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海鮮丟了命,就問你怕不怕?
海鮮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很多人都愛吃,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人從小吃海鮮長大,更對海鮮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是你知道嗎?對於有些人來講,海鮮堪比砒霜,甚至會要了人的命。
專家表示:高危人群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可感染創傷弧菌,從而導致敗血症,嚴重者甚至發生死亡。
海鮮中毒的消息屢見報端,近日就有一則消息,稱廣東一男子因生食貝類出現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等不適,搶救無效死亡。醫院出具的死亡診斷書結論為:創傷弧菌敗血症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症、橫紋肌溶解綜合症、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活動期、乙肝後肝硬化。
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可致死亡
據廣東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黃瓊博士介紹,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血色素沉著病及免疫缺陷者(由其他潛在疾病或藥物治療引起)的患者,是感染創傷弧菌後發生敗血症的危險人群。
這些高危人群在攝入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後,可在12小時至3天內發病。約三成患者就醫時出現休克,或入院後12小時內出現低血壓。近八成的患者有特徵性的大皰狀皮損,患者經常出現血小板減少症,並常見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跡象。此外,超過一半的病人會死於原發性敗血症;而在出現低血壓的患者中,病死率超過90%。
但大家不必驚慌,不是所有人生吃海鮮都會致死。新聞中這名男子本身就是高危人群,屬於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的兇險型。對於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創傷弧菌進入腸道是可以被殺死的,入不了血,就不會發展為敗血症。
但黃博士提醒,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還有另外一型是「胃腸型」,感染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水樣便)、腹痛等胃腸道癥狀,一般無發熱。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最好避免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
創傷弧菌也可通過傷口感染
創傷弧菌是一種在海岸環境中自由生活的細菌。據專家介紹,創傷弧菌感染的另一種典型途徑是傷口暴露於港灣水體或職業性創傷。
創傷弧菌,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傷口入侵人體。常見的有漁民、牡蠣剝殼者等發生職業性創傷。此外如水運事故中,傷者的傷口暴露在水體中,也會發生創傷弧菌感染。
黃博士表示,創傷弧菌感染的病情輕重不等,從輕症、自限性損害到進展迅速的蜂窩織炎和肌炎,其中蜂窩織炎和肌炎病灶擴散和破壞速度類似於氣性壞疽。「傷者感染創傷弧菌後,約3~4小時傷口就會紅、腫。對於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還會導致組織潰爛壞死。若不及時有效處理和治療,很快就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導致死亡。」
預防創傷弧菌感染Tips
按照創傷弧菌感染的兩種途徑,專家建議做好以下方面可有效預防:
◆貝類要煮熟煮透方可進食:
對於帶殼的貝類:煮,水沸至貝殼張開後5分鐘;蒸,至貝殼張開後9分鐘;不要吃烹調過程中殼未張開的貝類。
對於不帶殼的貝類:
煮,水沸後3分鐘;炒,溫度約為190℃至少10分鐘。
◆處理煮熟的貝類時,要避免被生的海產品或被污染的海水污染。
◆貝類食品烹調後及時食用,剩餘部分密封冷藏。
◆肝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因治療或基礎性疾病所致),以及酗酒者,切勿生食貝類。
◆身體有傷口或者免疫力低下,避免下海游泳。
◆清洗和處理海鮮時,要戴上手套避免扎傷。若被扎傷後出現紅、腫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
哪些人不適合吃海鮮?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由於海洋污染,海鮮的含汞量越來越高,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如果常吃海鮮,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專家們建議這類人群少吃海鮮,每周最多一兩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痛風、關節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海鮮中嘌呤含量較高,這類患者吃了以後容易在體內形成尿酸結晶,加重病情。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因為海鮮含碘量較高,過高的碘也會加重病情。
吃海鮮的幾項注意
吃海鮮時要注意衛生。許多地方流行生吃海鮮,如生吃牡蠣等貝類。專家強調,生吃一定要注意衛生,大多數海鮮含有致病性很強的細菌,建議最好食用前先將海鮮冷凍一兩個小時,然後在淡鹽水中浸泡,以達到殺菌目的。
烹調海鮮時應掌握好時間。不應蒸煮過久,否則不但影響口感,還會使蛋白質變性,降低營養價值。
吃海鮮時不宜暢飲啤酒,否則容易導致血尿酸水平急劇升高,誘發痛風,以致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
海鮮不宜與富含鞣酸的水果一起吃,如柿子、葡萄等。如果要吃的話至少應間隔2個小時,因為鞣酸會破壞海鮮中的優質蛋白,大大降低海鮮的營養價值。
推薦閱讀:
※怎樣選購全穀物食品?
※糖尿病病友經常會問哪些食品能調血糖,一看便知!
※男人的食品
※還在害怕癌症嗎, 這六種天然食品, 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
※中國食品和農業生產系統正經歷歷史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