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潘姓的起源
關於潘姓的起源,史書和姓氏書籍都有記載,而關於潘姓的發源地,卻眾說紛紜,有北京延慶之說,有陝西興平北之說,有河南滎陽之說,有河南固始之說等等。那麼,究竟什麼地方才是潘氏的發源地呢?針對這個問題,特提出以下研討意見供大家商討,使之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關於潘姓的起源
關於潘姓的起源,眾多姓氏書籍都作了記載,為了準確認證潘氏的發源地,下面先看看這些書籍是如何記載的。
《中國姓氏辭典》,由陳明遠、汪宗虎主編,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該辭典共收入中國古今常用姓氏1466條,其中的潘姓【歷史來源】記載:「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廣韻》及《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古潘國舊址在今陝西省北部,為畢國之附庸。2出自羋姓。以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潘岳家譜》載:春秋時楚之公族,潘崇是也。楚成王時任世子商臣之太師。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3南北朝時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破多羅氏,隨魏孝帝南遷洛陽,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潘氏。」
《當代百家姓》,由王大良編著,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其中對潘姓的起源記載:「潘姓的來源中,較有影響的有3支:第一支相傳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代。西周初年,畢公高被分封在畢國後,又在自己的封國內進一步分封。於是,他的兒子之一季孫便被分封於潘(今陝西北部)。後來,季孫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姓潘。
潘姓的第二支出自楚國公族,本姓羋,後來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時,潘姓中有位名為潘崇的人擔任太子商臣的師傅,在楚成王打算另立太子時,他鼎力支持太子商臣,並使他得以繼承王位。商臣即位後,不僅讓他擔任了位高權重的太師職位,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賞賜給他。從此,潘姓中因出了這樣一位功勛之臣,便世享榮華,成為最有影響的姓族之一。
與上述兩支不同,潘姓中的第三支與歷史上的少數民族鮮卑有關,是由這一民族中的破多羅改姓而來的。據史書記載,出生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當政時,曾把繁複難記的鮮卑姓氏全部改為1字或2字的漢族姓氏,其改姓的標準是根據同音對譯的原則,把鮮卑姓氏的第一字譯成恰當的漢文,並以它作為姓氏,然後再把其他部份省略。與潘姓有關的破多羅,首字「破」就與「潘」同音。由於漢族中沒有破姓,於是便又譯成潘姓。
另外,在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潘姓。如台灣的高山族,人數最多的就是潘姓。清朝康熙末年,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延,被賜姓潘。光緒時,高山族排灣人歸化清朝,也被賜姓潘。後來,這兩支高山族人都以潘為姓。」
《中國姓氏尋根游》,責任編輯周宏,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升級版載:「潘氏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於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來潘地隨部落遷移至今陝西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國,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周文王滅潘國後將其封給孫子季伯,姬姓潘國後來遷至河南省固始縣。春秋時被楚國吞併,其子民也以潘為姓,成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入於此支姬姓潘氏。第三支源自羋姓,古潘國被楚國佔領後成為城邑,生活在這裡的楚國子孫以邑為氏,也姓潘。……還有一支潘氏是由北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改姓(《魏書?官氏志》)。其它少數民族中也有潘姓。」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由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室主任、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袁義達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在潘姓的起源與演變中載:「構成漢族潘姓主要有三大支:姚姓、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於生於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近山東鄄城。姚墟盛產桃,姚人以桃樹為圖騰,姚以兆為姓,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長占卜,故以姚為姓。舜帝建都,古城大約在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來舜部落南遷於山西永濟,潘地也移到今陝西興平北,接近古畢國之地。在商朝時,舜的後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國,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姚姓潘國,勢弱國小,不見於經傳,姚姓潘人事實上已湮沒於姬姓潘氏人之中。姚姓潘氏的歷史也有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滅姚姓潘國,把潘地封與其子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亦作季伯),是為姬姓潘國,潘人隨後東遷到河南洛陽東的潘城,再東遷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後南遷到近楚國的潘鄉,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國也勢弱國小,不見於經傳,春秋時為楚國所吞併。姬姓潘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晉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應是這支潘姓之後。
第三支源自羋姓。春秋時楚國佔領潘國,成為楚國一邑,子孫以邑為氏。一說楚國潘姓是以字為氏,楚成王時太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潘為其字。其子潘、其孫潘黨均為楚國大夫。羋姓潘氏是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當代潘姓多認潘崇為其族之始祖。羋姓潘氏其歷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我國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潘姓群體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區的民族有東漢武都氏族有潘姓,南北朝鮮卑族破多羅氏族改為潘姓,宋朝西夏國党項族有潘姓,清朝滿州八旗姓也有潘姓。南方地區的民族有東漢五溪蠻有潘姓,三國時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時漵州蠻有潘姓,宋時撫水蠻有潘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份成為壯、瑤、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數融入到南方漢族中,南方潘姓人數眾多與這種互相融入有直接的關係。」
除上述外,《百家姓書庫》、《新百家姓》、《新編百家姓》、《中華姓氏文化叢書系列》、《尋根問祖系列書》、《百家姓考略》、《中國古代蒙學精典從書?百家姓》等書都作了類似的載述,這裡就不一一轉載。從上述眾多姓氏史料看,潘姓的發源地在哪裡,答案其實已在其中。
二、姓氏的起源與發源地的關係
姓氏的起源與發源地密不可分,起源也是發源,不能分離而論。要知道潘姓的發源地,首先應了解潘姓的起源,離開了這個基本點,一切都是空談。
中國當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000多個,姓氏來源可說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以國為氏,以地名為氏,也有以植物姓、動物姓、數字姓、方位姓、四季姓、屬相姓、金屬姓、軍旅姓、朝代姓等等,每個姓氏的起源都有它的來歷和典故。就每一個姓氏而言,也同樣存在同姓不同祖,同祖不同姓等多種情況。
就說潘姓,有姚姓潘氏、姬姓潘氏、羋姓潘氏、鮮卑族破多羅潘氏等,這是同姓不同祖。再說同祖不同姓,遠的不說,從周文王之後起源的姓氏就多達86個姓,當今中國的前一百大姓就有34個姓是周文王之後起源的,佔了三分之一強,佔全國總人口數的34.21%,畢公高之後起源的姓就有九個,佔全國總人口數的9.12%,這九個姓分別是:潘、王、魏、馮、萬、龐、畢、藩、令狐。畢公高後裔有個叫畢萬,僅畢萬一支又衍生出5個姓(馮、魏、萬、畢、令狐),雖然同宗同祖,因起源的時間、地點不同,姓氏也不同。再說這5個姓也同樣存在同姓不同祖的情況,所以簡單的結論某一姓氏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是不準確的。姓氏的起源離不開歷史背景和時間,每一姓的起源不同,分支不同,發源地也不同,姓氏的起源和發源地是相輔相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
三、什麼叫源,潘姓的發源地在哪裡?
各種辭典書對「源」的註解是:「源」(yuán 元),①水流起頭的地方。②來源,根由。例:貨源/根源。[源泉]水源,比喻事物產生的根源。[源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發展。[源遠流長]源頭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根據「源」的註解,潘姓的發源地可分為:最早一支姚姓潘氏的發源地應在北京延慶縣東北,因為舜帝最早在那裡建立了潘都。隨著歷史的進程,舜帝的後裔隨部落遷到今陝西興平北,商朝時,舜帝的後裔在此地建立潘子國,這是姚姓潘氏的歷史演變,如果沒有舜帝建立的古潘都,就談不上後來潘子國的建立。
姬姓潘氏的發源地又在哪裡呢?史料記載:「商末周文王滅姚姓潘國,把潘地(即姚姓潘子國)封與其子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亦作季伯),是為姬姓潘國。潘人隨後東遷到河南洛陽東的潘城,再東遷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後南遷到近楚國的潘鄉,即今河南固始。」
從上述史料看姬姓潘氏的發源地應在陝西興平北的姚姓潘子國。因姚姓潘子國是季孫最早的受封地,及食采於潘。隨著局勢的發展,隨後又東遷到河南洛陽東的潘城,再東遷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後南遷到河南固始,唯獨隻字不提滎陽。從姬姓潘氏的三次遷徙地的時間先後來說,都在姚姓潘子國之後,後遷之地只能是姬姓潘氏新的家園和搖籃,不能叫發源地。關於姬姓潘氏的三次遷徒,潘可權先生在《關於潘國故址及季孫公世居地的考察報告》一文中已作了詳述,本文就不再重述。
關於滎陽郡的稱謂是在三國時期。《中國姓氏辭典》載:「【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云:潘氏望出滎陽郡。《元和姓纂》云:有廣宗、河南兩望。○1滎(xíng)陽郡。三國魏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地區。○2廣宗郡。南北朝時北魏至北齊的廣宗郡,在今河北省威縣東。○3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陽地區。」
從上載述,潘氏的地望滎陽郡(公元220-265年)、廣宗郡(公元386-534年)、河南郡(公元前206-195年)三郡都是在春秋戰國之後的稱謂,也就是說都是在姬姓潘氏的三次遷徙之後,河南郡的歷史比滎陽郡早420多年,滎陽郡的歷史又比廣宗郡早160多年,潘氏三郡,僅僅是潘氏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和重要的里程碑,不能與發源地聯繫到一起。這就說明,從季孫受封陝西興平北的姚姓潘子國到三國魏置的滎陽郡,時間相隔一千二百多年,周初的季孫不可能在一千二百多年後受封滎陽郡當滎陽侯,再說,周文王滅姚姓潘國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1050年之前,因周文王逝後四年,周武王才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王朝,姚姓潘子國被滅時不僅沒有滎陽郡的稱謂,就連滎陽所在地區都還是商王朝的統治區,周文王不會也不可能把商王朝的統治區滎陽封給季孫。所以家譜等資料有類似記載的都是後人修家譜時的誤載,這種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載是不正確的,應予糾正。前人的筆誤已給後人造成了錯覺,我們不能讓這種筆誤再繼續誤子孫後代,把郡視為潘氏的發源地是不準確的。
再說羋姓潘氏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可以算是河南固始。但不能使人信服的是,至今為止筆者還沒有看到過羋姓潘氏的史料和家譜,也沒有看到以潘崇為始祖的史料,羋姓潘氏的後裔在什麼地方呢?羋姓潘氏和最後南遷到固始的姬姓潘氏是否有關聯呢?這是個待解之謎。
最後是南北朝時鮮卑族破多羅氏改姓潘,這支潘氏只有時間沒有地點,也沒有看到有關方面的家譜資料,無法定論他的發源地。
從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答案:姚姓潘氏的發源地是4000年前舜帝建立的古潘都——北京延慶東北,姬姓潘氏的發源地是3000年前季孫公首次受封地姚姓潘子國——陝西興平北,羋姓潘氏的發源地是2600年前的河南固始潘鄉。真正能代表潘姓發源地的只有4000多年前舜帝建立的古潘都。這是「潘」字最早出現的地方。其它只能視為支源。
古潘都,經過四千多年的風霜雪雨,現在難以找到它的遺迹,然而,就在古潘都的遺址上又新建起了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雄偉的長城,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創建的偉大奇蹟,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與自豪,它的歷史雖然比古潘都晚兩千多年,然而它卻給古潘都增添了無尚的光彩,據統計,延慶八達嶺長城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60多萬人,其中外國客人50多萬人,許多國家首腦來華訪問都要到八達嶺長城一睹雄姿,潘氏人應以此而自豪,把眼光放在四千多年的古潘都上,不能只停留在三千年和二千六百年的歷史上,不能遺忘這個古老的「源」。
人們可能要問,潘姓最早的發源地在北京延慶的古潘都,那姚姓潘人又在什麼地方呢?這裡特別提示各位宗親,姚姓潘子國雖然被周文王滅掉了,但姚姓潘人並沒有被滅絕,國亡人不亡,姚姓潘氏已成為季孫的子民早已溶入到姬姓潘氏的大家庭中,隨著時間的推延,姚姓潘氏的後裔自然把季孫公視為自己的始祖。客觀的說,季孫受封到姚姓潘國,只有他和其子少數人,而姚姓潘氏是多數人,潘氏人能發展到今天的第36大姓,沒有姚姓潘人作基礎,是不可能的,可以說現在所有公認季孫為始祖的潘氏後人,就有相當數量的人其實就是姚姓潘人的後代,這個基本事實是無法否認的,再說,季孫公如果不受封陝西興平北的潘地,而受封到別的地方,他的子孫後來也不一定姓潘而另姓他姓,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後衍生的5個姓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說河南的潘城、潘侯集、潘鄉都是由陝西興平的潘子國引伸發展的。在此基礎上,潘氏歷史進一步發展成後來的滎陽郡、廣宗郡、河南郡,這是客觀的歷史,真實的歷史。
還有人會問,河南固始可算是羋姓潘氏的發源地,不能是潘姓的發源地,那麼出土文物又作何解釋呢?要知道,河南固始潘氏的歷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2600多年的歷史,比舜帝建立的古潘都晚一千四百多年,四千年前的文物不要說找,連遺址也難確定,我們不能拿現在的歷史和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比,更不能拿春秋戰國時期的文明與四千年前的初期文明相比,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只能說明這段時期的歷史,不能說明潘氏的全部歷史,據《史記》記載,潘父是有史記載最早的潘姓人,潘父是晉昭侯大臣(公元前745-739年),潘崇任楚國太師是在楚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史料告訴我們,從商末周初(約公元前1046年前後)季孫受封潘國到晉大臣潘父,時間相隔三百多年,再到楚國太師潘崇,時間又相隔四百多年,潘父與潘崇前後時間相隔一百多年,如果把潘崇作為始祖,之前的潘父、季孫又如何稱?如果把固始作為潘氏發源地,在這之前的潘侯集、潘城、陝西興平的潘子國、北京延慶的古潘都又算什麼地?如果簡單把河南固始的出土文物作為潘氏發源地的依據,就等於把潘氏的歷史向後推延縮短一千四百多年。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潘氏的歷史是4000年而不是2600年。
潘氏歷史悠久,且來源廣而多,姚姓是黃帝的後裔,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鮮卑族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後裔,羋姓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幾源同屬一宗,從根本上講,潘氏人是黃帝的裔孫,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去全面、客觀的看待潘氏的全部歷史,正確認定潘氏發源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