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強制分布背後的人情帳 | GHRlib
某部門經理在拿著計算器給我計算一個績效考核數據:
「看,A這個人的績效考核結果再降低10%,B這個人降低5%,C保持不變。。。」
「**總,您不是已經告訴大家這個月績效已經定下來不動了嗎?現在怎麼還要改?」
「上面領導覺得我們的績效考核結果沒有拉開差距,所以必須要這麼做。」
「可之前和你談他們的工作表現時,你覺得這些同事這個月都還蠻賣力的,這樣子強制拉開差距,可能會引起大家的不滿啊~」
「這是領導的意思,他們不滿有什麼辦法?」
「。。。。。。」
就因為領導的一個意思,部門經理就把已經承諾給員工的績效考核結果隨意的更改了,如此的隨意變更,不僅讓人覺得績效考核就像一個被領導隨意打扮的小姑娘,而且還傷了員工的心,他們這樣做對嗎?
我覺得我們需要想清楚關於績效考核的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做績效考核?
1)對員工工作表現的客觀公正的評價。
2)對表現優秀的給予獎勵,對表現不好的予以處罰,促進團隊的集體上進。
3)部門領導實施管理的一個顯性手段,可以提高部門工作效率。
第二,績效考核結果的實施與運用在哪裡?
1)獎優罰劣,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據;
2)部門晉陞、加薪、獎金分配和先進稱號獎勵的一個重要依據;
3)組織培訓的一個主要參考依據。
第三,績效考核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1)考核指標制定時雙向溝通的原則;
2)工作過程中領導需進行指導的原則;
3)考核過程中客觀公正的原則;
4)考核結果透明公開的原則;
5)考核結果應用時獎罰分明的原則。
第四,讓我們來探討下「績效強制分布(末位淘汰/活力曲線)」的目的、合理性以及弊端:
一)強制分布的目的:
1)傳遞考核壓力,增強組織活力。
2)找出工作能力差的員工進行末位淘汰。
二)合理性:
1)理論假設:組織中總歸有那麼一小撮人做的不好,找到他們,懲罰他們,幹掉他們。
2)胡蘿蔔加大棒中的「大棒」——要讓大家感受到績效壓力,做的不好就要滾蛋,所以大家都要好好做。
在談到「績效強制分布」時,就不得不談一談GE公司的「活力曲線」了。
活力曲線的操作步驟基本如下:
1)以業績為橫軸(由左向右遞減),以組織內達到這種業績的員工的數量為縱軸(由下向上遞增)。
2)利用這張正態分布圖,你將很容易區分出業績排在前面的20%的員工(A類)、中間的70%的員工(B類)和業績排在後面的10%的員工(C類)。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活力曲線是GE績效考核的主要辦法,但是這個制度之所以能夠成功,並成為業內典範,是因為Jack Welch 花了十年的時間來培育相匹配的績效文化,具體來講,可以表述如下:
1)Jack Welch對C類人員的定義是:「把人留在一個無法幫助他茁壯成長的地方,才是真正無情的假仁慈」
2)人力資源循環體制:每年4 月在每個事業單位展開歷時一天的人事檢討會議;6 月進行兩小時的視訊會議,追蹤人事檢討會議的後續進度;11 月再舉辦第二次人事檢討會議,確認各單位均已貫徹執行4 月間所達成的協議。藉此制度,GE展開對A類、B類和C類員工的分別處理,不斷強化對精英人員的培養和守護,培訓尚有潛力的員工,剔除表現不好的員工。
3)主管訓練中心:1956 年,GE在紐約成立了可羅頓維爾主管訓練中心(如今更名為「威爾遜領導力中心」) 旨在訓練和教育經理人。從1984 年起,有長達15 年的時間,Welch隔周便前往可羅頓維爾,全程參與公司3 項旨在培育領導人才的課程,包括為最具潛力主管提供的「高級主管開發課程」、針對中級主管的「企業管理課程」,以及為爆發力十足的後起之秀所提供的「管理髮展課程」。初級課程每年共有6 -8 個梯次,培訓400 -500名經理人;中級課程每年舉辦3 次,每次約有60 多人參與;至於高級課程則每年舉辦1 次,培訓35 – 50 位最具潛力的主管。後兩項課程都是為期3 周。這些課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代表公司對員工成就的認可。參加中級課程的學員名單需事先經過公司高層核准;參與高級課程的名單,更需通過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和威爾遜的審核。
4)交棒計劃:Welch針對「接班交棒」這個話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隨著他與同期的領導人逐漸老去,身為領導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協助GE年輕一輩日益茁壯成長」。在傑出領導人會老去凋零、局勢又變化莫測的商場上,能在內部各層級培養出具備A 級領導人的組織,便能無畏於趨勢的演變,持續蓬勃發展。
三)弊端:「活力曲線」(即末位淘汰)並非沒有它的弊端,主要可以分列如下:
1)導致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緊張。使員工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從而導致焦慮、員工關係進展、忠誠度下降等情況。同時,還會導致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競爭關係加劇,不利於合作的產生。
2)忘記活力曲線的初衷,而走入形式化的錯誤。末位淘汰的初衷是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推動員工的業績和素質提升,當已經初步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後,就可以暫停末位淘汰的執行,如果無止境的推行,還必須要去有一定比例的人進入C類,那麼就成為了絕對的形式主義。末位淘汰就成了為了淘汰而淘汰的工具,那它就不能產生任何積極的意義,還會讓員工強烈的感受到沒有歸屬感。
3)淘汰一名末位者時,是否能夠及時補充一個比他更好的人員?替換是需要成本的。新員工進入到公司後,我們需要承擔他入職後的培訓成本、融入成本等,是否淘汰掉這個員工能夠換來高質量且及時的人力資源補充,需要我們事先衡量好。
第五,讓我們看看什麼情況下用強制分布和末位淘汰比較好:
1)實施強制分布和末位淘汰的前提是:公司要有相應的績效考核文化。如果公司本身是沒有強制分布氛圍的,那麼突然這麼一搞,肯定會出問題,輕則怨言四起,重者離職多多。所以,如果要實施強制分布,必須要提前營造獎優罰劣的氛圍,積極奮進者獲得很高的獎勵,做的差的會被淘汰出局,讓大家知道做的不好是有隨時被幹掉的風險的。
2)實施強制分布和末位淘汰的基礎是:一套客觀、公正、合理且合法的績效考核體系。通過客觀公正的績效考核流程,拉開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差的人員的差距,並且大家對這種差距是認可的。同時,對不同的崗位和工作,要設定不同的考核標準,保證在同一評價標準下,你的考核結果是合理且公正的,不能所有人都是用同一種績效考核指標,導致不同的人得分差異較大。只有在公平、公正、客觀、合理基礎上,你的淘汰才能說服大家接受。
3)要區分崗位類別,不是所有的崗位都可以進行強制分布和末位淘汰的。對於一般的僅需簡單技能或操作性的崗位而言,相互間的差距並非太大,在「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種普遍的狀態下,如果強制進行末位淘汰,那麼會造成大部分員工的不適應。而對於那些需要較高知識技能、挑戰性和創造性都需要的崗位而言,比的就是誰更有效率和工作質量,因此強制性的末位淘汰可以推進人員素質的不斷提升和改進,但是也要注意不能無止境的推行,需要注意緩一緩的時間。
4)同時,外在環境的不同將導致實施的效果也會不同。我們應該看到強制分布和活力曲線在國外是比較容易成功的,但是到了國內,其實是有中國特有的國情的,如果操作不當,弊大於利。國外的競爭DNA就是典型的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乾的不好就是要離開崗位的。而中國講究的中庸和人情,關係大於天,傷感情和顏面的事情,一般明著講,多少會讓大家覺得不爽。
最終,我想表達的是,在績效考核數字的背後,有一個個的人,有一個個的家庭,我們在做績效考核時,要認識到績效考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還是先不要動那些績效考核數據吧。
推薦閱讀:
※生產車間班組長績效考核方案-360文檔中心
※績效管理為稅收工作帶來新局面
※績效考核:別忘了績效面談
※華為績效管理的思考與洞察!
※完善績效管理 取消末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