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乾爹文化
曾幾何時,乾爹似乎還是娛樂圈、尤其港台娛樂圈裡的一種「潛文化」,如今不但「登陸」,而且已悄然從娛樂圈蔓延到「半娛樂圈」——即「認爹」的往往是娛樂圈或准娛樂圈人士,而「當爹」的則是更煊赫的人物。
其實這種風氣與其說是「開放副產品」,倒不如說是一種「復古」或「返祖現象」:中國古代的乾爹和乾兒子,也大抵是爹有面子兒倒貼的格局。
最初多是爹主動 互惠互利好買賣
如今有文字可查的最早乾爹-乾兒子組合,據說是周文王姬昌,傳說中他有兒子100個,其中99個親生,第100個卻是乾兒子。不過歷史上有據可查的周文王兒子只有18個,其中10個為同母,「100個兒子」的說法來自《詩經》的文學創作,第100個是乾兒子則更是志怪小說流行後才出現的說法,據說這個乾兒子長著對肉翅,可以飛來飛去,如此離奇的說法,自然沒辦法當真相信。
不過至遲在西周時代就已出現的《詩經.小雅.小苑》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詩句,這被認為是最早形容乾爹-乾兒子關係的確切文字。中國古代人看見蜾蠃巢內有螟蛉的幼蟲,誤以為前者收養後者為乾兒子,所以「螟蛉」就成了乾兒子的代稱,其實蜾蠃自己明明有生育能力,讓螟蛉幼蟲「入戶」,是為了給親兒子當「嬰兒食品」罷了。
自從社會進入父權時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族繼承權成了至高無上的大事,一些沒有子嗣的名門望族為傳續家業,不得不在本族、母族或妻族中尋找合適青少年,收作養子,充作自己的繼承人。這類「乾親」自然是爹主動,因為有些乾兒子還是襁褓中兒,甚至尚未出世。
如果幹爹始終沒有兒子,乾兒子幾乎一定能繼承家業,這個「家業」可能是一座宅子、一座城,甚至一個國家,中國歷史上以乾兒子身份繼承皇位的比比皆是,像西漢一朝一共有15個皇帝,以乾兒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就有前少帝劉弘、後少帝劉恭、昌邑王劉賀、宣帝劉病巳、哀帝劉欣、平帝劉衎、孺子劉嬰共7位,幾乎佔了一半,北宋仁宗,南宋高宗、寧宗、理宗或無兒子、或所生兒子盡數夭折,也不得不從遠親中尋找合適幼兒當乾兒子,並最終把皇位傳給他們。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嘉靖皇帝是乾兒子出身,而清代的最後兩任皇帝——光緒和宣統,也都是乾兒子出身。
這種純為傳宗接代而認的乾親,乾爹和乾兒子未必有多少感情,像西漢的兩個少帝來路不明,乾爹劉盈對他們的感情可想而知,光緒、宣統兩位則是「乾爹」病入膏肓後才匆匆抱進皇宮的,有些甚至乾爹死了,太后、大臣為了不讓皇帝絕種,硬給指派個乾兒子,像劉賀、劉病巳、劉欣、劉衎等都是這種情況,有的「養父子」甚至生前壓根沒見過面,據說明嘉靖帝朱厚熜就沒見過「乾爹」——正統皇帝朱厚照。當然也有真的把乾兒子當親兒子養的,比如宋高宗趙構對宋孝宗趙昚就慈愛有加,並在生前主動把皇位讓給這個乾兒子。
一般而言,這類乾爹認乾兒子是皆大歡喜的事,乾爹有人承繼家業,不怕斷子絕孫,乾兒子平步青雲,從此飛黃騰達。但乾兒子一旦認了別人當爹,自己的親爹往哪兒擺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漢代昌邑王劉賀就因為被立為嗣皇帝後以兒子身份祭祀親爹劉髆,結果被當做一條大罪,只當了27天皇帝就遭廢黜,因為理論上他的「爹」只能是乾爹漢昭帝劉弗陵;漢哀帝劉欣也碰上同樣的問題,結果絞盡腦汁,來了個「兩爹並尊」,把親爹劉康追封為比皇帝低半級的「定陶恭皇」,可這煞費苦心的安排令許多人感到無法忍受,劉欣活著大家忍著,劉欣死後屍骨未寒,「定陶恭皇」也就被打回原形,徹底清理出「皇爹」行列;明朝嘉靖皇帝為了把親爹朱祐杬「命名為親爹」,和滿朝文武打了好幾年是非官司,最終雖如願以償,卻把原本好生興旺的明朝,給搞得黨爭紛擾,國無寧日。
這類傳宗接代型乾兒子的價值,在於乾爹自己生不齣兒子,一旦情況生變,乾兒子就可能處境尷尬,在近鄰日本,曾出現過豐臣秀吉老來得子、原本已繼承「關白」大位的乾兒子兼親外甥豐臣秀次被迫自殺給親兒子挪位置的慘劇。中國倒是沒發生過這類事,但乾兒子和親兒子難以並存卻是不爭的事實。蜀漢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實際上並沒有爭皇位的野心,但即便如此,在劉備病重時,諸葛亮也顧慮他「剛猛難治」,找茬把他逼死。後梁太祖朱溫,親兒子7個、乾兒子4個濟濟一堂,不分彼此,他本人據說因為某種不可告人的隱私偏愛乾兒子朱友文,結果心懷不滿的親兒子朱友珪殺心陡起,連親爹帶乾弟弟來了個一勺燴。正是由於考慮到這種可能出現的尷尬,自認為還有可能生出親兒子的宋仁宗便遲遲不肯收乾兒子,當時竭力勸說宋仁宗收乾兒子的歐陽修、范仲淹等認為,乾兒子不妨先認著,萬一親兒子出生,再讓他們「主動讓賢」,這恐怕未免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這類繼承家業型乾兒子有時會弄出倆爹,比如宣統,就被堂而皇之地宣布為同治、光緒兩位死去皇帝的乾兒子,這是因為那二位都絕後,乾兒子不論只認哪一位乾爹,都會出現另一位斷子絕孫的凄慘景象。
一般而言,乾兒子都是老「家長」或其「管家」給找,乾爹自然是前任或現任「家長」,但例外總是有的,比如處處標新立異的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就為別人找了很多乾兒子,如被他殺掉的權臣東王楊秀清,親兒子也讓他殺得乾淨,他為楊平反後並未從楊的同族兄弟中找個繼承人,而是把自己的兒子洪天佑改名楊天佑,算作楊秀清乾兒子,做了幼東王;他自己的長子洪天貴福,是繼承自己王位的幼天王,卻被他鄭重其事過繼給「天兄」耶穌,成為兼祧自己和耶穌的「天命幼主」。這些自然是精心盤算的政治把戲——權臣的家業、「神仙」的家業,都被姓洪的繼承,在人家是乾的,在自己卻是親的,這天底下還有啥買賣比這強?
我有乾兒成千萬 給個金山都不換
也有一種「爹主動」型乾兒子,人數多到幾十、幾百甚至幾千,他們並非被養來繼承家業的,而是被養來掙家業的。
這種「乾兒子」通常身強力壯,能打能殺,他們中有的需要更名改姓,有的則連姓名都不用改。最早這類「打手型乾兒子」的記載,是吳越爭霸時期,越王勾踐麾下有「君子之士」六千人;隋唐之際的割據者高開道,有這類乾兒子幾百人,高開道自殺後這些人也紛紛自殺殉葬;唐太宗時的刑部尚書張亮,有養子五百;晚唐藩鎮田承嗣,有被稱作「外宅男」的乾兒子三千人,害死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軍閥李希烈有養子千餘人;唐末大太監楊復恭,有稱作「外宅郎君」的乾兒子六百人;前蜀皇帝王建號稱有139個兒子,而實際上親生的不過9人,其他都是乾兒子。
「打手型乾兒子」最多的,是差點要了唐朝小命的安祿山,他有被稱為「曳落河」的「義兒軍」八千人,數量多到性格嚴謹的司馬光認為「失真」的地步,有趣的是,安祿山本人也是乾兒子出身,他曾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
「打手型乾兒子」也分三六九等。像勾踐、安祿山這類湊夠半個師的,通常「乾爹」連乾兒子姓名都叫不全,像勾踐伐吳時出動總兵力,有記載稱是「習流二千,教士四萬,君子六千,諸御千人」,也就是水軍兩千,陸軍4萬,車兵1000,而乾兒子就有6000,乾兒子大軍總數竟佔了總兵力近1/8,而安祿山的「曳落河」幾乎就是其親軍主力,這類「成建制乾兒子」,大約相當於現代的「特種兵」,所謂「父子」,其實不過相當於近代軍閥混戰時,老大對手下喊的那聲「孩兒們」、「弟兄們」罷了。
編製稍小的乾兒子隊,像楊復恭、王建,乾兒子們是要改名換姓的,比如唐昭宗曾斥責楊復恭「為什麼讓乾兒子們都姓楊、不姓李」,表明楊復恭的六百「外宅郎君」都改姓楊,有記載稱他們都被改名為「楊守X」,而王建的120個乾兒子也都改姓名「王宗某」。這些乾兒子來源龐雜,如王建,120個乾兒子中,既有自己親戚、連襟、親信、死黨,也有降將、俘虜、難民,但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麼能征慣戰,要麼有其他方面的特長。
這類「精華版乾兒子」能耐比前面的「打手隊」要大得多,往往都得到重用,像楊復恭的乾兒子大多當上監軍、刺史,王建的乾兒子們則更有當節度使、太師、宰相甚至封王的。
當然,能爬上高位的乾兒子,仍然要從這些「精華版乾兒子」中優選,比如王建的120個乾兒子,能封王的也不過幾人,而晚唐大軍閥李克用有許多乾兒子,但最終能混到小有名氣的,也不過9個人而已。
這類乾兒子有能耐、有頭腦,也有實力,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忘記自己原本是外姓的身份,比如王建的乾兒子王宗佶,因為是王建最早的乾兒子,收養時親兒子都未出生,因此在王建晚年忘乎所以,竟然上表自稱「官預大臣,親則長子,國家之事,休戚是同」,以合法繼承人自居,要求王建冊封他為太子,並加封大元帥,後果自然可想而知。史書上記載,王建的乾兒子們雖然同姓連宗,但「婚嫁不避」,這顯然表明,「乾爹」並沒真的把他們當兒子看,王宗佶實在是自作多情了。他乾弟弟王宗弼就乖巧得多,只管撈權不管「親情」,本來么,這位王建的乾兒子一度被另一個軍閥顧彥暉捉去,改名顧琛,當過一段時間顧家乾兒子,後來顧乾爹被王建消滅,他才再度回歸前任乾爹膝下,《三國演義》中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正史中並沒有呂布拜丁原、董卓為義父的確鑿記載,而王宗弼則真是如假包換的三姓家奴了。
當然,乾兒子若有本事、有野心,憑著這半真半假的身份,和如假包換的實力,也未必不能成一番大事業。李克用死後,他親兒子李存朂繼位,後來打下天下,成了後唐庄宗,這位皇帝驕傲任性,最終死於兵變,趁亂上台的,正是他的「乾哥哥」、李克用年紀最長的乾兒子李嗣源,李嗣源死後不久發生政變,乾兒子李從珂趁亂當上了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克用是唐朝掛名的「乾兒子」,本來是沙陀族拓跋氏;李嗣源也是沙陀族,因為出身寒微,連個姓氏都沒有;李從珂則是漢族人,姓王名阿三,他的母親魏氏在他十多歲時被李嗣源搶去做妾,王阿三也就此成了李嗣源乾兒子李從珂。
乾兒子倒貼乾爹 得與失一言難盡
有乾爹主動型,就有乾兒子倒貼型。
最早記載的「倒貼型」乾兒子,是東漢宦官專權時,十常侍大多有這樣的乾兒子,有記載稱,曹操的老爹曹嵩,就是這樣一個倒貼型乾兒子,他本姓夏侯,卻認了大太監曹騰當乾爹。
此後歷朝歷代,這種「倒貼型乾兒子」史不絕書。南朝時,梁朝大將夏侯夔有個兒子夏侯譒,為巴結叛將侯景,就把「夏侯」的「夏」去掉,自稱「侯譒」,倒貼做了侯景的乾兒子;稍晚一些,北朝權臣和士開有許多倒貼來的乾兒子,有一次和士開得了怪病,醫生說要喝大糞汁才能痊癒,和士開喝不下去,某個乾兒子就身先士卒一飲而盡,感動得乾爹豪氣干雲,拿過大糞汁痛飲一番,據說怪病就此好了,這個倒貼的乾兒子自然大有好處;明末大太監魏忠賢,倒貼的乾兒子不計其數,許多是現任官員、將領,這些人充當魏忠賢爪牙,活動能量極大,號稱「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把明朝搞得烏煙瘴氣。
「倒貼型乾兒子」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五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這位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駙馬、後唐末主李從珂的乾妹夫為當皇帝,不惜拜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乾爹,自稱「兒皇帝」,並送上幽雲十六州為見面禮,他自己如願以償,此後幾百年北中國的歷史卻因此改寫。
倒貼犧牲很大,常常被人瞧不起,就算當面不說,背後也沒啥好話。要知道中國是宗族社會,乾兒子、贅婿之類地位很低,漢武帝要遠征大宛,缺乏兵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從乾兒子、贅婿和刑事犯中拉壯丁,不是沒有原因的。
不過賠本的事不會有這麼多人樂意,既然肯倒貼,自然有賺頭,這就是權位和利益。
像曹操一家,原本是「不知所從處」小家小戶,傍上個大太監,雖說名聲差點,卻因此蹭進權貴行列(曹騰自己有官爵,祖上又和西漢丞相曹參沾親帶故),曹操年紀輕輕,20歲起家就做了個郎官(相當於衛戍區尉官),沒多久又提拔為洛陽北部尉(相當於首都某區警察局長),要不是自己親爹倒貼做了大太監的乾兒子,在任人看門戶的東漢,哪有這等好事?那位「大漢皇叔」劉備靠實打實的軍功起家,第一個行政職務也不過是縣派出所長(安喜縣尉)而已。
再如魏忠賢的乾兒子,有些原本官職低微,像李蕃和李魯生,原先才當過縣令,「倒貼」後平步青雲,提拔做了御史和給事中;有些原本官職就不低,像「五狗」之一的周應秋進士出身,「倒貼」前就是工部侍郎,而拐彎想「倒貼」還沒貼成的顧秉謙,則是貨真價實的閣老,他們「倒貼」,則是希望沾上「乾爹」的霸氣,好「更上一層樓」,至少在和同僚傾軋時能佔到上風,像周應秋靠善於燉蹄髈,巴結上魏忠賢親侄子、最好燉豬蹄這口的魏良卿而「倒貼」成功,雖然因此被譏笑為「煨蹄總憲」,卻因此攀上了左都御史和吏部尚書這樣的美差、高位。「傍乾爹」當上皇帝的石敬瑭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倒貼」可是苦差事,不是誰都能吃得消的。
前面提到的吃大糞、燉蹄髈也還罷了,乾兒子終究是好說不好聽,且會遇到許多尷尬,像「兒皇帝」石敬瑭出生於892年,「乾爹」耶律德光卻出生於902年,「爹」比「兒子」足足小了10歲,「兒子」咬咬牙忍了,到了「孫子」石重貴這一輩便著實忍不住,最終鬧出一場悲劇來。正因如此,一旦「乾兒子」成了氣候,往往會悄悄抹去這道難堪的痕迹,比如做過石敬瑭大將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在起兵之初也曾被契丹世宗耶律阮認作乾兒子,甚至有文字作證,但他即位後不久便「毀屍滅跡」,不承認有這段往事。
不僅如此,「倒貼」的乾兒子都是臉厚心黑之徒,爭起寵來自然不擇手段,像「兒皇帝」石敬瑭,就有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趙德鈞,要不是他的助手桑維翰能言善辯,「兒皇帝」姓石、姓趙還兩說呢。魏忠賢門下那些「彪」、「狗」,內掐起來也是兇悍異常,倘非魏忠賢突然垮台,這些傢伙會掐成怎樣的局面,還真是說不清呢。
推薦閱讀:
※盤點中國古史上的九種古文化,神秘悠久,中華文化的起源
※你好,百分百女孩
※細數那些過時了的中國傳統文化
※[轉載]西方文化的精髓
※沒文化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