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幫魅族寫「軟文」

為什麼我幫魅族寫「軟文」

允許我標題黨一次,這篇文章主要是進一步解釋一些關於我那副耳機的問題的。畢竟發自己專欄里比較清靜。

首先,為什麼我能獲得這次魅族試聽的機會呢?

主要是兩點原因

1:我在知乎夠活躍,我試聽並發出任何相關消息之後都勢必能起到宣傳的作用。

2:我牛逼。

下面主要解釋一下第二點,我為什麼牛逼。

其實這個問題說來也簡單,因為我能吊打大票的耳機發燒友。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還是應該繼續解釋一下的——為什麼我能吊打大票的耳機發燒友?

一,耳機發燒友僅僅對比器材,對真實的聲音是盲目的。

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聲音,對比到最後當然就只能用器材進行ab對比了。最後得出某某方面更好的結論。

然而,我舉個例子:實際演奏中貝斯音量是五,然而你是個喜歡低音的人,最後經過比較,你覺得貝斯音量是10的更好聽,甚至許多發燒友都認為貝斯音量是10的更好聽了,結果就是大家都推崇那個貝斯音量是十的耳機了。或者大家都推崇那個低音音量是1的是2的。總之,發燒友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對比低音音量的標準。

哪怕是大樣本調查,得出的結論也不過是大家喜歡的聲音而非真實的聲音。

到現在都有人燒音染巨大的膽管機器就是一個證明了——絕大多數的發燒友認為,如果系統過於還原真實,那麼聲音是不好聽的,系統中必須有某個部件混入一些音染進行渲染才能得到最動人的聲音……

是的,我承認這種思路得到的聲音更好聽,但絕對不真實。我可以認為,這種聽音觀的發燒友,聽音觀是扭曲的。

甚至還有足夠naive的發燒友認為流行音樂都是加了效果的,所以就沒有原始聲音,也就無所謂還原了。

對於這種看法,我不禁要罵一句mmp。

你們對於流行音樂的製作一無所知。

甚至連干聲濕聲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

臆想,拍著腦袋的猜測。個人審美佔了主要成分的對比還膽敢批判別人。

是的,流行音樂中許多樂器都要加入效果。然而,哪怕是古典樂,也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聲音。你們不知道,所有的聲音都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不論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觀眾坐在不同的位置,麥克風擺放在不同位置,不同的麥克風都是會產生不同效果的。甚至實際操作中,對一段音頻的錄音會選用多個不同的麥克風並分別擺放在不同位置上,不同的麥克風錄製不同的內容(有些注重高頻有些注重低頻,有些注重樂器直達聲,有些注重環境聲場,即反射聲)然後出版之前,會經過混音師、母帶師、製作人等人從他們的聽音設備中聽取這些聲音的混合,再經過他們(有時候會加上樂手本身)對這些聲音進行混合,哪怕是環境優異且不需要任何效果的古典音樂,都需要對這些麥克的音量進行調整。

一個(八字指向)或一對(xy擺放)的錄製反射聲的麥克的音量大小就能直接決定你聽到的源文件的聲場大小。

耳機發燒友聽到的聲音,全部都是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工程師、製作人、以及部分樂手設計出來的。因為哪怕原聲樂器也不存在一個唯一的音色,演奏廳中不同座位的聲音全都不一樣,只有好壞沒有真假。

我們需要的還原實際上是還原母帶師最後聽到的樣子。他是最後一個對聲音產生影響的人,而他進行母帶處理的時候聽到的聲音則是音頻文件該有的原始聲音。而他進行的操作,都還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到他工作結束,才有所謂是否還原這一說,而還原,指的就是母帶師進行最終母帶處理時候的聲音。

藝術家、混音師、母帶處理師們哪怕在音頻中人為加入雜訊,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哪怕源文件中有雜訊,也必須完美還原出來才叫還原,所以對於整個音頻來說,藝術家故意加入的雜訊也不能叫做雜訊——哪怕聽lo fi音樂也還是高解析來得好。因為lo fi音樂的low是故意加入的,藝術家就是老大,聽眾是老二,只測評設備的發燒友,別怪我說,他們屁都不是,除非他們同時在意音樂,這時候能升格到老二的位置。

而我,是實際聽過多次世界大牌的現場的,同時我自己的聽音設備也是和混音師的設備靠攏,實際上我的聽音設備已經是中檔的監聽音箱了,部分錄音師的設備甚至不比我的好。

第二,我認識大票的專業歌手,和他們有過相關的交流。

國際大牌我認識roberto tiranti,labyrinth的主唱。

然後在音樂製作方面我和new trolls的吉他手還有gens的主唱都有過不少交流。

我還沒事找nadir music(sadist樂隊的老家、接待過德國戰車和鐵娘主唱的音樂工作室)的老闆/製作人/federico gasperi尬聊,畢竟nadir music也是我自己樂隊的排練地。

第三,我作為我自己樂隊的創作核心+混音、製作,我自己就干這個的。我對什麼叫好聲音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所以我自然可以跳脫耳機ab這個步驟來判斷音色、三頻分布情況的好壞。

要知道,從我燒設備的開始就不考慮個人喜好的一心專註專業的監聽設備,以及閱讀了大量的混音書籍,也實際有過許多混音操作。

我想告訴發燒友一個不幸的消息,我ab設備的能力(以及硬體條件)也許不如你們,但對於什麼叫好聲音這一點,我對你們是降維打擊的。

耳機發燒友們,你們沒聽過現場、不認識國際大牌,自己不演奏,還談什麼還原。

我光常演奏的樂器就三樣了(吉他、貝斯、口琴,實際上我還學過小提琴和聲樂)……

綜上,因為我足夠牛逼,所以得到了這次提前試聽的機會。這機會不給我,難道給你們咯?

對音樂、音樂史以及音樂製作一竅不通的耳機發燒友,你們也好意思自稱大神?

甚至還有人因為覺得我寫得像軟文,於是不好好閱讀我寫得內容就噴我的……呵呵,活該你國音樂品味低下

而我有沒有寫軟文呢?這麼說吧,魅族聯繫我給我這個試聽機會,並希望我給出公正的評價,他們對我寫評價的要求,原話說的就是要不吹不黑。完全沒有限制我對耳機的評價方式,也沒有強制我對耳機進行公開評價。

我寫耳機印象單純是為了儘早和大家分享一下聽感,而收到一個產品,一開聲整體印象是很正面的,這種前提下想要找出耳機的毛病來,自然需要更長的時間。

而軟文是要有賺頭的,要知道我人在義大利,接收郵件需要支付大量的郵費以及海關稅費。如果我真是為了錢的話,里外里我虧大發了,這耳機郵過來光被海關稅就扣了41歐元。快趕上耳機本身價格了。

我接受這次試聽機會,目的就僅僅是找點事做,希望在知乎上被人關注,順便作為提前受到貨的「內測用戶」裝一逼而已。

以上。

最後,還是可憐一下對音樂不入門的耳機發燒友們吧,我發現不論是知乎還是整個互聯網上,音樂(包括音樂製作等專業方向)版塊,和發燒友交集很小。

這種情況該擔心的是音樂家還是發燒友,我想不言而喻了。

可憐的發燒友。葉公好龍的人們……

關評論了,受不了一幫什麼也不懂的人留言給我雞同鴨講。

我一個人回復一幫沒明白意思,沒有基礎的人,很累。

混音要做的事情,和耳機之間帶來的那點染色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需要用能夠作為標準的專業監聽設備,房間也需要做聲學處理。

混音過程中,每一樣樂器的音頭音尾大小、動態、三頻、空間位置,空間大小都可以調。

哦,還可以讓幾個樂器之間的動態進行聯動。讓一個樂器完全包裹住另一個樂器的聲音連成一體(貝斯、底鼓)


推薦閱讀:

怎樣衡量耳機的音質?
#082. 為了讓你選耳機不再看評測,「選耳機」寫了221篇評測
飛傲FH1評測: 我不是飛傲F9的「降級版」

TAG: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