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導師:悟後起修--學佛網
07-03
五、悟後起修 我們知道悟是怎麼回事以後,才可以談悟後起修,為什麼悟了以後還要修?經上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會因開悟而完全消失,要慢慢地去掉。悟前的修叫前方便,悟後的修叫正行。 悟後起修是無為法,為了契入真實,用十八個字作為方便。這十八個字就是:心無心、我無我、致虛極、守靜篤、契三無、證無餘。 (一)心無心 就是以離念之心為心,不要以分別心為心。分別心是六塵的累積,它原本不屬於你,只會蒙蔽你,只會使你活得不如意、不自在,不會使你安祥解脫,所以我們不要以有念之心為自己的心,要以無念之心為自己的心。 西方哲學家說:「意識決定存在」,或「存在決定意識」,這是二元論的概念遊戲,真理只有一個,他說成兩邊。一元論太魯莽,說是心,不知道心是什麼,像神學院派的哲學家笛卡兒,他所說的唯心是二次元的產物,是威音王以後的心,這在佛法來說毫無分量。 (二)我無我 你不要把四大、五陰、六塵所累積的罪惡業報之身當作自我。「我無我」就是叫你捨棄小我,捨棄原本不有、後天形成的這個業報的我,要把它捨棄,然後才能完成法身的建立。 佛法講布施,不只是施捨財物,而是叫你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統統揚棄掉,最後把虛假的生命也捨棄掉,一個人徹底捨棄了生命,不再以分別心,不再以會壞的肉體為自己,而以原本的心為自己時,便得到了生命的永恆,慢慢地再把習氣去掉,就擺脫了生死輪迴。 所以佛法是個舍,釋迦牟尼佛舍江山、舍王位、舍嬌妻、舍愛子、舍享受、舍榮耀……,最後舍掉生命,什麼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禪宗古德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你手趴在懸崖峭壁上,下面是萬丈深谷,一鬆手就粉身碎骨了,你要真學佛法,就必須懸崖撒手!又說「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百尺竿頭很高了,你在竿頭上再前進一步,進到哪裡去了?所以古德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法身遍滿十方世界。這個我無我,就是說你要放棄小我,才能贏得大我,放棄短暫,才能贏得永恆,這是悟後起修最基本的著眼。 (三)致虛極 如果不是真修行,這三個字根本用不著。如果要是真修行,這三個字乃是法身成就最重要的關鍵。 法身,是原本如此的,不須要建立,我們這麼說,只是個形容而已。什麼叫「致虛極」?簡單地說,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的人、事、物時,能夠突破和超越。 不修行的人,看什麼都是實在的:名利是實在的,得失是實在的,這個地球是實在的,自己的家庭組成分子是很實在的,我的事業、工作是實在的,我賺的錢是實在的,我口袋裡的錢你給我掏走了,那可不行,拔一毛利天下不為,認為這根毛都很實在……,實在就是著相,只要一著相,就離不開這個現象界,就離不開六道輪迴。因為你處處看得實在,別人講你一句話你都很認真,說這個傢伙我並沒有得罪過他,為什麼他講我壞話?一天到晚掛在心上。很多人精神消化力不好,別人說了他,十天、半月放不下,天天吃飯都沒味道,睡覺也睡不安穩,這就是把一切看得太實在了。 在佛法上說,凡夫執「實」謂之「有」、二乘說「空」謂之「無」,說有、說空這都不正確,不如說是「虛」──虛而不實,我們不把它空掉,我們也不說一切是實在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我們「敦倫盡分」地活在責任、義務里;做個國民,盡國民應盡的義務;做兒子,盡兒子的孝道;當人家的父母,對子女慈愛,這就夠了,這就是「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法」,不要你「空」,也不可「實」,「實」就是煩惱的根源,就是擺脫六道的障礙。你要虛,不要執著,如夢如幻,若有若無,古人形容這種心態為「若片雲點太虛」,我們修行要這樣去觀照,才算是真修行。 (四)守靜篤 靜,不是不動,而是動靜皆靜;游泳、打球、射箭、騎摩托車、開汽車、開飛機……,都是靜,不但要靜,而且要靜到極點。 禪,不講特殊的事,如法而修,的確可以超凡入聖,很多人閉關出來為何依然故我?還有人閉黑關死在關里,入魔死掉了,就因為他沒有做到虛極、靜篤,修行一定要做到很虛、靜極,否則不會成功。 我們為什麼會心亂?因為根塵相對,如膠似漆,糾纏不清。密宗為什麼有閉黑關?叫你有眼睛看不到什麼,有耳朵聽不到什麼,有嘴巴沒人和你講話,有心思你不可以想,沒有想的對象,那樣就是「外門閉,內門開」,六識無門可出,六識被悶死了,外門既閉,內門──心扉就會打開。如果有正確的指導,透過一百天的修行反省,心垢就會除掉,從此脫胎換骨,超凡入聖。 古人開悟後,水邊林下長養聖胎,所謂聖胎就是完成法身、生命的熔鑄。為什麼要找水邊林下?水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可以保持身心清凈,沒有水便沒有生命,任何東西一脫水就完了。現代的人越進化越有智慧,很多人知道森林浴對健康有益,古人老早就知道了,退休後就找個森林茂盛的地方住。修行也應該在水邊林下,沒有人干擾,心靜無念、性水澄澈,反省出自己的錯誤、心垢,把這些業障抽出揚棄。所以悟後起修越虛越好,越靜越好。 在虛極、靜篤之下要徹底斷除我、法二執,二執如果不斷就不能畢業,就沒有了事。要把命根斬斷,不要有我。大家聽了也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沒有我,那我修行幹什麼呢?修行是為了使我更充實、更升華;沒有我,還不如不修,不修還有個靈魂在,修了連個靈魂都沒有了,那豈不是把自己給消滅了嗎?要知道靈魂的素材就是業,有業就有魂,沒有了業就只有生命,修行就是要你舍掉那個業的靈魂,凸顯出原本永恆的生命。法執就是執著有道理,有個一成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有執就是病,因執就成偏,凡有執著就不對勁,所以要虛極、靜篤。 (五)契三無 三無就是無念、無住、無相。這是六祖壇經的基本精神。 1.無念 如博陵王問道「欲知無心處,不與有心殊」,有心跟無心是一回事,而無念和有念也不是兩回事,著眼處在有念而無我。 一般人的念頭都是從自我出發,真正修行的人,他是有念而無我,他的念是對外界自然的反應,而不是從自我意識出發,有念無我,這叫無念。 無念,不是停止想念,而是離開自我意識的念頭,這也是王陽明說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2.無住 金剛經講無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若有所住,則為非住,菩薩無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住,就是拖泥帶水,觸途成滯,不管到哪裡都是障礙。如果心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心也沒有被任何事物所牽掛,你這個人就是「心似浮雲無所寄,事如春夢了無痕」,無牽無掛,瀟洒自在;如果你的心停留在某一地方,住境生心,慢慢就又會迷失,所以要無住。 禪宗的特色是真理人格化,在威音王佛以前沒有人類,而今天的大宇宙已發現的就有四萬個銀河系。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恆河,恆河沙數那麼多的恆沙世界,算數比喻所不能及,在這大宇宙中,人是何等的渺小。你若是執著這個滄海一粟都不到的幻相為自己,你的生命極為渺小,活得也極為無奈,生活對你形成一種不間斷的懲罰,所以你活得很苦,活得很不順心;而你的心若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無住生心,外在的事物就不會對你形成干擾。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澈大悟,所以壇經上說「以無住為本」。 悟後起修的根本就在於無住,你不要把心停留在任何地方,蜻蜓點水,點一下過去了,蜻蜓若不點水,掉進水裡,命運一定悲慘。真實修行的心態就是無住。 3.無相 一個開悟的人,他是不著相的,實相無相,宇宙原本沒有銀河系,沒有許多的星海世界,也沒有人說地球是永恆的。密宗的大白傘蓋經中,他不說如來,也不說釋迦牟尼,他叫「出、有、壞」。佛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畢竟寂滅。有人以為滅就是斷見,如果你認為這房子壞了就是滅,那是斷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房子根本就不是房子,你說它是房子就是虛妄的執著,用般若觀照這房子,當體即空,你將找不到絲毫房子的實質,所以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動機,緣是條件,一個動機加上許多條件所建立起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虛假的,因為若把條件恢復原狀,這個虛假的形體就不存在了。 人,是四大假合,是六十兆原子堆積起來的,如果把六十兆原子各歸各位,根本就沒有人的存在,沒有人,並非沒有原本的生命,生命是絕對的永恆。 (六)證無餘 修行能夠契入三無,你的思想和行為都能符合無念、無住、無相,便能夠證到無餘涅盤,無餘涅盤就是不再有絲毫的習氣,不再有剩餘的道理,也不再有絲毫自我執著,極為自在。禪,修行的目標就是如此。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佛,你真的行動了么?
※永明延壽大師:日行108件佛事(包括晚上施食)--學佛網
※《金剛經的秘密》第17課丨有人問:為什麼學佛後,我的人生沒有變好?
※四大凈土比較研究(二)--學佛網無明頻道
※年輕人學佛,不要盲目放棄學業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