處於包圍之中」。
先看東北亞。美韓軍事同盟、美日軍事同盟都是存在已久,只是從本世紀以來都出現了裂痕,韓國與日本都不是正常國家,都不可能永遠依靠美國的保護,因此朝鮮的存在以及朝鮮與美國的對立,實際上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而當前韓國與日本的統治精英,還是只能維持與美國的軍事同盟。天安號事件如果確實如韓國官方所稱的是朝鮮所為,反而證明美韓以及美日軍事體制既無法防止類似天安號的突襲,也無法在事後立即對肇事者實施軍事打擊。這樣的軍事同盟不可靠。
韓國與日本願意與中國為敵嗎?美國能替換中國成為日韓產品的市場與投資對象嗎?答案不言而喻。日本新任駐華大使明確表示:日本應該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否則沒有出路。
韓國媒體看得很清楚,朝鮮半島的發展取決於中美兩大國,而在這兩大國當中,只有中國與朝、韓都維持良好關係,只有中國堅決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美國只是在利用朝鮮半島的分裂,來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已經越來越困難了。頻頻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只能說明美國在東亞的籌碼只剩下武力了。
東盟政客弄巧成拙
東盟與中國的10+1,本來是最符合東盟利益的模式,後來日韓都要加入,日韓與東南亞國家都有密切經貿聯繫,10+3也還可以成立。但是當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也要加入,現在美國和俄羅斯都要加入,這就好像中國日本要加入歐盟一樣荒唐。10+8之後,東盟還能夠主導嗎?東盟還有獨立自主嗎?沒有了。東盟能夠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東盟內部沒有歐盟裡面類似德法這樣的核心國家,一旦有了10+8,那麼10+1(東盟─中國自貿區)就將名存實亡,中國不會因此有太大的損失,東盟卻無法再恢復中國的信任了,只能弄巧成拙。小國可以在大國之間維持平衡,但不能過火。當美國也加入東盟的活動,緬甸恐怕就會退出東盟,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壓力是動力 美國推動中國成強國
強國的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沒有挑戰。對於中國來說,來自美國的壓力,只能增強中國的銳氣和鬥志;東盟一些領導人的兩面派以及拙劣的政客手法,也只能使中國在處理東南亞事務與南海問題時,更熟練地使用兩手。
中國只要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以中國在東亞的地理優勢與歷史文化的資源優勢,一方面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榮,另一方面也適時展示東亞主導者的力量。
未來中美在東亞的博弈,將是精彩可期。美國在各方面的實力都強於中國,與美國過招,是中國強國進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這是美國的精英特別是軍隊的精英想不到的:壓制中國,實際上是在刺激中國成為強國而不是相反。
推薦閱讀:
※2008-11-01舉國出口的復秦體制-耕戰
※中美科技差距圖準確嗎?
※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趨勢
※中美博弈下的 中國西進戰略(一帶一路)與美國重心東移(亞太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