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術史(中國部分)

中外美術史(中國部分)第一講原始美術

[日期:2010-11-19] 來源: 作者: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李起敏 [字體:大 中 小]

第一講 原始美術 美術,或稱造型藝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而歐洲十七世紀開始用這一名詞時,則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以別於具有實際用途的工藝美術。這樣看來,美術就是創造有關美與審美的技藝。中國的美術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從遠古的原始文身和服飾面具之源的圖騰,到繁盛的彩陶、岩畫與青銅器;以致後來佔據著美術領域主流地位歷久不衰的繪畫與雕塑,經歷了輝煌燦爛的發展史。其中上古美術的理性精神、秦漢美術的宏大氣魄、楚地美術的浪漫情懷,魏晉南北朝美術的風流韻致,唐宋美術的鼎盛氣象,元明清美術的文人意境,直到現代的多元共進,革故鼎新;美術是一座精神的寶庫,又是一個美的淵藪。中國美術史所展示的更是中華文明古國的智慧與心靈的歷史,人文的歷史,創造的歷史。中國的文明史,習慣號稱五千年,其實是個不確的概念。我們的史前文明至少應該上溯到八千年之久,河姆渡、磁山、新鄭、密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陸續發現,以及紅山文化、良渚等全國各地無數文化器物的出土,都是明證。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時代,中國遠古人類就進行著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蒼頡造文字,史皇作圖畫;御鬼的神荼、鬱壘;還有蚩尤畫像,禹鑄九鼎,雕飾鬼神百物,雖帶有濃郁的「助人倫,成教化」的色彩,屬於禮樂統制下的整合性藝術,那畢竟顯示出中國原始美術的基本特徵。第一章原始社會至戰國時代 一、原始器物與雕塑1、石器文明不僅僅書寫在文字上,也昭示在文字之前的華光四射的器物中。當人學會使用石器之時,也就與猿分道揚鑣。原始時代的石器製作,可視為最古老的石雕。原始社會文化的考古發現,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1927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猿人」(又名「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中國猿人的時期距今約為四五十萬年。中國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間類型。在這一震動世界的發現前後,也曾發現其他一些中國猿人的骨骸化石。在他們居住過的洞穴中並發現了獵獲的獸骨化石和其它文化遺存。由此可知,中國猿人已會製造粗石器,會把獸骨做成骨器,會利用火,懂得熟食。那些中國的普羅米修斯——燧人氏們,早已把火種帶進了生活。周口店地方並曾發現比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更為原始的石器——一塊燧石制的石核石器和幾片曾經人工打擊的石英石片。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從河床上揀來的礫石(鵝卵石)打擊而成。或者把礫石的邊沿,加以敲打,現出厚刃,可為敲砸之用。或者是從石英礫石上打下一層一層石片,成為一種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國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選擇地採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質原料,無論打石片或打礫石,都沒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狀,不進行第二步加工,任選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形狀,不能分成有意義的類型。

1954年11月在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了二、三十萬年以前的「丁村人」的三枚牙齒化石和他們的大量石器(相當於周口店第十五地點,舊石器時代中期),襄汾丁村發現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大部分也是沒有一定的打擊方法,打出的石片,沒有一定的形狀,不加修理,即行使用。但可以看出打擊方法與中國猿人根本不同。在一部分石片上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並有一定的石器類型;內蒙河套以南的加拉蘇克曾發現「河套人」門牙和他們的石器(大約廿萬年以前),河套人的打制石器就比較進步。有較薄的和長形的石英石片,都是技術精巧的證明。石器都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進行了加工,使之成為各種不同形狀的刮削器等。這就是在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對於造型樣式,從勞動角度,開始有所認識。

在周口店山頂洞發現「山頂洞人」的化石和他們的石器及較發達的骨器。周口店山頂洞人的石器打制技術的進步很不顯著。但磨製和鑽孔的技術是山頂洞人文化發展的突出表現,已接近新石器時代的水平。山頂洞人(大約十萬年以前)的遺物中,除石器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磨得表面非常光亮,上面刻有紋飾的鹿角短棒和磨製得很精緻的有孔骨針,製作技術最高的是一些穿孔的石珠、獸齒、礫石和蚶殼等裝飾品。另外也發現一些作染料的赤鐵礦的碎塊和粉粒,一些用赤鐵礦染紅的橢圓形礫石。這些東西體現著一定程度的裝飾意圖,或與塗繪圖騰舉行巫術活動有關。1951年在四川資陽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資陽人」在體質上可以看出與「山頂洞人」有一定關係。1956年初在廣西來賓縣山洞內,也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在雲南、甘肅各地也都所發現。舊石器時代以後為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文化中已出現了形狀細小的石器。這種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通常稱為「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我國東北和廣西武鳴都曾發現。哈爾濱附近的顧鄉屯遺址被認為是中石器時代的;黑龍江滿洲里附近的扎賚諾爾,曾發現一、二萬年以前的人頭骨化石和石器、骨器。扎賚諾爾的細石器可以認為是中國境內最古者,石器形式的重要的進步表現在扎賚諾爾等地的中石器時代的石器及其以後的細石器上。特別是細石器(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葉、石鑽等)有完全對稱的形式,經過很精細的加工剝製。選用的材料,特別是細石器,有石英、瑪瑙、碧玉、黑爍石等,都是顏色美麗,有光澤,半透明的礦物。這種精細的加工,完整的對稱的形式和美麗的色澤等特點,都使細石器有審美的價值。齊齊哈爾的昂昂溪,也曾發現細石器。此外,在內蒙古的林西、赤峰和長城附近地區,都曾發現和陶器伴隨出土的細石器,時間已經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並且和中原地區的以彩陶為特徵的文化相混合了。此一時期的細石器遍布在內蒙古、長城地帶,沿著弋壁的邊沿,直達新疆。在黃河中游的三門峽地區的陝西朝邑、大荔的砂丘地帶,也發現細石器文化的遺址,河南輝縣曾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一片細石器……

磨製石器在中石器時代開始應用,在新石器時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時代並且發明了陶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居住地和墓葬地,在中國各地分布很廣。西到新疆,東到吉林、山東、江浙和台灣,北到內蒙古北部,南到廣東海濱區域。現在所知較重要的遺址,在黃河流域分布比較密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常按伴隨出土的陶器的特點而加以區別,例如彩陶遺址、黑陶遺址等等。在石器時代,人們過著群居生活,建立了原始公社式制度,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大家合力勞動,生產資料和生產品公有。新石器時代已經定居並從事農業生產,積累了勞動經驗,創造了語言,進一步發展了腦和思維能力。並不斷地改變生產和生存方式,古代石器的發展同時也是人類對於造型樣式的認識的發展。繼打制石器之後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以磨和鑽孔的技術和極整齊對稱的形式成為石器工具發展的高級階段。古代石器製作和形式的發展過程,由不固定的形式進步為固定的,由不整齊的進步為整齊的,由非對稱的進步為對稱的,由隨意拾來的原料進步為特別採擇的原料,都是經過悠久的歲月和在不斷的勞動生活中發生的。石器的演進是適應著勞動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進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古代石器在經過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之後,產生了「美」的形式,這一點可以在玉石工藝中得到進一步的說明。下一章我們將專章論述。2、陶器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都有陶器發現。陶器無疑成為新石器時期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原始彩陶大批的出現,根據考古發現其時間可從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約3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間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中原地區(黃河中游、渭河流域及汾河流域),西北地區(黃河上游、洮河流域及湟河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黃河下游、漢水流域、大運河流域、山東半島及長江中下游、杭嘉湘區域)。在器皿造型上,有摹擬植物造型,摹擬動物造型,摹擬人物造型,摹擬器物造型等,但最常見的還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缽、罐、盆、壺、豆、瓶、鼎等10餘種。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在造型美術方面遺留下來的主要創作。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較重要的有泥質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四種。泥質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繩紋、席紋等編織紋的裝飾。灰色陶器的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這種陶器最初大概發生在陝、晉、豫交界一帶,然後傳播到各種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在西北、中原、東北和東部濱海地帶,都有發現。在時代上,一直延續到今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漢代就已完全絕跡,陶器表面的繩、席紋裝飾,在漢代以後也不多見。繩席紋陶鬲的形式與裝飾方法都表現了陶器與編織物(或皮革器)的密切關係。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製或木製的器皿上而產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們逐漸便發現,成了形的粘土,脫離曾賴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適用於這個目的。這樣,由編織或縫製技術所產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製作中所獲得的形式。因長時期的應用而成為工藝造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陶器上的繩紋裝飾,後來長時期保存著,也不再是製作時的必然結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種裝飾。彩陶是中國原始社會中卓越的工藝創造。彩陶發現的地點:河南安陽後岡等地,豫西(澠池縣仰韶村、廣武縣秦王寨),淮河上游,晉南(夏縣西陰村,萬全縣荊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陝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遼、內蒙古長城地帶及新疆,湖北京山、天門,也有發現。其中最早發現,而又有代表性的遺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質相同的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稱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存,但也出現在其他文化遺址上。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全部村落遺址,其遺址的完整性與豐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這一文化時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圖景。仰韶文化距離現在大約為四五千年以上。仰韶文化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據這些遺址上的發現可以知道當時人們過著長期定居的生活,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手工業除了陶器外,紡織與縫紉已很普遍。武器中發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經有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換。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區陝、晉、豫等地發現的大致類似,然而也可以分為早晚不同的數期,器形完整的彩陶發現不多。器形完整而數量豐富的發現,主要是在甘肅、青海一帶。甘肅的仰韶文化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半山型」以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和半山遺址為代表,「馬廠型」以青海樂都縣馬廠沿遺址為代表。甘肅的辛店文化遺物中也有彩陶,雖繼承了仰韶文化,但已比較退化。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黃土(不含鈣質和鉀質),加細沙及含鎂的石粉末,材料雖普通,但製作技術精良。陶土經過精細的澄洗,以手工製作,或經過慢輪修整,表面砑光。可能有了鼓風的工具,窯火溫度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由於陶土中含鐵量很高,所以陶器燒成後呈黃色或紅色。彩繪裝飾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有的器物表面也塗紅色或白色的陶衣。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標本是半山類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斂口的(有頸或無頸)的罐。盆和罐都是寬度超過高度,小底,整個器形側影是柔和的曲線,平底無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極為膨脹,粗矮堅實。黑陶是中國古代工藝的另一光輝成就。黑陶發現的地點主要在東部沿海一帶,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浙江。但河南中部及西部也有。其最重要的是山東濟南附近龍山鎮的城子崖的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獨特類型,發展於中國東部沿海一帶的另一重要文化,可以看出已有商代文化的先驅的意義。龍山文化中除了農業和畜牧業外,紡織業也較仰韶文化進步。有卜骨發現。龍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遺物是一種較彩陶的燒制技術更進步的黑陶。其特點是:「黑、光、薄、棱、鼻」。——色澤烏黑(也有灰色的和粉黃色的);表面光滑閃亮;極薄,一般厚度為三毫米,最薄不足一毫米,薄如蛋殼;輪制,外形上有轉折清晰整齊的稜角;器上多附有牽繩或手執的鼻。黑陶造型豐富,以平底圈足和三足器為多。陶鬹是黑陶的獨特的造型。黑陶很多接近後來青銅器的樣式,如豆及鼎、鬲等。黑陶的造型有自己簡潔爽利的風格特點,不以裝飾而以造型的權衡適當取勝。它和古代的玉器同樣達到相當的藝術水平。古代的彩陶和黑陶,代表中國古代美術創造上的第一個高峰。在技術上、造型上均為青銅工藝的發展作了準備。古代陶器的長期發展和演變,逐步形成民族藝術的形式,一方面也培養了東方人的審美好尚。3、陶雕彩陶與黑陶是古代工藝中的傑出的作品。它們在造型上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寬度,腹徑和底徑的比例,使之有助於柔和優美的外輪廓線的形成,是在中國工藝史上為最成功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造型樣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雕塑的意味。紅山文化的陶制女裸神像已為人們熟知;三星堆的陶塑尚蒙在面紗中。仰韶文化中曾發現半身人形的陶器蓋狀物,人腦後有髮辮呈現蛇形。從造型的富於幻想神話的風格可知有宗教意義,具體內容尚不可知。一些風格滑稽幽默的陶質人頭塑像,那才是工匠們真正的創造:在一塊泥巴上,隨意用指頭點上兩個洞,就成了眼睛,兩手一勒出來鼻子,順手一抹划出嘴巴,生動自然,充滿生機。可以想見,那定然是陶工們休息時的遊戲所為,你彷彿還會聽到面對這些作品的喧笑聲。應該意識到,這就是中國藝術大寫意的源頭,這就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祖源!湖北天門石家河和彩陶一同發現的有泥質黃陶和紅陶的小型的羊、狗、鴨、鵝、龜、魚和其他鳥類的形象,都是捏制的,單純而富有特徵。馬廠彩陶製作比較粗糙,裝飾紋樣中第一次出現符號式的動物形(狗?)。此種符號式的動物形,甚至人形,也在製作更為粗糙的辛店彩陶上出現。這些符號式的形象代表了樸素的認識現實的能力。


推薦閱讀:

【美術百科】揭秘中國美術館十大鎮館之寶!美術人必看~
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靈感,超現實主義的設計……讓她捧回獎盃
41張圖快速了解西方美術史
ART|James Turrell :光關閉時,藝術則止
敦煌飛天為什麼時而男時而女?

TAG:中國 | 美術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