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唯識)的基本概念——認識六識、七識、八識
(般若、唯識)的基本概念——認識六識、七識、八識
(2014-01-25 00:02:33)
轉載▼
一.首先要明白「五蘊、十八界」:
1.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眼根,是指眼睛等視覺系統。
耳根,是指耳朵等聽覺系統。
鼻根,是指鼻子等嗅覺系統。
舌根,是指舌頭等味覺系統。
身根,是指人的頭顱、軀幹、四肢及其感覺系。
2.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塵是六根所「接觸」的對象。法塵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內相分的影像(種種法相)。
六塵的「塵」,是染污的之意,六塵能染污人們的「心」,使之不能清靜,故名為「塵」。
3.六識(六根觸六塵所產生的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三者之間分別對應,請大家自己用豎線把它們連接起來觀察、體悟。
六根、六塵、六識所包含的每一種法,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差別,各稱為一界,合起來總計有十八種不同的差別功能,故稱為「十八界」。
六根觸六塵:就進入了人們的心中,這個過程稱為六入。六根觸六塵,就有了六入,這時識蘊的六識就產生了。
名色就是:色、受、想、行、識。
4.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
就是指我們自己。蘊是積聚之義; 陰是遮蓋之義。也是十二因緣法中之"名色"。
色蘊:色蘊是色身。「色」又指器世界所有的物質。色蘊,也是物質的積聚。(構成色蘊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地、水、火、風)。
受蘊:既是對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 的意思,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由五根對五塵境所感受到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了知的意識,當六根對六塵由觸而產生的受(種種思、想)。(「想」是意識心的作用之一,想蘊就是人們對於人、事物的「想念、思考、分辨、回憶、推理」的總和)。
行蘊:行是「造作、行為」之義,有身體的行為、心理的活動。行蘊又是「身行、口行、意行」三種業行的聚積。
識蘊:是了別、識別的意識,用六識了別、識別色、聲、香、味、觸、法。
意識(六識)則能配合前面五個識,對外境作更深入的思維、分別(此時稱為五俱意識)。在五蘊中,色是:物質的組合,指的是色法。
蘊:聚集五蘊之業; 陰:遮蓋真如實相、遮蓋解脫真相。
5.十二處(入):六根對六塵, 合稱為十二處,即十二個處所;六根觸六塵就產生了六識。
6.十八界(界:是功能差別):六根、六塵、 六識。
根、塵、識三者之間的關係,如眼根、色塵與眼識三者而成見覺。
十八界:界就是界限,謂有局限,亦是功能差別之意。如眼根能觸色塵而不能觸聲塵,耳根能觸聲塵而不能觸香塵,鼻根能觸香塵而不能觸味塵……;所以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總稱之為十八界。
7.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於是有情眾生的五蘊我、十二處我、 十八界我,就具足形成我了。「我」具足了,便有了「我」的生死輪迴。因為凡夫以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為實有, 周而復始, 而生死流轉,、曠劫以來, 無有出離....
有情眾生不知道「我」的虛幻性,在無明的作用下,總以為「我」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才會有種種顛倒錯亂的行為。凡夫是很冤枉的,他們實在是永遠不明白:自己生生世世,所執著的我的「真相」,原來都是假的。如果找到了八識如來藏,就會像《心經》所講: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所以相似佛法的大師,自編經典、自編教材,不願意按照佛祖經典次第學習,他們也最討厭《心經》。
一首偈曰: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
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是八個識同在一起。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的是指末那識,他處處作主,一個呆指第八識,他本身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不分別六塵境界)。五個門前作買賣講的是前五識,他對現前的境界做分別、執取。一個家裡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因為他有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的能力。
二. 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末那識(七識)、阿賴耶識(8識如來藏)的合和運作,稱為王。
1.六識(也叫意識、妄心):
其特徵是:把自己當實有。其體性是:依他起性。一切有情皆有意識,意識是由末那識觸法塵,再由前五識某一識的剎那現起,而合和產生了意識,故名依他起性。意識須以如來藏為內因,以根塵觸而起分別作意為緣才能生出。若五根全部毀壞、或全身麻醉期間,五根不能接觸外境,則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觸之前五識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時,故末那不觸法塵。故知以定中了了明白之心、明覺之心、寂照之心、一念不生為真實心的諸方大師,其實都是落在意識心的細心或潛意識之境界中。把依諸緣而有的意識細心,當成真常不壞的"我"而不自知。意識有證自證分,意識能返觀自己,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們往往會以為意識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當作自己。故西方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這就是錯把潛意識當成"真我"了。末那識和八識無自證分,所以必須通過意識才能找到真我(真心),這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和奧秘。
2.七識(也稱末那識、我執識、意根):
七識,由如來藏所生,同如來藏一起來往三世,無形無色,凡夫無法感知,故名末那。七識,是意識所依之根,故名為意根。
末那識具有:遍計所知性。它處處「恆、審、思量」。它恆執八識為內在我,外執色身為外在我,用六識來為它服務。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具有見聞覺知,但不作主,處處作主的是末那識(意根)。末那識:處處攀援、處處作主,貪愛執著三界的一切法。但末那識的慧力不夠,分別能力極差,故要藉助六識分析後,再來行動。
六識在熟睡、打(撞)昏、麻醉手術台上、死亡、滅盡定、無想定中都是斷滅(消失)的,故它不能帶到下一世。
末那識從無始劫以來,於六位中(熟睡、打(撞)昏、麻醉手術台上、死亡、滅盡定、無想定中)它都是不斷滅的,所以說它「恆」。阿羅漢到了入無餘涅盤時,七識就斷滅,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時的。末那識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審視一切法,包括熟睡、死亡(此時是中陰生),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恆常存在的審度一切法,所以說它「審」。末那識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保持這種思量作主(遍計所執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它不斷的在執取一切法、不斷的攀緣一切法。不管是在人清醒的時候,或者於熟睡的6位中,它都是不斷的在思量做主、不甘於寂寞、不願處於無為的狀態之中。所以當意識的您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長時安住,它會悄悄地給您一個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於末那識的您喜歡攀緣貪著,不肯安於無為寂寞的境界之中。雖然意識的您,知道要修定而證取解脫,可是無法說服末那識的您,去改正攀緣的習氣。所以要修定,您就必須在歷緣對境之中去斷除對世間法的貪著,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識的這種遍計所執性,在意識尚未加以檢查的時候,末那識往往會依過去世的習氣運作。所以難陀尊者在講台上,仍有先看女眾的習氣,但是當他的意識發覺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就會糾正末那。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糾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習氣以後,才能漸漸成為清凈的末那,習氣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污的末那識想要轉變為究竟清凈的末那識,必須在悟後及悟後歷經長時間的歷緣對境中,一分一分去轉變它,並非一悟就可以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識心為自己,將末那識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其實這個末那識,處處作主恆審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您自己,才是凡夫眾生我見的自我。人對於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餓了、睡醒了、身體癢時等等,經由前六識的分析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的您去作決定:是否吃飯?是否起床?是否抓癢?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甚至連許多學佛大師往往也會誤會、往往都沒有機緣涉入理解,更何況是相似佛法的所謂大師呢?
有的學佛的人可能會認為:睡著無夢的時候,這個處處作主的意思我,明明是消失了的呀?是的,但末那識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旳運作。如果沒有末那的您在熟睡等6位中繼續存在,您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例如:昨天準備好今早要出差,我5點鐘突然醒來,要去機場趕飛機,這就是七識末那的提醒....
3.意識(六識)、末那識(七識)合和運作叫: 七轉識。
4.略說八識如來藏(凡夫位稱阿賴耶識):
《佛說不增不減經》:「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大方等如來藏經》: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臧,常無染污,德現備足,如我無異.....
《楞伽經>: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阿賴耶識如瀑流,我與凡愚不開演......
《大乘密嚴經》卷二:諸仁者,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
還有《楞嚴經》、《大般涅盤經》、《勝鬘經》、《圓覺經》、《增一阿含經》、《八識規矩頌》、《瑜伽師地論》、《唯識30論頌》、《唯識20論頌》、《佛性論》、《大乘起信論》、《釋摩訶衍論》、《大乘止觀法門》等等都在講如來藏。
禪宗的禪和佛法的密,都是在講如來藏
的體性和種子的凈化。佛祖希望全人類都來學佛,所以說佛法沒有秘密。所謂的秘密、不可說不可說等等:是相似佛法的大師杜撰出來的;是他們不懂唯識說不出來而故弄玄虛。
如來藏
其特徵是:1.離見聞覺知,但又了眾生心行。2.真空妙有,種子不斷的在起現行。3.能生世、出時間一法。4.中道性:八不中道。5.圓成實性。等等....
八識如來藏,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如阿賴耶識、佛性、本際、真我、真如、如來、法身、涅槃、本際、種子識、如來藏、如如心、清凈心、異熟識、無垢識、庵摩羅識、第一義。很多古代祖師又常稱為:聖諦、常、出世間、自性、慧命、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慧劍、祖師西來意、海底泥牛行、石上無根樹、白草頭上祖師意等等。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這個「心」是八識心如來藏,這個「識」是以阿賴耶識為本體的八個識的合和運作(也叫八識心王)。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賴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輪迴的主體。它能持一切善惡染凈習氣的種子往來三世;它能執持色身,當人死後,它才離開身體,又隨緣製造中陰身和來世的色身,繼續去作業受報;它能生七轉識;它能生一切法,如人的五蘊身心及外界的山河大地。阿賴耶識其特性:所藏、能藏、執藏。它雖生萬法,但它本身卻離見聞覺知,它不與六塵互動,它沒有證自證分: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處在寂滅之中(就好比電腦的硬碟一樣)。
此阿賴耶識非斷非常,不來不去,非空非有、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與五蘊和合似一,然非一非異。故名中道。
何故非斷非常?
如來藏性如虛空(但不是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自在,將來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壞滅,故名非斷。如來藏本體雖不壞滅,而有異熟性,故能世世隨業受異熟果,受異熟果便有異熟生,種子流注不斷,故有八識心王及諸心之法王而運作。
何故非空非有?
如來藏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來藏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名非有。
何故不生不滅?
如來藏本體永不壞滅,故無老死,永遠都存在。沒有滅過何有出生?故名不生不滅。
何故非有變易非無變易?
如來藏本體永不轉變改易,故非有變易。於本體不變易中,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在不斷的生滅增減變易,故非無變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無作用?
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故非有作用。如來藏雖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而於熟眠、悶絕昏迷、無想定、滅盡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醒覺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
何故非一非異?
五蘊雖因如來藏而生,然非即是如來藏;五蘊若即是如來藏者,老死之後,如來藏應壞,然實不壞,故名非一。如來藏雖非是五蘊,然離於五蘊則不能覓得如來藏,五蘊由如來藏變現,二者和合運作,故云非異。
如來藏非斷非常,非有變易非無變易,非有作用非無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非一非異,故名中道(也謂中觀,可相似佛法,錯解中觀)。
佛是依這個實相心阿賴耶識的體性來說般若和種子的凈化,般若所說的種種法,就是這個八識如來藏心體。它是實相法,永不生滅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體性。然後又可演變成10不中道、50不中道及百法名門、千法名門等,正所謂菩薩有五十二階位。
5 .八識是與七轉識同步和合運作舉例:
人於世間生活,有見聞覺知之心,有了了事物之心,有定中能知之心等等,都不離知、覺、觀、照,凡是此心,皆名見分,此見分即七轉識。能知覺、觀照,故名見分。見分七轉識於散心中,能見色、聞、香…乃至知曉諸法;於定中能分別境界,能知定中境界內容,故定中能知之心不離七轉識見分,非真實心。見分七轉識之運作,不論定中定外,皆不離一切境相——六塵,此一切境相稱相分。相分有兩種:外相分及內相分。外相分既是眼所觸色塵、耳所觸聲塵、鼻所觸香塵、舌所觸味塵、身所觸觸塵。內相分則由如來藏配合外塵而現起,復由外五塵所生諸法而現法塵相分。法塵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內相分的影像(種種法相)。
見分七轉識不斷攀緣六塵境,然所緣六塵其實非外境,乃是內相分。眾生不知此理,故逐五欲諸法而輪迴三界。此理少有人知,故舉例說明: 眼見色時,譬如電視監視器之攝影鏡頭向外照,攝取色塵,傳達了警衛室之電視屏幕上顯現出來。電視之攝影鏡頭所向外照,電視之攝影鏡頭所見影像即是外相分,守衛室電視屏幕所現影像即是內相分。人們見色亦復如是:眼根所領納顯示者為外相分,在眼球內之影像呈倒影,眼球接觸外色塵時,如來藏便生內相分之似色像。內相分現起時,因末那識觸內相分色塵而起了別之作意,眼識見分便隨內相分起,辨別青黃赤白等色。同時現起意識,由意識分別長短方圓美醜姿態神韻等,即是法塵內相分。譬如眼見色,耳鼻舌身等四識亦復如是:譬如身根受細滑觸,此為外相分。外相分之細滑觸現起時,如來藏同時感生內相分之細滑觸。內相分觸塵現起時,末那識觸此內相分,便警覺如來藏中之意識種子及身識種子,而使意識身識同時現起;由身識分別細滑觸,由意識分別細滑觸之類別、強弱、苦樂等。
然五根所受外五塵,實非見分七轉識所受五塵。七轉識見分所受五塵諸法,其實皆是內相分五塵諸法,乃是如來藏經由五根所觸外五塵而感生,非從外來,是如來藏所變現。見分七轉識之所貪愛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塵境,其實皆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而七轉識見分亦是如來藏所顯現。故有情眾生所貪求之一切法,其實都是自心具足之法,藉外境而現,似有所得,其實皆無所得,乃是以自己的見分,處於自己的內相分之中,而遊戲自己的內相分罷了。自己以為在玩外物,其實是自己在玩自己的內相分而已!
又如您、我、他三人看毛澤東、看張藝謀、看本老絕對不是同一個答案:這就是每個人種子凈化的不同(內相分不同),所以所顯現出來的答案就不同。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所有不如意旳事情時,都是我們自己內相分的顯現,所以我們就不能去責怪別人了......
6.夢境的狀況:
在夢的過程當中,八識是如如不動的,它是一點兒都不關心夢中的利害得失。它只是恆常不斷的把六塵的內相分源源不絕的顯現出來,源源不斷旳供應六識七識的識種,讓您可以在夢中受種種苦樂。在夢境當中,六識還是在做了別——了別八識依七識之命而供應給您的內相分六塵。在夢境當中,您以為自己去到什麼地方了,或者以為自己成就了多麼輝煌的事業,其實都只是在自己八識所示現的內相分裡面,從來沒有離開過八識所示現的境界,也從來沒有做任何事業。意識就在這夢境里起種種分別,與末那識一起在八識的內相分裡面起貪愛厭憎。八識在夢境當中,並不隨您起貪厭分別,它只是源源不斷地流注內相分種子,使得夢中的六塵境不斷地現前;它又源源不斷旳流注六識七識的種子,使您可以在夢境當中遊戲、在夢境當中喜怒哀樂。在夢中八識就像電腦的內存(硬碟),它只是不斷的提供各種數據,由這些數據在電腦的屏幕上形成一個世界,六識七識的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其實都只是屏幕上的影像,您卻以為那些影像就是真實的世界。
八識在顯現夢境內相分的同時,它還是繼續在顯示外相分的五塵境,讓末那識繼續接觸外相分的五塵境,只是見聞覺知心不知道而已,便以為此時沒有外相分五塵境。當你正在美夢當中享受美景良辰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人因為緊急事情必須喚醒您,因而搖動您的身體,這個時候,末那識在這個大力搖動的觸塵所產生的法塵上,感覺它的變動太大,必須加以分別了知,可是自己的分別能力太差,必須指令意識轉到外相分的觸塵上來作分別,因此就把意識調到外相分的搖動的觸塵上來作了別,所以,當意識轉換到外相分的觸塵上的時候,您就醒過來了,就不在夢境里了。末那識的這個您,在您的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了以後,它仍舊是運作不斷的。當他需要了別時,它就要借意識的分別來判斷應該做什麼或不去做什麼。
這是沒有熟睡時的狀況,熟睡了意思斷滅,就是獨頭意思在運作。所以熟睡時的夢境,就是獨頭意思 。
夢中的您,會去執著夢裡的種種榮辱得失苦樂,可是等您醒來以後,您還會再執著夢中的一切們嗎?不會,往往是一笑了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以為自己很清醒,總以為眼前的一切很真實,那是因為您還沒有醒來,所以就像在夢裡執著夢境一樣去執著現實中存在的一切。一旦有一天,當您開悟(明心)了,您也會像夢醒了一樣,不在執著現實中的財色名食睡,您就會發起出離世間的求道心,想要明了生命的真相,成為一個探索真理的偉大的修行者。明白了這個夢,也就明白了人生真實的含義了!
7. 淺談生死輪迴:
如來藏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也不思量一切法,其體性恆常不變。但是在每一世中,七識末那識不斷的在處處作主,七識對自我的執著性非常的強烈,他不停旳貪著世間六塵諸法,不停旳在造業。它造的善業、惡業、無記業都儲存在八識之中。人死後前六識滅,七識不肯死,就從八識中變現出中陰生,以七天為一個生命周期(最多七個周期),在業風的驅使下,又去投胎去了。
比如這一世的「老田」死了以後,「老田」的七識(末那識)不肯死,從如來藏里就變現出一個中陰生來。中陰生有微弱的五小神通,她在業風的驅使下、也有在護法神的保護下,選擇與自己頻道相同的父母去投胎(或貴人家、或貧民家、或豬、馬、牛、羊家)。「老田」的如來藏借著父母和合產生的受精卵及母體的營養又生出下一世的「李四」。由「李四」去承受上一世的「老田」所做的善惡業的果報,於是就有了輪迴。這一世的「老田」只有一世,「老田」的這個覺知心只有一生,當「老田」的中陰身投胎以後,這一世的覺知心就永遠的消失了,不能去到未來世,未來世的「李四」會重新再出生另外一個覺知心。如果覺知心是可以從今生去到未來世,那麼人一出生便能覺知上一輩子的事,就應該像今天早上醒來時一樣,記得昨天的事情,可是現見您並不知道前世的事情,所以說意思心不能去到未來世。 當七轉識對自我的執著完全斷除的時候,就是我執斷盡。我執斷盡後(就是斷盡六識和七識),如來藏就沒有現行的工具了,舍報後就不會再有中陰身出生,就不再受生死,只剩下如來藏獨存。如來藏可又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阿羅漢等於就是消失於三界了。可見阿羅漢的修行不是在凈化種子,而是在修斷七識。這就是阿羅漢取證的無餘涅盤(把六識、七識滅掉),他們永遠就無法再來這個世界的緣故。所以佛在罵二乘人(小乘人)是焦芽敗種的緣故。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呢?《維摩詰經 》、《金剛經》等經中講到: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菩薩是靠十無盡願,在三地時能像阿羅漢入無餘涅盤而不入;菩薩是不斷盡七識而留惑再來的;菩薩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的,而自願留在世間生生世世去利樂眾生的。所以修行要用七轉識去修行,而不是把七識滅掉(或錯修不倒單、或錯修成一念不生、或錯修意思的細心等等)、也不是錯把六識(意思)修成清凈心,而是把六識當作工具:用六識去找八識、用七轉識去凈化如來藏的種子。當七轉識修善時,那些惡種就除掉一些,直到八識如來藏內的種子全部凈化成清凈無漏的法種,我們就成佛了。所以我們在修行時,是在修證我們如來藏裡面的種子,而不是在修正如來藏的體性。
(《西遊記》裡面的唐玄奘代表八識;沙僧在默默地執行,他不露聲色的把唐玄奘和行李抓的緊緊而代表七識 ;孫猴子最會分別,代表六識;豬八戒什麼都要、都愛,代表貪著五塵)。
三. 淺談三種空:
1.聲聞乘:證蘊處界的空相--聲聞乘所修證的四個果位(苦、集、滅、道和三十七道品)後,所分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2.緣覺乘:證緣起性空--修證十二因緣法。
3.佛菩提道:證空性如來藏(次第通達十法界和菩薩五十二果位)。
空性就有其性體,不是什麼都沒有。八識如來藏性體是:A.八不中道;B.能生萬法:出生世、出世間一切法;C.真妄合和:不一不異;一及一切、一切及一;一真一切真。
4.世間法的空相是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
凡是緣起的法,就會有因緣滅,它不是永恆的。如來藏的大種性自性,決定了如來藏她含藏並世出了一切法種,種子成熟就會起現行。如果沒有如來藏的種子現行,也就沒有(1)和(2)了。這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妙理。能明白不一不異,一真一切真,一及一切、一切及一的道理,就明白了如來藏真空妙有、能生萬法的妙理了。
5. 阿賴耶識的特性是: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表示說阿賴耶識含藏了一切法種:即一切有漏有為、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的一切法種。所以阿賴耶識又稱為一切種子識,這個就是他能藏的道理。
「所藏」是說:阿賴耶識能夠將他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法種,按照業的內涵如實的變化出生。他變化出生了五蘊十八界,又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因為有阿賴耶識與她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所以才有生命的存在。這個就是他「所藏」的道理。
「執藏」是指:也就是說七識(末那識)恆執阿賴耶識為內在我,又恆執六識為外在我(這就是她的遍計所執性)。這種特性使我們造作的一切業種,都收集含藏在阿賴耶識中。
6.凡夫地稱為阿賴耶識,眾生位統稱為如來藏,玄奘菩薩方便眾生理解稱為八識,到八地菩薩稱為異熟識。
是因為這個阿賴耶識本身能將所藏、執藏的五蘊十八界功能,以及所藏業的內涵如實的去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種種五蘊異熟果報。就是說,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種,又能變異成熟一切法種的功能,所以又叫作異熟識(此時舍阿賴耶性)。到了佛地,一切種子凈化完畢,如來藏就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就成為「真如佛性」了。
推薦閱讀:
※真假開悟(6)-真如、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間之關係 .......... 平實居士
※02-1所知依-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
※生西法師: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不同之處
※阿賴耶識與修行
※阿賴耶識是生死輪迴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