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玄奘西遊記之彌勒佛真相

玄奘西遊記之彌勒佛真相解說:請繼續收看,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講玄奘西遊記彌勒佛真相。在譯場開始工作的一年之內,玄奘只翻譯了一些並不重要的佛經,他在積累經驗,磨合隊伍,為翻譯一部最重要的佛經做準備。這部經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口述記錄而成,而彌勒菩薩就是中國民間盛傳的彌勒佛。彌勒佛是中國老百姓熟悉並喜愛的一個菩薩,但錢文忠教授認為,我們對彌勒佛的認知是非常少的,比如,彌勒佛原來是一個面容姣好,身材修長的菩薩,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笑口常開的大肚子的形象的?彌勒佛的信仰和西方世界有什麼關係?曾經盛級一時的彌勒信仰,為什麼會漸漸衰亡了?錢文忠:在上一講,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玄奘一開始翻譯一些相對而言不那麼重要的經典呢?他在等待著什麼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會忘了《瑜伽師地論》。玄奘西行求法,主要就是為了學習,為了求得這部真經。玄奘怎麼可能不急於把它翻譯過來?怎麼可能不急於把它介紹給東土大唐的信徒和僧人們呢?那毫無疑問是不可能的。果然,當玄奘覺得有足夠的把握以後,集中一切力量,著手翻譯瑜伽行派,最重要的經典,《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經,是一部極其精深的佛典,耗費一生都未必能夠理解。我在前面的片言隻語,恐怕只多只能起到一個解題的作用,而且似乎也只能如此。我在此還是著重介紹一下傳說中《瑜伽師地論》的作者,或者說著,因為它是口授的,彌勒菩薩,我來介紹一下它的作者。對於中國佛教信徒來講,彌勒和觀音無疑是兩位最最重要的菩薩,我也只能說觀音了,不能再說觀自在了。雖然觀自在是對的,因為它約定俗成。對於中國佛教徒來講,這兩尊菩薩當然是最重要的。按照佛經里的說法,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也就是佛陀的弟子,但是,他比釋迦牟尼更早地化滅,也就是他比釋迦牟尼去世的要早。他上升到兜率天,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天職,準備在四千年以後,跟著釋迦牟尼降生到人間,大家別忘了,四千年,大家也許想,這差不多兩千年過去了,兩千年彌勒菩薩就來了。不對了,四千年是天上的時間,相當於人間多少年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大家慢慢等。他會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下降人間,根據佛教的說法。廣傳佛法,救人於水火之中,因此,他也叫未來佛。佛陀有過去,現在,未來,他也叫未來佛。這個是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大家也許會說,難道中國人還有誰不知道彌勒的嗎?還用你多嘴多舌來介紹嗎?恐怕還是需要的。解說:彌勒佛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位菩薩,但是這個大家都熟悉的笑口常開的大肚子彌勒佛,卻並不是彌勒佛原來的形象。那麼,彌勒佛原來是什麼樣的相貌?又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形象的呢?錢文忠:彌勒佛形象的演變問題,大家現在知道的彌勒佛都是個胖墩墩的,肚子很大,很好玩兒,笑嘻嘻的天天,是這麼一個形象,很可愛,笑口常開,笑盡人間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下人間一切不平之事,很可愛的一個歡樂菩薩。歷史上不是,中國出現彌勒佛造像的時間很早,比如甘肅炳靈寺石窟編號第169號,就是彌勒佛像,為什麼我們能肯定?它是註明的,下面寫明的,這就是彌勒佛像。這個佛像的製作年代是公元399天年,也就是後秦的弘始元年。早期的彌勒像是什麼像呢?第一都是菩薩裝,像菩薩一樣,頭戴寶冠,今天彌勒菩薩當然就是光禿禿的一個大腦袋,當年都是有非常精美的菩薩冠,身披瓔珞,瓔珞就是像一顆顆珍珠串成的,披風啊,佛裝啊。身材修長苗條,姿勢基本上是兩個腳交叉坐著,叫交腳坐式。早期的彌勒菩薩絕對不會亞於觀世音,面容姣好,非常漂亮,優雅,修長,苗條。那麼大家已經會問,不對啊,這跟我們大家已經習慣的彌勒佛這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的彌勒佛是個大胖佛,很胖的一個佛,跟你說的這個是不是一回事呢?就是一回事。那麼大家問題又跟著來了,在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居然改變了一個菩薩的容貌?能夠把菩薩催肥成如此嗎?在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我來跟大家介紹。跟大家說明,為什麼非常漂亮的,非常婀娜的彌勒佛,變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一個大肚佛,一個中老年大胖僧人,這樣的一個形象。這就要說到布袋和尚和彌勒佛像的關係。五代,後梁,明州這個地方,明州就是今天寧波,在這個地方奉化,據說當時有個廟,叫岳陵寺,這個廟是有的,裡邊有一個僧人,這個僧人有影子的,叫契此,這個名字很拗口,字型大小長汀子,福建長汀的長汀,字型大小長汀子,個子很矮,肚子不小,當時記載就是這麼一個人,經常用棒子,用一根棍子挑著一個布袋,用的東西都裝在布袋裡頭,他隨身用的都裝在布袋裡頭。而經常有18個小孩,很多人看見,經常會出沒在他的周圍,會嬉笑,會跟他玩鬧,有18個嬰兒,所以我們知道,民間的彌勒佛,今天胖墩墩的一個彌勒旁邊,經常會有18童子,而因為他背著一個布袋,所以管他叫布袋和尚。這個和尚來無影去無蹤,隨地而卧,但是當時人家就發現,這個和尚有點怪,他睡在雪地當中,雪花都化了,他身上不潮濕的,身上乾的。行事非常古怪,下雪天,他穿草鞋,太陽很好的天,他反穿木屐,在古代木屐是在下雪天穿的,在天氣很好的時候,應該穿草鞋,他不,他倒過來,能預言。他經常能夠發出一種預言,很多都靈驗了。最著名的事情,他做過一件事情,岳陵寺要修佛殿,需要很多木材,他說我去化緣,說你去吧。他就到了福建一個地方去化緣木頭,他怎麼化緣的呢?他走到一口井,井邊去化緣木頭,他從井裡邊一根一根把木頭抽出來,取之不竭,抽出很多木頭,造了岳陵寺的一個佛殿。那麼,大家還是要問,我們知道,他身子很矮,肚子很大,背著一個布袋,叫布袋和尚,歷史上的確有這麼一個人,叫契此,也叫長汀子,那跟彌勒佛有什麼關係?怎麼會大家把他當成彌勒佛的?解說:布袋和尚的傳說是有史可查的。但布袋和尚和彌勒佛有什麼關係呢?人們為什麼會用大肚子的布袋和尚的形象,來代替面容姣好身材修長的彌勒佛的形象呢?錢文忠:問題就出在他圓寂的時候。916年,公元的916年,這個歷史記載得非常詳盡,這個契此和尚,也就是這個長汀子,端坐在岳陵寺東面走廊旁邊的一塊石頭上,嘴裡念出了一個偈子,怎麼念的呢?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念完這句偈子他圓寂了。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我隨時在向你們世人展示,你們自己不認識。這首偈子被一字不差地記載在歷史的史料當中。說完,安然化滅。於是這就一傳百,百傳千,千傳萬,飛速地傳播開來。大家認定,他是彌勒佛下生,是彌勒的化身。從此往後,大家就根據這個契此和尚的形象,來塑造彌勒佛。真正的彌勒佛的形象,就被中國的佛教徒徹底忘卻了,這個契此,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宋高僧傳》裡頭就有他的傳。從這裡邊看,這個契此和尚還是吃葷的,他不但葷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裡面記載,他在吃魚的時候,他吃東西有個習慣,經常只吃一點,要剩下一點放到他的袋子里背著走,留下了他吃魚的記載,所以這個和尚很奇怪的一個和尚。而且歷史上還有記載,在他圓寂以後,公元916年圓寂以後,還不斷地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他長得五幾乎一模一樣的,背著一個布袋的和尚,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泉州莆田縣縣令王仁煦,就親眼見到過這麼類似的一個人,留下了記載。所以這是一個謎。於是,身材苗條,面容姣好的彌勒形象,就被這個大腹便便的可愛的胖契此給代替了。大家接受他,是有佛教理論的依據的,這就是著名的化身說。就是每一個菩薩,每一個重要的菩薩,他都會有很多化身,來到人間,開示大家,就看大家有沒有這個機緣去認識他。契此就是彌勒佛的一個化身。還有更妙的事情,這個中國化的彌勒佛,還因為他誕生了在現代中國,今天的中國,依然非常著名的一個地名,哪個地名呢?寧波。寧波原來沒有這個地名,叫明州,光明的明,寧波原來叫明州。主要誰改的呢?大家知道嗎?朱元璋。朱元璋為什麼要改呢?為什麼要把明州改成寧波呢?大家千萬別忘了,朱元璋創立的王朝是什麼?明朝。他為什麼叫明朝?因為他是明教徒,朱元璋是和尚嗎?大家認為朱元璋是僧人,錯了,他只不過是在一個寺廟裡出過家,由於鬧饑荒,他又離開了這個寺廟,實際上他是明教徒,而明教大家知道,明教的最高法王是誰嗎?彌勒佛,他是依據著明教徒的支持,打敗了他的競爭對手,創立了他的朱家王朝。所以他給自己王朝起名叫明朝。他既然又是依靠彌勒佛的號召力成事的,他非常知道,民間彌勒佛的威望和影響,他當上了皇帝以後,他利用彌勒佛推翻了元朝,他可不希望別人利用彌勒佛來推翻他自己。而中國的彌勒佛,這個最重要的化身的所在地,就在明州,而要命的是這個地方居然叫明州,而這個明州就是彌勒佛在那邊化身鹹鹹的地方,朱元璋想來想去不放心,於是就自欺欺人,下令明州不許再叫明州了,叫寧波,也說明,風平浪靜,寧波,風平浪靜,不要惹事了。這是朱元璋乾的,沒有這個胖契此,沒有今天我們胖墩墩的彌勒佛,今天寧波人還叫明州人,那沒有寧波這個地名。所以,如果我問大家,彌勒佛人人都知道,但是彌勒道場在哪裡,大家知道嗎?大家知道觀音,觀音道場在普陀,彌勒道場就在凌波奉化雪竇寺。這是彌勒道場。原因就在這裡。解說:彌勒佛是深受中國人尊崇和喜愛的一位和菩薩,錢文忠教授認為,對彌勒佛的信仰,不僅僅是在中國,也不僅僅是在東方,難道,彌勒佛和西方世界還有什麼關係嗎?錢文忠:我講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羅馬,難道我們的彌勒佛,還跟那麼遙遠的西方有關係嗎?有,不僅是有,還非常地密切。這說來話說是一個非常專門的學術問題,我用最簡單的方式給大家介紹一下,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亞,北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流行著一種未來救世主這樣一種信仰,耶穌宗教里的彌塞亞,messia,就是這種救世主信仰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這種信仰在聖經舊約裡邊就已經有了。而彌塞亞就更是一回事。它都是反映了被壓迫的民族,對自由和幸福的巨大的渴望,印度的彌勒信仰,在學術界已經確認,和這種全世界範圍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關的,彼此影響的,而印度的彌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個組成部分。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彌勒之所以是未來佛,也就是說未來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大範圍的全世界的,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當時普遍流行的彌塞亞信仰的一個部分。這個部分,有趣而複雜,本身就夠再給大家講一個系列的,所以這就不能在這裡講了,就大家千萬要知道,彌勒佛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佛教里的佛,中國的彌勒信仰,這也是值得好好講一講的,如果由我來問大家,最早被中國人所遵奉,所信仰的是哪一位菩薩?大家一定會講,觀世音,或者阿彌陀,錯,中國佛教史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最早得到大眾信仰的,正是彌勒菩薩。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最早贏得了中國信徒信仰之心的,正是這位彌勒菩薩。解說:中國佛教歷史悠久,被尊崇的菩薩也很多,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中國佛教信徒最早尊崇的是彌勒菩薩呢?錢文忠:早在漢代,介紹彌勒佛的佛經,就被大量地翻成了漢語,早在漢代,而在中國新疆,用吐火羅語就有劇本,叫彌勒,吐火羅語叫,《彌勒會見記》,如果問,中國境內最古老的劇本是哪一個?就是這部《彌勒會見記》。公元前後,在新疆,用吐火羅文寫成。在70年代,被偶然發現。這部經發現以後,就是由季羨林先生研究,把它翻成漢語和英語,是迄今為止,吐火羅語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經典,這是一個劇本,就是描寫了和彌勒會合,所以叫。這個信仰在漢代,馬上就得到了中國信徒的信仰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地往生彌勒凈土,希望能夠在來生和彌勒佛在一起。在唐朝初年,彌勒信仰依然非常盛行,著名的詩人,當然他也是個僧人,寒山,他就有過這樣的詩句,叫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南無,皈敬,敬意佛陀耶,大家以為這三個漢字,不是,南無佛陀耶,就是,標標準准一句梵文。用中文給寫下來,寫成漢文詩歌。因為佛陀耶,這個耶,就是梵文里的一個特殊的格位,漢語里沒有的,叫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他就專門有過這種詩,膾炙人口。而玄奘更是虔誠的彌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則天,唐高宗,也都彌勒信徒。這才能解釋為什麼玄奘心心念念要去求《瑜伽師地論》。不然玄奘不能求別的佛經?玄奘別人就是彌勒信徒。玄奘一開始就是信仰彌勒凈土的,武則天乾脆就通過官方渠道宣布,自己是彌勒佛降生,見於《資治通鑒》,原始記載在《資治通鑒》裡面,大家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權勢非常顯赫的女性,呂后,慈禧,但是大家別忘了,可都不是皇帝啊,武則天是皇帝啊,武則天當過皇帝的,武則天把皇帝變成了女婿,武則天把唐朝李姓的皇帝,變成了自己的老公啊,她是皇帝後來。在中國的傳統當中,女性怎麼能當皇帝呢?她就運用了佛教的化身轉生學說,她認為我是彌勒佛,我就是彌勒佛下凡,難道彌勒佛還不能當皇帝嗎?武則天就是用彌勒來構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孫,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理論基礎,就是用彌勒佛來形成的。白居易也是彌勒信徒,他還組織了一個學會,白居易專門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什麼呢?叫一時上生會,信奉彌勒,一時,一時間上生,往天上生,就希望大家共同一時,共同上生到彌勒境界去,他寫了表決心,白居易為了往生彌勒凈土啊,寫過一封決心書,決心書裡面有什麼呢?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我敬仰慈氏就是彌勒,我敬仰慈氏菩薩的這個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我來世一定要上生在彌勒菩薩的身邊,這是白居易的原文。實際上,我們可以相當有把握地說,唐朝以前,信仰彌勒的佔了佛教徒的主要的部分。解說:彌勒信仰在漢代時期傳入中國,一直到盛唐時期,從皇室到百姓,從僧侶到詩人,都對彌勒佛極度的尊崇和信仰。那麼,後來什麼原因,使這種信仰減弱,甚至漸漸默默無聞了呢?錢文忠:那麼大家不禁要問,彌勒信仰又是怎麼會逐漸衰亡的呢?這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單地說,這裡邊當然有佛教不同派別和學說之間的競爭問題,可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彌勒佛作為拯救百姓於水火,拯救人民於苦難,給人帶來一切美好的願望和希望的一個未來佛,很早以來,成為民間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來源,打著彌勒佛的旗號,反抗殘暴的統治,在中國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很多人就是用彌勒佛來號召大家,統治者是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信仰的,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唐玄宗下令禁止,禁止彌勒信仰,於是漸漸地默默無聞。開元以後,唐朝開元以後,彌勒佛像在漢族佛教當中,急劇減少,這個數量一下子就少下去,這就很可以說明情況。不過彌勒信仰與各種不同的變形和形態,一直在民間存在著。大家還記不記得,元末,和朱元璋他們同時,反抗元朝統治的奇異原,打的旗號是什麼?彌勒佛降生,依然用的彌勒作為號召。這就可以說明彌勒佛為什麼慢慢地消亡。大家最關心的,彌勒的由來,我們知道,彌勒菩薩這個名字,彌勒,在梵文裡邊叫,在巴利語裡邊叫,毫無疑問,大家一聽大家都不一定懂梵文巴利文,一聽就跟彌勒沒關係啊。跟彌勒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跟彌勒漢文發音都不像。玄奘毫無疑問發現了這一點,因此玄奘說,翻錯了,又是翻錯了。應該翻成梅旦利耶,所以玄奘認為,彌勒應該叫梅旦利耶菩薩,梅花的梅,梅旦利耶菩薩。可惜,像觀自在一樣,大家都沒有接受,玄奘這位頂尖高僧的意見,大家還管他叫彌勒。彌勒是音譯,還有個意譯,叫慈氏菩薩。一個音譯一個意譯。怎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這是由季羨林先生解決了這個學術上的難題。彌勒是從吐火羅語翻過來的,吐火羅語把梵文里的,到了吐火羅語裡邊變成了,所以翻成了彌勒。而這個字又和梵文的,有關,意思是慈悲,所以彌勒菩薩和觀自在菩薩一樣,甚至比觀自在菩薩更多地帶有一種慈悲的意義。在這個名字上。玄奘根據梵文,提倡的梅旦利耶的譯名,固然是原汁原味,追究抵不過約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幾乎沒有人留意的。所以這個命運是跟觀自在菩薩這個名稱,玄奘的翻譯是一樣的。解說:玄奘的工作不僅僅是翻譯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他同時,還把一些漢文經典翻譯成了梵文。玄奘翻譯了哪些漢文經典呢?錢文忠:貞觀二十一年,玄奘48歲。一年都在繁忙的翻譯中渡過。我們注意的不是由梵譯漢,不在這一點,從把梵文佛經翻成漢譯佛經,玄奘下半生一直在干,而是反過來,又漢譯梵。玄奘翻譯《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為梵文,是佛教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撲朔迷離,最吸引人的一個問題。從歷史記載來看,我是相信確實發生過的。翻譯《老子》為梵文,是由自居為老子的後代的李唐皇帝的旨意,因為我們知道,李唐來源很蹊蹺,他為了給自己找一個非常大名鼎鼎的祖先,他總不能找孔子,孔子姓孔,他就找了老子,因為據說老子姓李。所以他說自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在唐朝官方信奉的是道教,並不是佛教。根據相當多的記載來看,玄奘的內心對皇帝交辦把《老子》翻正梵文的工作,是更不以為然的,大概由於心情的緣故,由於內心實在是不怎麼願意乾的緣故,玄奘和道教徒不停地拍桌子吵架,所以這部《老子》在翻譯成梵文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玄奘和道教徒不停地吵架的過程。這部經應該是翻譯了,至於是否傳到了印度,那是眾說紛紜的。我個人認為,當時中印之間往來頻繁,而的確是有很多印度國王請求《老子》這部書的,這部書又是奉皇帝之命翻譯的,所以傳過去的可能性應該很大。解說:玄奘回歸大唐之後,一心一意地開始翻譯他從印度取回來的真經。而在這個時候,玄奘法師曾經學習生活過十幾年的印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錢文忠:玄奘在動手完成他西行求法的最終標誌的時候,印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玄奘結下了深厚友誼的一代明王戒日王,不知怎麼搞的,居然在恆河裡面溺水身亡,淹死了。在這一年,從此,一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進入印度,印度整整戰亂550年,就再也不太平了。而戒日王溺水身亡的時候,唐朝的使臣王玄策、蔣師仁,率領一個使團,正好在印度,出使尼泊爾和印度,戒日王死了,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一個國王,叫阿羅那順,自稱為王,發兵拒絕唐朝使團。這實在是有點不知道天高地厚。王玄策率領的是一個使團,當然不會有多少武裝,可是,王玄策以大唐的名義調集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調集吐蕃和婆羅,就是今天尼泊爾的軍隊,居然一戰而勝,活捉了這個阿羅那順,不久還將這個印度國王押回唐朝,獻俘闕下。可見,當時唐朝的國威強大到什麼地步。把阿羅那順帶回唐朝,獻給唐朝皇帝,見於中國史籍記載。這是多麼奇特的一件事情。那麼我們的玄奘法師在接下來的人生旅途當中,他還在從事哪些工作?而他最終是怎樣走完他非常輝煌的,在俗世間的一生的?請大家聽下一講,謝謝。
推薦閱讀: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在西遊記里要取「真經」?
靜靜地說一說《西遊記》和六小齡童
你真的看懂《西遊記》了嗎?
《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不夠狠?看玉皇大帝如何懲罰情敵!
東戴河遊記(二)——興城游

TAG:西遊記 | 真相 | 玄奘 | 西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