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誰無《芳華》?中國難得小剛!

很久不寫影評。因為作為一個有證無作品的編劇,我寫影評很業餘。

在影院里踩了幾年雷之後,在看電影這件事情上,我變得越來越雞賊:我習慣了在電影下線之前才決定要不要看,口碑好的就去院線看。口碑一般的,就在電視上花5塊錢瞄一眼。

不為爛片貢獻票房,是一個影迷能為中國電影所做的最大貢獻。在看電影這件事情上,我是認真的。我一直認為,中國電影市場之所以會頻繁出現質量與票房倒掛的情況,觀眾應負第一責任。啥樣的地種啥樣的糧,啥樣的觀眾就會有啥樣的電影。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沒有無腦隨意的支持,就不會有爛片泛濫的局面。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一直帶著拯救中國電影的使命感在看電影。對中國電影的票房貢獻也越來越小。但在我的電影消費里,賈樟柯和馮小剛是兩個例外。無論他們拍什麼我都會看,並且會在第一時間看。

痴迷賈樟柯是因為氣質契合。他的電影,會讓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青年覺得熟悉。他的電影像一場雪,所有的髒亂差,小窮壞,都在藝術的覆蓋下,呈現出一種凈肅的審美。

痴迷馮小剛則是因為商業上的信任。花60塊錢,看一場馮小剛的電影,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從《非常勿擾》到《集結號》,再到《老炮兒》、《潘金蓮》、《芳華》。除了《私人訂製》,馮小剛的每一部電影都對得起我的那張電影票。

評價導演,我主張以最高分評,因為我們評價運動員時也是看他最好成績。在商業環境里,我們不能要求導演的每部作品都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做取捨,不得不在觀影水平參差不齊的觀眾中去求最大公約數。

所以,評價導演,看他最優秀的作品就好,他證明過自己可以達到的高度,我們沒必要要求人家反覆證明。但是,這些年馮小剛的電影一直看下來,我改變了評價標準。也許,以平均分來評價更合理。因為平均分更能體現導演的藝術底線和綜合水準。

說馮小剛是中國最優秀的導演,可能會有非議。但如果說馮小剛是中國平均分最高的導演,估計不會有太大爭議。因為在中國,沒有哪位導演可以像馮小剛一樣保質高產。我們可能會不喜歡他某部電影的選材,但僅就電影質量而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

2015年,看完《老炮兒》,我熱淚盈眶。我說這是馮導演最好的作品!

身邊的哥們說:傻X,別煽情,《老炮兒》是管虎的作品!

我說:我不管,我一直都把《老炮兒》當作是馮小剛的電影。

之所以推崇《老炮兒》,是因為這部電影是馮小剛的感恩之作。每個搞藝術的人都欠故鄉一部作品。馮小剛用《老炮兒》為自己的故鄉立碑,你是否喜歡那個人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馮小剛能夠準確理解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他有能力為他們立碑。

《老炮兒》讓我感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做到了完美平衡。在價值觀豐富多元,審美高低不齊的當下。搞藝術的人隨波逐流不好,過於堅持自我,落個曲高和寡、孤芳自賞也不好。

時代不是圍著藝術家在轉,他們必須找到一條路徑,和這個時代達成和解。《老炮兒》就是這種和解的產物。情懷有,思想有、鮮肉有、當下性有。他能把這些複雜的需求完美糅合,並最終塑造了一個氣質鮮明的人物,非常難得。

如果說,馮小剛用《老炮兒》為故鄉立碑的話。那麼,《芳華》算是他為自己的青春寫傳。

《芳華》的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文工團。文藝兵們每天跳舞,唱歌,彈琴。健美的身體,最美的年華,再加上藝術的熏陶。這裡成了烏托邦,成了伊甸園。但是很快,他們就將面臨時代的沖刷。

戰爭和開放把他們的人生帶入動蕩。他們的芳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革命時代的消退和集體的離散所帶來的理想主義失落,成為整整一代人無法遺忘的創痛。

活雷鋒在戰爭中,以自殺式犧牲來洗刷自己因為愛情留下的恥辱。但硝煙散盡,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衡量英雄的標準業已改變,對於光榮與恥辱的判斷不再重要。曾經集體里的活雷鋒,成為了一個卑微的個體戶,苟延殘喘度餘生。

影片結尾,人過中年的他們,依偎在墓地旁的長椅上,疲憊、困惑、茫然。在追尋理想和榮譽的道路上他們耗盡精力,而時代的突然扭轉把他們從歷史車輪上拋下。芳華已逝,剩下的只是平淡。

有人說《芳華》的故事離我們太遠了,看不懂。我覺得很奇怪,好萊塢科幻大片我們看得懂,穿越清宮戲我們看得懂,父輩們的青春我們就看不懂了?

你不是看不懂父輩們的青春,你只是缺乏對青春缺乏敬意!每個人的青春都是轉瞬即逝,唯一的區別是我們回憶它時,嘗到的是什麼味道?有些人的青春值得立碑刻傳,而有些的人的青春只有碎碎念。

《芳華》是一部憂傷的電影,但是走齣電影院的那一刻,我卻笑了。朋友問我為什麼笑?我說:於電影而言,馮小剛已經成妖!

一場散夥飯,他能讓觀眾熱淚盈眶;一段舞蹈,他能讓觀眾覺得鏡頭還不夠長;一個擁抱,他能讓你覺得力度正好。他懂中國,懂市場,更懂自己的青春和電影。鏡頭語言在他那裡,已經到了駕輕就熟、登峰造極的地步。

看過《長城》,發現張藝謀又做回了攝影師;看過《道士下山》,發現陳凱歌已經錯亂;堅守在一線的50後導演里,唯有馮小剛,還在認真地講述中國故事,還在各種平衡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支點。

據說,《芳華》的上映歷經磨難。但我覺得馮小剛應該感到幸福。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有才華和機會為自己的青春立傳。

於我而言,馮小剛導演已經不能再帶給我太多驚喜,因為他帶給我的驚喜已經夠多。我不確定年近花甲、功成名就的馮小剛,還有多少創作激情和慾望,作為普通影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他帶給我們的每一部作品!

最近有沒錢吃飯,請掃碼打賞


推薦閱讀:

原來《芳華》背後,還藏著嚴歌苓這些經歷
電影《芳華》最感人的部分在哪裡?
你如何評價嚴歌苓《芳華》?
千年痴戀,深醉一世芳華
?關於《芳華》剪輯、關於長鏡頭的秘密,這一篇全了!|剪輯師專訪13期

TAG:中國 | 人生 | 芳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