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之懷柔雁棲湖的名字 是怎麼來的
|
||||||
|
||||||
隨著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召開,作為「國際會都」的懷柔區雁棲湖也隨之成了一個熱詞。雁棲湖地處京北燕山腳下,北臨雄偉的長城,南偎一望無際的平原,水面寬闊,湖水清澈,風光迤邐,素有「京北小西湖」之稱。 雁棲湖源於「雁溪河」 雁棲湖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南部的雁棲河出峽口處。雁棲河原稱雁溪河,屬潮白河水系,是潮白河一條常年不息的支流。
「雁溪河」之名,古已有之。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欽定日下舊聞考》載:「……雁溪河源出塞外,經神堂峪,由縣東王化庄入白河。」懷柔境內自古河流縱橫,清泉流淌,「奔淙遠自千山落」,過境河流及本區內源河流就有20餘條,其中最具水資源優勢和文化內涵的當數雁溪河、白河和懷河,而所有河流中以「溪」命名者唯此一條。 據傳,「雁溪河」最初稱小清河,因河水清澈而得名。早年間河畔水草豐沛,每年秋冬時節大雁南飛,春分時節大雁北回,多在小清河畔棲息,所以該河又被稱「雁溪河」,後諧音為「雁棲河」。它源於八道河鄉西柵子村,由多股山泉匯流而成,自西北向東南蜿蜒前行。河水雖不大,但清澈見底,河水倒映著兩岸的青山,景色秀麗。 1959年人民公社初期,為擴大農田灌溉面積,且蓄水防洪,在雁棲河出峽口處修建了一座水庫,因臨近范各庄鄉北台上村,得名「北台上水庫」。其主壩長493米,壩高31米,庫容量達3830萬立方米,常年水面兩公里,灌溉面積達4.5萬畝左右,與懷柔水庫、大水峪水庫合稱為「懷柔三大水庫」。此後經過數十年的綠化,水庫區域生態環境不斷改觀,呈現一派綠色景象。1985年被北京市政府列為「七五」期間重點開發的旅遊景區,因地處雁棲河出峽口處,且湖水多源自雁棲河,而每年春秋兩季常有成群的大雁來湖中棲息,遂更名為「雁棲湖」。 三山環抱的雁棲湖
雁棲湖鑲嵌於群峰之中,東、北、西三面環山,形成天然屏障。北面是素有「鎖鑰重地」和「京都護神」之稱的軍都山脈,群山綿亘,重巒疊嶂,巍峨的長城蜿蜒於群山之中,十餘座敵樓清晰可見;西面是高聳的紅螺山主峰,海拔811米,「山勢盤旋如螺形,山頭聳出螺髻青」,險峻而壯觀,千年古剎紅螺寺的晨鐘暮鼓與雁棲湖自然美景遙相呼應;東有歷史悠久的金燈山和元寶山,如兩顆璀璨明珠鑲嵌於雁棲湖東岸。據史籍記載,山頂上曾有一座建於唐代的金燈寺,與山下建於明代的普照寺共稱為「金燈普照」,被譽為「懷柔八景」之一。據傳很早以前,每到夜晚,金燈山頂便放出紅光,如高懸之燈,映照四方。 雁棲湖由東湖和西湖兩部分組成,東湖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其水面形狀酷似一隻企鵝,腹向東,頭向西,姿態優美,惟妙惟肖;西湖形似珊瑚,沿岸逶迤曲折,湖面平坦如鏡。無論登上雁棲湖畔的哪座高山之上,均可一覽山水交融所呈現的湖光山色。雁棲湖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於青山綠樹之中。 戚繼光主持修建雁棲湖河防口長城 站在雁棲湖畔,北望河防口,目之所及的3500多米長城蜿蜒起伏、蔚為壯觀。東起玉皇頂(俗稱北斗峰)的長城,一直向西綿延25個敵樓,是雁棲湖畔著名的人文景觀。據傳,這段長城初為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所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隆慶二年(1568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戚繼光上任不久便奏請朝廷重修長城,以加強邊關防禦。朝廷很快採納了戚繼光的建議。次年春,戚繼光調配士卒、民夫開始了艱巨的築台、修牆工程。河防口長城亦在這一修築工程之內。
戚繼光對修築長城的工程質量要求極為嚴格,親自監工。他將城牆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牆為一等邊牆,單側包磚城牆為二等邊牆,石城為三等邊牆,要衝地段一律包磚,嚴禁任何偷工減料現象。在城牆垛口下的宇牆上,依一定的距離及地勢情況設置瞭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側城牆築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強了防衛能力。雄偉的長城,隨著地勢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敵台、烽火台、關城等建築,高低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清末,因年久失修,河防口長城多有坍塌或損毀,如今所見到的長城是為雁棲湖配套景觀而重新修復的。遊人置身於雁棲湖畔,舉目即可見到雄偉的明長城遺址。 明英宗曾為雁棲古剎賜名「定慧禪寺」 APEC峰會主會場位於雁棲湖核心島上,在其西岸,曾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剎定慧寺,規模宏大,構築精美。寺前建有雙塔,一名「萬壽塔」,一名「齊天塔」,當年巨塔十分富麗堂皇,曾為懷柔明代八景之一,謂之「定慧雙塔」。 據清康熙年間《懷柔縣誌》記載:定慧寺「北據景山,東倚大荊山,西接紅螺寺,南望小荊山,誠為一大叢林」。相傳,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太監夏時遊歷至此,看到這裡峰巒峭拔,泉清木深,便稟報明英宗,擬建寺廟,隨即獲准。夏時主持修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建成。傳說該寺是夏時替皇帝出家的寺院,其建築規模比紅螺寺還大。附近的普照、廣明、碧峰、永安、圓明、寶安等古剎均為其下院,分布於今天的雁西湖周邊的山林之中。
定慧寺建成的第二年,明英宗賜名為「定慧禪寺」,時隔兩年皇上又下聖旨將一部《大藏經》賜予該寺永久保存,一時成為京城北部頗具盛名的寺院,香火極盛。 明末清初,定慧寺因年久失修而廢,僅存寺前的萬壽塔和齊天塔高高聳立。民國年間,二塔相繼倒塌。儘管古剎早已消失,但從明代文人馮文卿所題的《定慧雙塔》詩中不難看出當年定慧寺建築之宏偉,環境之幽靜,氣勢之非凡:「並聳浮屠不易成,齊天高遠與雲平。日移倒影雙雙見,風送清聲兩兩鳴。玉柱光輝棲鳳翥,金瓶炫耀化龍騰。珠宮貝闕京都近,凈業禪開慧眼明。」 轉自《北京晚報》戶力平
|
推薦閱讀:
※尋根大槐樹 銀色月光 新浪
※[原創]尋根老槐樹 - 林中漫步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朝聖太極拳的始祖——第四屆陳正雷太極年會拳友陳家溝尋根游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
※李氏文化 | 甘肅臨洮,真正的李唐故里,李氏宗親尋根祭祖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