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畫幅很牛X?在這兩種相機面前也得叫爸爸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眼高手低,哪怕買不起,也會去研究研究,看看到底跟我們買得起那些到底差距在哪,對於相機來說,中畫幅以上可能就真的是白袍甘道夫級別老法師或者專業廣告拍攝才會用到的了,很多人對它們不了解,甚至會有很多誤解,今天小胖就再把臉打腫一點,充個超級胖子,來跟大家反向解讀關於大中畫幅相機的一些比較有趣的事實吧。
先來說中畫幅,我們都知道中畫幅就等同於高畫質,這主要是「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個概念實在是深入人心,但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畫幅」這個說法來自膠片時代,而不像全畫幅就是固定的36mm X 24mm,中畫幅的分類可就多了,從645、66、67、68、69甚至哈蘇X-PAN那種寬幅也被概論到中畫幅當中,誠然無論哪個尺寸都比全畫幅要更大,但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主流的中畫幅CMOS基本被索尼壟斷(大法在CMOS圈可是妥妥的頂級上游),尺寸也主要是2個,其一是44mm X 33mm,比如哈蘇X1D、賓得645Z、富士GFX 50S,其二是53.7mm X 40.3mm,比如飛思XF100MP。前者是數碼時代獨有的中畫幅尺寸,你可以戲謔地理解為中畫幅圈的APS-C,後者比較接近645膠片的56mm X 42mm。根據索尼最新的CMOS信息來看,這倆的最新版都會超過1億像素,所以在解析力上,中畫幅一定是碾壓同世代全畫幅CMOS的。
這也就牽扯出一個問題,現在買5000萬像素級的老44mm X 33mm中畫幅還合適么?畢竟像賓得645Z的價格已經相對而言很合理了。但小胖其實在之前的尼康D850解析里就已經說過了,在原生ISO 64加持下,全畫幅的D850已經可以在信噪比和動態範圍上形成挑戰,而且全畫幅還有無可比擬的先天便攜性優勢。但別忘了,相機的性能不只是體現在畫質這一點而已,數碼中畫幅往往是廠商的金字招牌,極高的定位意味著它在做工上同樣擁有你可能沒有注意,但的確存在的先天優勢,具體嘛,請看下圖:
這是一台在零下15℃,風速110公里的暴風雪夜進行長曝拍攝的富士GFX 50S,使用的是Kipon轉接環轉接騰龍15-30mm F2.8全畫幅鏡頭,從GIF上應該可以看出當時的環境是有多惡劣了吧,拍攝時的機身積雪是這個樣子:
小胖不知道D850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拍攝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台GFX50S在暴風雪中拍攝了足足40分鐘,199美元的美孚RoadTrip碳纖維腳架都斷了一條腿,但相機沒有出現電池衰減、沒有變慢、沒有出故障、沒有死機,甚至在被積雪覆蓋後也能正常操作,拍攝完成擦乾雪漬並吹乾後一切功能正常,順便還拍出了下面這種照片:
鏡頭和轉接環也算是基本能完成工作,但顯然在這種環境下,對採用大量電子模塊的機身來說無疑更具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像佳能1DX系列或尼康D5理論上是沒有問題,但對於其他全畫幅機身來說,或許就是一次「去了就回不來」的旅行……
所以,換句話說就是中畫幅或許在性能上會被挑戰,但論及穩定性,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而且索尼新CMOS出來後,中畫幅性能又會再一次起飛,也只有跨代對比或許還有點噱頭了。
那既然中畫幅那麼牛X,有沒有比它更強的呢?當然有,底大一級壓死人嘛,有中就有大,大畫幅相機就是比中畫幅成像尺寸更巨大的存在……最小的大畫幅頁片是4 X 5,單位是英寸!換算成毫米就是101.6mm X 127mm,是飛思XF100MP CMOS面積的近6倍,全畫幅CMOS的13倍。最大的大畫幅頁片是8 X 10,203.2mm X 254mm,作為對比,A4紙是210mm X 297mm,大家隨便想想這成像尺寸可能帶來的性能紅利吧……
有意思的是,大畫幅其實才是相機的鼻祖,中畫幅和全畫幅都是為了在體型上做到便攜而後續漸漸推出的,而對相機市場有所了解的胖友們可能知道,現在市面上還沒有正式開始銷售的大畫幅數碼後背,既然它理論上會有非常強的成像素質,那為什麼卻遲遲沒有數碼化呢?原因主要還是成本作祟:
CMOS跟電腦的CPU、GPU一樣都是從硅晶圓上切割下來的,而晶圓上一定是有壞點的,換句話說,切割到有壞點的這個部分是不能要的,因為掩膜之後電路都已經定型,所以也不能說再切割後用來製作小尺寸CMOS,所以碰到壞點就只能扔。那麼問題來了,假設一塊晶圓上有隻有1個壞點,如果整塊都只切1塊CMOS出來,那這塊CMOS就是壞的,良品率為0%,而如果是切2個,就是1個好1個壞,良品率50%……以此類推,也就是切得越多,良品率越高,而切得多的前提就是單塊CMOS面積夠小(晶圓是圓形,切方形CMOS越多,邊緣浪費的區域就越小,提升利用率降低成本)。前面我們也說了,最小的大畫幅也是全畫幅的13倍,就這麼大的面積,即便是最先進的光刻機一天也出不了幾片……再加上大畫幅本身出貨量極低,價格高昂,即便是膠片機,類似Sinar P2光單軌機身的價格就達到了35000以上,數碼化的成本再往後面加個0也不算誇張的。
而且大畫幅實在是太小眾了,在這非常一小戳的用戶心目中大畫幅就應該保留攝影最初的樣子,數碼化反倒是他們非常不齒的事情,這樣一來,從客觀到主觀等各方面因素來看,大畫幅的數碼化都是不現實的事情了。
但你說有沒有不信邪的呢?還真有,一家名為LargeSense的美國公司在2014年就開始研發4 X 5和9 X 11的大畫幅數碼後背LS45和LS911,下圖是感光元件的尺寸對比:
但這家的產品從2015年跳票到今年,然後又從今年跳到明年年初,而且在規格上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比如4 X 5版,僅僅638萬像素,動態範圍僅12.5EV,只能拍1280 X 720解析度26fps視頻。而8 X 10版也只有1200萬像素而已,但可以拍26fps 4K視頻和70fps全高清視頻,模數轉換也只有14bit位元(4 X 5版是16bit),可以說從各個角度來看都不太成熟,唯一的優勢就是單個像素麵積確實是巨大,在大畫幅常用的F32、F64甚至更小的超小光圈拍攝時,配合ISO 2100的起始ISO(沒錯,起始就是2100,只有2檔,另一檔是6400),超大的單個像素麵積還是好用的。但這種東西沒人做過,誰也不知道最終效果究竟如何,反正從全畫幅或中畫幅的角度來看是完全不入流的。
除此之外還有4 X 5和8 X 10的掃描後背,但體型非常龐大,只能用來拍靜物,所以嚴格來說大畫幅也是有數碼底的,但數碼的實用性對它來說還太遠了點……對於大中畫幅相機來說,小胖的建議是不要低估老款或低價產品,同時也不能凡事「唯畫幅論」,多了解一點是沒有壞處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