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的啟示:秦漢、隋唐之鑒

歷史的啟示:秦漢、隋唐之鑒作者:曾飛教授 標籤:歷史秦漢隋唐2012-08-01 16:29 星期三 晴    

歷史的啟示:秦漢、隋唐之鑒

  

曾飛

  

  草根網友wuchu的評論說:我倒希望有高人談一下秦朝為什麼垮得如此之快的根本原因。

  

  也許就是高人的草民評論員wangxiaonan回復說:我看秦的垮掉主要原因是六國復辟。秦未農民起義中好多人是舊貴族,項羽張良陳余等。苛政是一個原因,但並非農民到了活不下去的程度,多數起義是跟風,比如項籍與縣令熟識,暗令項羽動手,舊貴族勢力很快便佔了上風。項羽稱霸王分封天下,也多有舊貴族衣錦還故國。其時,郡縣制尚未深入人心。漢初至武帝時,數次遷徙各地豪紳至長安附近以便於監管,意在根除秦政疏漏。秦在關東無常備軍,雖打敗了六國拿槍的敵人,但忽視了不拿槍的敵人。他們無時不在謀劃復辟昔日貴族統治,一有風吹草動他們立馬殺長吏糾集暴民,西向與秦爭天下。舊貴族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在民間擁有比秦官吏更大的話語權;加之豪右以家財相助,煽動利誘市井暴民再裹挾農民,對秦而言,那些不拿槍的敵人一夜之間就成了拿槍的敵人。   

  

  wang先生所言不無道理,諸侯貴族的復辟確實是秦王國快速垮掉的重要因由。但秦王朝操之過急的變革給了復辟勢力的可乘之機,這是更根本的因由。愚民們也來討論討論,也許不無現實意義。   

  

  若水先生《歷史三字經》項羽篇道是:「楚霸王,名項籍。二零九,義兵起。二零七,巨鹿戰。砸破鍋,鑿沉船。少勝多,破釜戰。楚項羽,威名建。莽項羽,入咸陽。殺子嬰,燒宮房。刮民財,秦人傷。收貨寶,錦還鄉。都彭城,號天下。封諸侯,鴻溝劃。氣蓋世,力拔山。裂天下,三年間。四面歌,別虞姬。刎烏江,三十一。」說的正是反秦重要勢力楚霸王項羽的要害:乘勢而起,搜刮民財,衣錦還鄉,分封諸侯,分裂天下。如此復辟舊諸侯的貴族統治的結果是四面楚歌,自刎烏江。這就是歷史的嘲弄。   

  

  《如此強大的秦王朝因何滅亡?揭秘秦最後的15年》的文章認為:曾經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在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就滅亡了呢?原因似乎很多,始皇帝在世之時,貌似強大的秦王朝的統治也並不是很穩固。六國貴族勢力伺機死灰復燃,尤其是廣大的南方,天高皇帝遠,自由慣了的當地人對嚴酷的秦法秦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面對秦王朝的暴政,各地的仇恨都在不斷積聚著,只不過在秦始皇的高壓政策下,暫時掀不起太大的風浪而已。而210年的秦始皇之死,贏胡亥即位為這種仇恨的總爆發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秦朝的滅亡總體上來看,可以歸納為:體制上的失敗多於政治上的失敗,政治上的錯誤多於軍事上的錯誤,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多於戰役指揮上的失誤,……應該說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維持大一統的舉措還是必須的,但是要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去完成這些事情,必然要使國力面臨崩潰地步。

  

  顯然,秦統一天下之後,急於求成,企圖一步到位,用全新的郡縣製取代舊傳統的諸侯分封制,在變革的條件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採取過於激進的政治經濟軍事策略,不但沒能鞏固新生的郡縣官僚制,反而留給了六國貴族復辟的可乘之機。貴族政治活動家趙高利用竊取的權利企圖恢復極少數人的特殊利益,製造了政變,也就直接促成了秦速亡的可悲局面。   

  

  秦王朝的興起開創了一個郡縣官僚制的新時代,終結了諸侯分封制的舊時代。隋王朝的興起開創了一個科舉官僚制的新時代,終結了郡縣官僚制的舊時代。秦隋均因其符合民眾需要,符合時代變革潮流之新,所以迅猛興起;也因其初創之新,體制不夠完善,有時難敵傳統之舊,所以容易反覆。於是在兩個不同的歷史轉變的關鍵時期,都出現了新生的秦、隋迅猛崛起,隨後迅速垮塌的相似局面。隨其後的漢、唐接受操之過急則不符合中道哲學規律而導致挫敗的教訓,對舊體制採取必要的妥協,逐步取而代之的正確變革方式,不斷採取符合中道的變革措施,造福民眾,獲得民眾的支持,有步驟地清除傳統舊勢力,逐步建成新的社會制度。這樣的歷史經驗,在今日中國面臨從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官僚制度過渡到全新的大眾民主制度的歷史關鍵時期,有特殊的借鑒意義,值得深入進行研究。本文不過是筆者粗淺的頓悟,但願能引發人們的關注,促進深入的學術研究,以有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

  

秦漢之鑒

  

  秦代之前的周代,是典型的諸侯分封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貴族的利益。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說:「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這就是所謂的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制度。這種諸侯分封制度到了東周周平王,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而周平王不得不依賴鄭莊公,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工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噁。」 (《左傳》)周王朝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機制開始崩潰。此後,諸侯爭霸,周王室的權力逐漸衰微,諸侯的權力日益不受約制,殘酷掠奪平民,不斷爆發掠奪戰爭,民眾苦不堪言。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祖先,帝顓頊之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而在其他諸侯國,為了強國爭霸也紛紛進行變革,不過這些小變革不外是一些補救措施,以維持分封制的所謂「禮」,也就是儘力挽救貴族等級權力體制而已,與秦國的建立郡縣制的根本性變革有重大的區別。諸如齊國管仲的變革。《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意思是:管仲在齊國執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帛,富國強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說:「倉庫充實了,人才知道禮制,衣食富足了,人才懂榮辱。君主帶頭遵守法度,父母兄弟妻子之間的親屬關係才會穩固。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樣暢通無阻,是因為它能順應民心。」因為道理淺顯,容易實行。俗民期望的,就應當給予;俗民不滿的,就應當拋棄它。也就是在維護分封制禮制的基礎上,對平民做一些讓步而已。正因為秦國的變革從根本上剷除了開始崩潰的諸侯分封制,解除了民怨,才能迅猛興起。

  

  秦的郡縣制注重對官吏的約束。據里耶秦簡的記載:[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禮謂縣嗇夫、卒史嘉、叚(假)卒史谷、屬尉:令曰:「傳送委輸,必先悉行城旦舂、隸臣妾、居貲贖責(債),急事不可留,乃興 (徭)。」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節(即)傳之,必先悉行乘城卒、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居貲贖責(債)、司寇、隱官、踐更縣者。田時殹(也),不欲興黔首,嘉、谷、尉各謹案所部縣卒、徒隸、居貲贖責(債)、司寇、隱官、踐更縣者簿,有可令傳甲兵,縣弗令傳之而興黔首,興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興者,輒劾移縣,縣亟以律令具論,當坐者言名夬(決)泰守府,嘉、谷、尉在所縣上書。嘉、谷、尉令人日夜端行。它如律令。(《讀里耶秦簡札記》)這件文書的大意是: 秦始皇廿七年二月十五日,洞庭守禮通知縣嗇夫、卒史嘉、假卒史谷、屬尉等:令規定:「凡是有傳送運輸的任務,必須首先派遣城旦舂、隸臣妾、居貲贖債等身份者。有緊急任務不能耽擱的,才能徵發百姓服役。」今洞庭郡的軍械裝備調往關中以及巴郡、南郡、蒼梧等地,運輸軍械裝備需要的運力很大。如果需要傳送運輸的話,必須首先派遣乘城卒、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居貲贖債、司寇、隱官、縣裡的踐更者。在農忙期間,不得徵發百姓服役。卒史嘉、假卒史谷、屬尉等,要清點核查各自所負責的縣裡的乘城卒、徒隸、居貲贖債、司寇、隱官、踐更縣者的名簿,有能夠參加傳送運輸軍械裝備的人,而縣裡沒有派遣他們,卻徵發百姓服役,徵發百姓服役本來可以盡量少徵發一些,卻沒有盡量少徵發一些,而多徵發的,要立即向縣裡舉報,縣立即按律令治罪論處,應當坐者言將名字報到郡太守府,由太守府決斷。卒史嘉、假卒史谷、屬尉等要從各自所在的縣裡上書報告情況。卒史嘉、假卒史谷、屬尉等要告誡各級吏員日日夜夜修身正行,不得有失。

  

  但畢竟郡縣制是新建立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對於官吏的控制逐漸失控,從而危害百姓。張功著《秦朝郡縣關係考論》的摘要指出:戰國時期各國普遍以縣作為基層行政機構,縣在行政、經濟、軍事上有較強的自主權和相當大的獨立性。秦統一後,在相對獨立的前提下縣為郡所統轄,而郡卻不具備將所轄縣的綜合實力徹底納入自己的統轄之下並取而代之的能力。究其原因,除縣具有一定的經濟、行政自主權並貯備有大量的武器、軍備物資和戰國以來形成的戰鬥傳統外,在基層還存在著濃厚的農村公社遺存。秦朝郡對縣的失控,也是國家對地方的失控,從而在起義軍的衝擊下導致其速亡。

  

  一方面是新的郡縣制還不夠完善,對地方官吏的控制還不到位,失控的官吏必然擾民,最終動搖中央集權統治;一方面是諸侯殘餘勢力乘機無孔不入地蠶食中央集權,直至諸侯舊勢力的代表趙高[注]從內部製造了政變,胡亥篡立,破壞了秦制,胡作非為禍害百姓,逼起民變。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少子。秦始皇死,趙高等偽造遺詔繼位。在位3年,又被趙高逼迫自刎而死。胡亥政變得手後,在趙高唆使下,殺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將蒙恬、蒙毅兄弟和許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謀反的罪名腰斬李斯,滅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胡亥在位期間,趙高「指鹿為馬」挾持群臣,施行暴政,徵調二、三百萬民夫(原先並征不調民夫),續修阿房宮,馳道,驪山陵和服兵役,賦稅繁重,刑罰苛暴,終於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死後,項羽、劉邦領導的兩大勢力繼續反秦。這兩大勢力利用起義的力量推翻了胡亥趙高的秦二世王朝,各自發展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代表諸侯復辟勢力的項羽與代表新生官僚勢力的劉邦兩大集團對峙的局面。結果是深得民心的劉邦集團戰勝了違背民眾意願,倒行逆施,復辟諸侯分封制的項羽集團,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王朝並繼承了秦王朝未竟的事業,繼續建構郡縣官僚制。   

  

  之所以說項羽集團代表諸侯復辟勢力,劉邦集團代表新生官僚勢力的主要根據有二。一是項羽集團的骨幹多是諸侯舊部。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劉邦集團的骨幹則多是秦官吏。劉邦為吏,為泗水亭長。蕭何,沛豐人,秦時為沛主吏掾。曹參,沛人,秦時為沛獄掾。韓信為平民,南昌亭長邀韓信為門客。二是項羽集團的主要政治措施是分封諸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其中多有六國諸侯王或其舊部。項羽借恢復傳統的分封制以號令天下。劉邦集團的主要政治措施是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安撫民眾。劉邦曾策略性地分封韓信等功臣為異姓王,日後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曾封自己的子弟為王,文景時期開始削減諸侯封地和權力,漢武帝進一步削藩,平七國諸侯之亂,實施「推恩令」,最終將割據一方的諸侯王改變成不治理地方政務的大地主,從根本上消除了分封制的殘餘,同時「與民休息」,爭取民眾的支持,漸進式地鞏固了中央集權郡縣制。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凜庚皆滿,而府庫余財貨,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隋唐之鑒

  

  此後的隋唐,重演了類似的歷史過程。

  

  隋代之前的兩漢等朝代,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郡縣官僚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大地主集團的利益。隋唐開始,中央集權科舉官僚制創立,這種政治制度更多地維護了中小地主的利益。

  

  《中國通史:隋唐五代時期》高度評價了隋朝:「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

  

  隋唐時期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開創了科舉官僚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了中小地主在內的地主階級的利益,擴大了政治統治的基礎,有利於政治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家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是唯一讓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大隋帝國與倭國(即是日本)是宗主與藩屬的關係。論者還指出,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唐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繼續了隋朝未竟的事業,逐步走向了輝煌的頂點。

  

  但是隋制——科舉官僚制的建立也同樣經受了挫折,首先是隋朝的速亡,唐朝的多次反覆,甚至是腥風血雨的殘酷鬥爭,才逐漸穩固下來的。

  

  隋煬帝楊廣繼位之後,驕奢荒淫,統治殘暴。他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於是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大業七年,楊廣徵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麗時,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率眾起義,避征役者多往歸附。同時在山東、河北地區起義的,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九年,起義範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餘萬人。是年六月,隋禮部尚書楊玄感舉兵反隋,進圍東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隋統治集團的分裂,卻有利於農民起義的發展。此後兩三年間,農民起義便席捲全國。先後起義的農民軍約百餘支,人數達數百萬。隋煬帝對起義軍和一般農民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隋將樊子蓋鎮壓起義軍時,將汾水以北村莊全部燒光,俘虜的起義軍全部被屠殺。王世充打敗江南劉元進起義軍時,把誘降來的三萬人也全部屠殺。統治者的殘酷鎮壓迫使更多的農民起來反抗。起義軍在同隋軍作戰中,雖屢遭挫折,但散而復集,並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瓦崗軍等三大支起義軍,在各地其他起義軍的配合下,不斷殲滅和擊敗隋軍主力,佔領了河北、山東、河南及江淮等廣大地區,隋王朝土崩瓦解。隨著農民起義鬥爭的高漲,不少地方官吏豪強也乘機起兵反隋,紛紛割據一方。隋朝的舊臣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後不久,便乘虛進佔長安。十四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在江都縊殺了隋煬帝,隋亡。

  

  《隋朝「國富」,何以「民窮」?》的文章指出:國窮民困,是封建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隋朝民雖困,但國不窮。隋朝統一後,通過政治、經濟上的整頓和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隋統一時,人口約3000萬,606年時,達到4600多萬。隋朝倉庫之豐盈,為後來封建史家所艷稱。592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滿,積於廊廡(外)。……於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資治通鑒》卷177)煬帝大業初年,鞏縣的洛口倉周圍二十餘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糧八千石。西京太倉、東都含嘉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所儲存的米粟,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長安、洛陽和太原府庫所儲存的布帛,各有幾千萬匹。唐太宗說,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論貢賦》)隋朝滅亡以後二十年,隋朝倉庫的糧食還沒有用完。但隋朝廣大人民卻十分貧困。由於隋文帝實行均田制時,沒有把封建國家掌握的土地完全用於均田,官僚地主佔地太多並不斷侵佔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隋書·食貨志》)農民的租調負擔較重。煬帝時期,許多地方要農民提前交租調,甚至「逆收十年之租」。(《舊唐書·李密傳》)隋煬帝時,徭役、兵役尤其沉重。有時候,幾項大工程和大規模遠征同時並舉,騷擾差不多遍及全國的民戶,先後有上百萬人被奪去生命。後來,丁男不夠用,婦女也被逼服役,農業勞動力十分缺乏。大規模的修建和遠征,不管農忙還是農閑,使農時被耽誤。對高麗的戰爭,實行全國性的大徵調,把社會經濟推向絕境。「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隋書·楊玄感傳》)災民「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隋書·食貨志》) 隋朝雖然富有,但政府不開倉救濟百姓。於是,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隋朝滅亡。

  

  顯然隋制還不夠完善,是時國家雖然富裕,一些官僚(「邪臣」)和獨孤皇后(「哲婦」)利用權力維護小集團的利益,策劃廢嫡立楊廣。楊廣繼位之後「滅父子之道」不繼父業,動搖了隋制,殘酷的掠奪導致民窮;中央對官僚失控,任其擾民,民不堪其命。魏徵等著《隋史》帝紀第二高祖下曰:「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乾,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 」

  

  公元618年,隋恭帝禪位於唐,唐國公李淵即皇帝位,國號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李世民繼位之後,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科舉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才逐步鞏固了隋制——科舉官僚制。唐代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後,國勢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狀態,屬史無前例的盛世。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討平了東、西突厥、吐谷渾等,使盛唐建立了一個極為遼闊的邊境。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室隱憂。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腐敗,李林甫、楊國忠等把持國政,利用權力維護少數官僚的利益,吏治失控,歹毒百姓。吏治的失控和藩鎮的興起嚴重破壞了中央集權的科舉官僚制,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此外,破壞中央集權科舉官僚制還來自其他方面。諸如《《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六》就記載:「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齣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范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懷貞、至忠、羲等於南牙舉兵應之。上乃與岐王范、薛王業、郭元振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計誅之。」總之,唐王朝依然出現了多次政治制度的重大反覆,也是在不斷平息太平公主之亂、安史之亂之類反覆的過程中中央集權的科舉官僚制才得以逐步鞏固的。

  

歷史的啟示

  

  歷史的進步,國家的統治基礎必然逐漸擴大。秦代之前的周代,是典型的諸侯分封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貴族的利益。隋代之前的兩漢等朝代,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郡縣官僚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大地主集團的利益。隋唐之後的科舉官僚制,維護了包括中小地主在內的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貴族的人數極少,大地主的人數比起貴族是擴大了;大地主的人數還是極少,中小地主的人數比起大地主是擴大了。每一次統治基礎的擴大,都增強了政治統治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會財富的過度集中,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民眾得到有限的利益,社會才得以發展。相反的,原本既得利益的社會勢力不願意原有利益的喪失,必然利用一切機會,採用可能採用的任何方式進行復辟活動,特別是內部政變爭奪政權。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

  

  作為變革者,秦隋的變革雖然符合多數人的利益能夠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但是一步到位的做法不符合中道,因而民眾不習慣,即所謂「百姓苦之」尚未轉變成「百姓便之」就急於求成,會造成變革的群眾基礎不穩,復辟勢力乘機反撲實現政變,秦隋速亡。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是比喻說,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煮小魚那樣,還沒到火候切不可胡亂攪動它。煮小魚如果不遵守小魚柔脆的本性而急躁地胡亂攪動它,則破碎而不可收拾。治理國家,尤其是變革,如果不遵循事物的規律性和獲得民眾的支持而急躁妄為,則必亂而不可收拾。因此變革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人性,「曲則全,枉則直」,對舊的習慣作必要的妥協,分步實現變革。操之過急,企圖一步到位則容易使改革者變成擾民者,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必然被複辟者趁虛而入而導致崩潰。

  

  當今的世界,社會制度正從少數人把持政治權力,壟斷經濟利益的傳統制度向多數人控制政治權力,共享經濟利益的新體制轉變。在這樣的歷史時期,人們應當從歷史獲得啟示:其一,從維護少數人利益的體制向維護多數人利益的體制發展的歷史腳步是不可阻擋的,企圖阻擋歷史進步的倒行逆施者必然滅亡;其二,變革應當是蛙跳式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循序推進,始終獲得民眾的支持才能成功。

  

————————————————————————

  

  

[注]趙高:據《史記·蒙恬列傳》所載:「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據《史記·李斯列傳》所載:「趙高詐詔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既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孫,授之璽。」

  
推薦閱讀: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始末
St. Jerome on the sack of Rome in 410
文化的傳承並不僅僅是「複製」和「粘貼」
維護英烈榮譽!看國內外都如何做...
日本六七十年代學運資料整理

TAG:歷史 | 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