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闊台汗國都城·葉密立古城的消亡之路(下)
蒙元故都哈拉和林遺址,今天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
海都之死:決戰帖堅古山
忽必烈與海都之間拉鋸般的戰爭在1278年算是告一段落,其標誌就是元軍奪回了別失八里。但新疆著名的北庭古城就在這一番艱苦的拉鋸戰之下成為了歷史的陳跡。另外需要看到,海都及窩闊台汗國作為葉密立河、伊犁河流域、喀什噶爾地區和諸王的宗主,已經完全具備和忽必烈分庭抗禮的實力。
海都的窩闊台汗國都城名義上仍然是葉密立,由於貴由死後該地就處於蒙古各部爭奪的焦點,葉密立從窩闊台時期經營的繁榮已經大大弱於當年,海都實際把王帳設在自己的封地海押立。在海都和忽必烈雙方僵持的幾年裡,葉密立城最後享受了一點入夜前微弱的和平霞光,給各族百姓少許戰亂之下的安寧。
到了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海都組建了一支新的反忽必烈同盟捲土重來,這一次參加同盟的除了西北宗王之外,更有有蒙古東部各支頗有勢力的宗王,例如乃顏、勢都兒和哈丹等。所謂東部諸王,也是最早成吉思汗大分封時的產物。西北諸王是成吉思汗正妻的四個兒子,東部諸王則是成吉思汗的兄弟。這次加入海都大軍的乃顏,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另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異母弟別里古台的後裔。據說他是一位聶思托里派教徒(13),著名的馬可·波羅甚至認為他的軍隊旗幟上還畫有基督十字。此外,勢都兒是成吉思汗兄弟哈撒兒的孫子,而哈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溫的後裔,他們在東蒙古地區和滿洲一帶佔有不小的封地。可以試想,如果當海都從西域發動的東征部隊打通大漠後,與乃顏、勢都兒和哈丹聚集的遠東部隊會合的話,那麼,對剛剛統一中原時間並不長久的元世祖忽必烈來說,他費盡心機創立地這個大元帝國的形勢將變得十分危險,不是嚇唬他,可能他在大都那個坐得還不大牢靠的龍椅都會由此岌岌可危。
海都此次鼓起了空前的雄心,先在1288年出動大將暗伯、著暖越過按台山,進犯葉里干腦兒(今天蒙古國西部艾里克湖),但很快被元朝駐守的元帥阿里帶擊敗。第二年,海都協同明裡帖木兒、玉木忽兒等大軍數萬進犯吉兒吉斯、杭海山與和林一帶。忽必烈的皇孫晉王甘麻剌出擊遭到圍困(甘麻剌是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所生的長子,真金太子非常受忽必烈喜愛和器重,到什麼程度呢?蒙古宗室只有他是直接取的漢名,他沒有蒙古名字,真金這個名字是忽必烈結交的高僧海雲大師起的,可見一斑了吧。可惜真金太子在1285年病故),險些喪命,幸好大將土土哈率兵拚死前來救援,幾番衝擊才突圍而出。
繼續守衛哈拉和林的還是當年那個北安王那木罕,他知道海都的厲害,好容易才從海都那裡九死一生回到漠北,哪裡還敢和海都交手呢,急忙下令和林城內的大軍和百姓棄城南撤,宣慰使怯伯等一批官員和軍隊見皇子都嚇得這樣,更是恐懼。這群蒙古人在漠北幾十年下來也開始閑散慣了,沒有了當年蒙古鐵騎勇往直前的骨氣,居然一見到海都的大軍沒怎交手就失敗投降了,漠北王庭的形勢一度不容樂觀。著名的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將海都激戰和林一節寫得十分細緻、精彩:
「海都大王徵集他所有的兵力後,率領他的全軍,離開他的國,出發打仗。他們騎著馬前行,一天又一天……於是,一直走到哈拉和林,那兩位大臣帶著大軍駐紮的地方,那兩位大臣,大可汗的兒子和長老約翰的兒子的兒子,聽到海都帶領大軍來到他們的國里,預備和他們開戰,他們並不驚異。反而表示他們的大膽勇武,他們謹慎預備。他們的軍士合起來共有六萬多人,他當他們全預備好了,他們出發前去抵抗敵人……他們騎馬前進,一直到離海都尚有十邁耳路程的地方,把營壘駐紮又好又妥當。……大可汗的兒子和長老約翰的兒子的兒子到後第三天清晨,雙方皆帶上武器,儘力預備好……雙方皆沒有什麼佔便宜的地方,因為雙方各有六萬人,皆備足武器如弓、箭、刀、錘、矛、盾牌等,每方分作六隊,每隊有一萬人馬,皆有好的統帶官。兩方皆在戰場排好陣伍,準備好了,……鑵鼓聲一起,他們就不再耽擱,即刻前進攻打敵人。互相廝殺,取弓張弩,空中箭飛如雨。許多人馬皆受傷倒斃了。兩邊喊叫呼號的聲音極高,就是天上打雷也聽不到了……只要他們有箭,那些未受傷和仍舊健康的兵士,不停的放射……所有的箭皆放射以後,他們把那些弓藏在筒里,拿起他們的刀和錘矛互相砍殺,用這些刀錘起始他們用重力打擊,最兇惡最可怖的廝殺開始了。有的用盡全身的氣力去砍殺,有的受到這重砍,把手和臂砍落了,許多人倒在地上死了……海都大王做事實在十分勇敢,假如沒有他在場,他的軍隊不僅一次要從戰場逃走,被打敗了。但他出戰如此勇敢,儘力撫慰他的戰士,使他們勇武拒敵。……夕陽已經下落,多少人卧在地上死了,到那時不得已,仗事只得停止,他們離開戰場,雙方皆回到各自的帳幕里,人人精疲力倦……」(14)
可見當時海都這一戰氣勢如虹,攻下和林幾乎就是撼動了元朝在漠北的根基。古稀之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聽到敗績十分震驚,氣得說:「如果海都不是他的侄兒的話,一定會把他處以極刑,碎屍萬段。」但忽必烈並非平庸之才,這位元朝開國皇帝武功赫赫,從年輕時還在當藩王那會兒就東征西討,親自領兵平定大理國,鍛鍊出非比尋常的毅力和智慧。繼承帝位後,他又經歷平定阿里不哥、李亶,到處理阿合馬、桑哥亂政,再加上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忽必烈的一生可以說飽經風雨,面對海都這個不讓他省心的侄兒——整個後半生的最大對手,忽必烈其實一直抱著萬分小心的態度。為此,忽必烈派出最值得信任的、平定南宋的統帥伯顏代替他駐守上都和林。而他則親自率領另一支蒙軍前往滿洲平定東道諸王之亂,隨行的有當年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夥伴博爾術的孫子、玉昔帖木兒將軍,甚至還派出了未來帝國的繼承人——鐵穆耳完澤篤,這一次御駕親征將決定整個大元帝國的命運,忽必烈不得不親自出馬,這一年是公元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已經七十有二。
大軍出發的時候季節已經入秋,東北塞外刮著瑟瑟的秋風,吹在臉上透著清晰的涼意,叛王乃顏的軍隊行進到遼河附近紮營。全軍以蒙古人傳統的方式,用一排馬車保護著族人。而元軍方面,忽必烈已經滿頭白髮,為了化解元朝政府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他不顧自己多年的關節痛(忽必烈從年輕時就患有腳病),依然坐在由四隻象駝著的一座木塔上指揮大軍作戰,這一戰出動的人馬據馬可·波羅記載達到六十四萬之多。頂著曠野的獵獵秋風,冒著戰場上的矢石箭雨,憑著心中對元朝政權必須要穩定的傳給下一代的雄心壯志,他親自揮舞旗號,領導元軍衝鋒陷陣。即使已經垂垂暮年,但忽必烈還是無所畏懼。
據《史集》記載,這次戰役打得十分艱巨,而且在一段時期內雙方勝負難分。但最終,無疑是忽必烈獲勝了。如同史書所記,忽必烈大軍首先具備數量上的優勢,其次元朝廷擁有整個國家作為後方支持,加上他把大量漢人軍隊與蒙古軍隊進行多年而有效地聯合,元朝軍隊實力和謀略上都佔據上風,加上忽必烈本身寶刀不老的傑出才幹,他利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謀劃,首先對付戰鬥力最強的乃顏。
乃顏雖然作戰勇猛,但欠缺謀略,中了忽必烈誘敵出戰的計策,大軍被困遼河西岸,忽必烈大軍圍攻,乃顏最終兵敗被俘。忽必烈見到這個同族兄弟時,既感到憤怒也有一些感嘆,自己身為蒙古大汗,建立元朝一統中原已經幾十年,對這些家族成員雖然有防備,但基本是優待有加,想不到他們一個個依然背叛自己,先後與海都同流合污。忽必烈一生最忌恨背叛自己的人,當初對親兄弟阿里不哥,對自己當親王時的藩邸功臣王文統等人,最終不論有多親,有多少功勞,都只有死路一條。如今乃顏作為成吉思汗的侄孫,忽必烈賜他黃金家族不流血的死——將他壓在氈毯下悶死。另外,忽必烈之孫鐵穆耳完澤篤分兵進發,也順利粉碎了哈丹和滿洲周邊的蒙古地區的叛亂,這一番征戰基本消除了蒙元王朝東邊的威脅(15)。
而海都的大軍在漠北,沒有想到忽必烈大軍會如此迅速解決了乃顏等人,他的一番計策雖然好,但東西兩頭距離實在太遠,超過數千公里,海都大軍在行進中不能與東邊形成夾擊的戰略,甚至一般呼應都未必能夠配合到位。儘管海都所希望的東部盟軍西進計劃落空了,但他仍是西蒙古諸部的宗主,他手裡仍然有勇猛的十萬大軍與忽必烈的元朝軍隊對抗。為此,忽必烈及早安排先前打敗了的長孫甘麻剌王子堅守漠北杭愛山邊境,等待他的大軍親臨支援,結果不出一月,海都大軍追襲而至,甘麻剌依然不是對手,被海都再次打敗,逃到色楞格河附近被海都大軍追上圍困,連續衝擊幾次都失敗,手下漸漸死傷殆盡後,甘麻剌改變裝束趁亂才逃脫。
這一戰是已經五十二歲的海都第一次突進到元朝本土範圍。自從他十五六歲發配西域,三十多年過去了才通過家族內部自相殘殺的方式回到蒙古本土,作為成吉思汗生前認定的大汗繼承人後裔,為什麼到頭來會背上叛王的名聲?海都當時到底怎樣的心情可能只有本人才能明白了。也許,即便是為了爭一口氣,海都也要證明:只要他在一天,蒙古人的血性就沒有從被剷除殆盡的窩闊台家族消失!背叛成吉思汗遺命的不是他海都,而是狡猾狠毒的拖雷一家,如果這是上天註定的殘酷命運,那麼一切就用黃金家族的鮮血來償還吧!海都的軍隊顯示了強大的實力,忽必烈在西征途中聽到甘麻剌失守的消息十分緊張,幾乎要不顧自己垂暮之年打算親自再入漠北解決海都之亂,當海都探知忽必烈有意親帥大軍深入大漠圍剿時,已經及時撤走。忽必烈生平謀劃地最後一戰竟然撲了個空,令他帶著對元朝前途巨大的憂慮含恨而終。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元朝開國之君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八十歲,他生前未能解決糾纏了二十多年的西域問題。海都仍然作為窩闊台家族的首領稱雄杭愛山以西的蒙古諸部和大半個西域。忽必烈的繼承人,孫子元成宗鐵穆耳完澤篤(1295-1307年在位)繼續了這一場戰爭。前面提到過,晉王甘麻剌是忽必烈的長孫,但甘麻剌把位子讓給了這個弟弟,《元史》記載在諸王和大臣面前,甘麻剌說:「昔皇祖命該鎮撫北方,以衛社稷,久歷邊事,願服厥職。母弟鐵木耳仁孝,宜嗣大統。」於是元成宗得以順利即位,他則繼續當藩王去了。
當時海都也已年過六旬,他的主要盟友和屬臣是察合台汗國首領都哇。前面也說過,都哇本來是八剌的兒子,按理說海都是他的殺父仇人,可都哇無疑是從他的前任幾個察合台王的例子中吸取了教訓,他一再表明自己是海都的忠實屬臣。由於畏兀兒亦都護一直保持著對忽必烈大汗表示效忠,為了強迫他轉向他們一邊,都哇充當先鋒於1275年入侵其地。接著,他們向其都城別失八里進軍,但是,一支及時趕到的元朝軍隊解除了畏兀兒境內的危險。另外,他還幾次攻打伊利汗國,搶到哥疾寧(今天阿富汗加茲尼),還幾番攻入印度。但都哇表現勇敢,受到海都讚賞,對他越加信任。在1297年至1298年期間,都哇接受海都策應,發動突然攻擊捉住了汪古部闊里吉思王子( 蒙古汪古部人是聶思托里安派教徒),他是元成宗鐵穆耳的女婿,闊里吉思一向以英勇著稱,自然不會接受勸降一類的遊說,於是都哇將闊里吉思處死。
1301年(元成宗大德四年),海都作了進攻元朝的最後一次努力。這次他向哈拉和林進軍,和林當時由鐵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即後來的元武宗)鎮守。海都先後和蒙哥、忽必烈兩個才幹卓著的皇叔對抗了大半輩子,尤其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拉鋸了三十年,終於等到這個開國皇帝油盡燈枯,他信心十足的準備迎接自己的時代,等了一輩子終於可以在手裡恢復窩闊台家族的名譽,海都怎麼能不激動呢!在大軍前行途中,海都自信滿滿,因為從此天下再沒有可以阻擋他鐵蹄的對手,他要收回原本屬於自己家族的大汗尊位,整個中原應該都回歸窩闊台家族一個正統!
8月間,頂著炎炎烈日,大軍來到和林附近,在漠北帖堅古山與鄂爾渾河左岸支流塔米爾河之間,海都和元軍展開一場大戰,史稱帖堅古山之戰。海都沒有將小字輩的海山放在眼裡,輕率冒進,他率領左翼大軍直撲和林城下,海都之子察八兒率領的右翼大軍救援遲緩。結果海都中了海山合圍的計謀,年過六旬的海都依然勇猛,親自舞動寶刀領著大軍突圍,沿著塔米爾河岸回撤,這一戰從正午時分殺到日落黃昏,晚霞染紅了大漠草原的天空,而這一片美景之下卻是蒙古族人為了爭奪帝王正統名份自相殘殺的人間悲劇!自從成吉思汗時代和林作為蒙古帝國首都以來,城下還沒有遭遇過這樣的血戰。
海都最終突圍而出,戰敗往西回撤,在路上遇見察八兒的右翼部隊。察八兒問父親怎會這樣?海都不肯承認自己沒有按照約定計划進攻的錯誤,卻指責察八兒沒有及時趕到。察八兒無言以對,當即後撤三十里讓大夫查看海都傷勢,哪知道察八兒為了保證部隊撤退,等到駐紮下來才救治海都時,他已經在撤退中因傷勢過重死去,時間在1301年底或者1302年初,享年約六十八歲(16)。一代蒙古族人的梟雄就這樣從歷史舞台上凄涼退場。
在後來被講述的蒙元歷史上,海都通常只作為曇花一現的人物,可他似乎是一位具有強烈個性的傑出的王子,是想挽回貴由之後徹底衰落的家族而最終未能成功的人物。總之,窩闊台家族的這位最後一位偉大王子,在他身上具有君主的才能。他強加於阿魯忽的那些保護河中城市和農民的英明措施,證明了他的眼光已經超越了游牧民通常採取的掠奪性襲擊。他的一生有史書上說參加了41次戰役(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過1241年遠征波蘭和匈牙利),表明他是戰爭中的真正的指揮者。在整個亞洲,他是唯一能夠左右忽必烈命運的人,忽必烈在其權力的鼎盛時期也沒有完全戰勝他,當然,他也和忽必烈一樣,帶著他的遺憾而去了,窩闊台家族也很快將隨著海都徹底沉入深淵。由海都引發的漫長的拉鋸戰爭,歸根結底是蒙古汗位從窩闊台家族轉入拖雷家族的一次血的代價,是歷史命運的捉弄,當然悲劇絕不單單在於哀嘆他們幾個人,而他們是以整個漠北和西域的廣闊天地為殺戮戰場的,是無情的腥風血雨。
海都的兒子察八兒領著幾萬部隊回撤到葉密立後,他將繼承海都的遺命成為窩闊台汗,仍然扮演著反抗元朝皇帝的角色,反對忽必烈家族的權利。但時過境遷,有些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海都活著,察合台汗都哇只能服服貼貼,但海都死了,對他是一種解脫。這個都哇的名字其實沒有伊斯蘭特色,其實是漢語「遠視」的意思,也就是民間稱呼「千里眼」的意思。開始的時候,都哇依然承認察八兒是宗主,但沒過多久他就厭倦了這永無休止的家族內戰,他開始偷偷同元朝接觸。都哇經過兩次勸說,一封書信一次親自去葉密立會見察八兒,勸說他承認元成宗鐵穆耳皇帝為蒙古帝國宗主。察八兒第一次有些不願意,第二次見都哇言辭懇切,回想跟隨父親海都三十年來的征戰歲月,很多叔父輩,兄弟和族人在漫長的廝殺下化作了冤魂,其實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察八兒當時心動了。
1303年(大德六年)8月,兩位小字輩西北宗王的使者到大都宮廷表示了對元朝的效忠,這是元朝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意味著漫長戰爭終於迎來了尾聲,再次把窩闊台和察合台兩大汗國歸屬於拖雷家族的藩王地位,從而恢復了蒙古形式上的統一。當然,好夢易醒,好景不長,剛剛受到元朝的冊封不久,都哇和察八兒之間卻發生嚴重的分歧導致爭吵。察八兒似乎看出都哇當初的舉動是懷有私心,因為窩闊台汗國始終佔據察合台汗國的統治地位,葉密立城並不屬於察合台汗國,歸降元朝重新受到冊封,都哇卻想奪回祖上的兀魯思。於是都哇在葉密立和察八兒慶功時安排了武士,在宴會上提出歸還地盤的要求,兩人在酒席上鬧翻,都哇反客為主,武士衝進來囚禁了察八兒,強逼他交出新疆和中亞地區的統治權。察八兒起初辱罵都哇,後來等了幾天想到只有出去召集人馬才好復仇,於是假裝同意都哇的要求,暗中逃回河中整軍。都哇早就領著大軍四處搜剿地盤,把海都另一個兒子沙·斡兀立打敗,解散了他的手下,並搶走了塔拉思等地。等到察八兒再次反抗,都哇也在城外準備開戰,此時,甚至元朝也派出軍隊越過阿爾泰山準備協助攻擊察八兒。哪想1306年(大德九年)在雙方備戰階段,都哇突然暴斃,死因不明。
都哇死後,察八兒帶齊人馬於1309年按原定計劃繼續進攻察合台汗國,都哇的繼承者是長子怯別,企圖以此恢復窩闊台汗國對察合台汗國的霸權,但是,已經歸降元朝怯伯汗在這一段時間已經得到朝廷軍隊的支持,察八兒不是對手,被怯別一舉打敗,除了遵照元朝的規定恢復察合台汗國的地盤外,已經別無選擇。另外北邊的少數臣民和地盤被金帳汗國收走,同時,也就意味著海都辛苦經營幾十年的窩闊台汗國自此灰飛煙滅。
葉密立的結局,帖木兒帝國的塵埃
窩闊台汗國終於煙消雲散,位於窩闊台汗國象徵地位的葉密立城也因為海都和忽必烈的幾番爭奪化為歷史的塵埃。
四十年(1269-1309年)來,窩闊台家族在它最初的基地葉密立河畔統治著中亞地區,並與拖雷家族的命運抗衡,整個窩闊台汗國都是遷徙到西域的海都依靠武力擴張建立的。自1251年以來,窩闊台家族失去了權力,但海都無視拖雷家族的權威,他的目標就是要宣布他本人才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繼承人,因此,他不管大漠上各族百姓如何看待自己,也要犧牲蒙哥和忽必烈在蒙古的利益和察合台家族在新疆和中亞地區的利益,使自己重新創建一個大汗國,這個汗國遵從成吉思汗以來的遺命,就是以葉密立為都城的窩闊台子孫的兀魯思。
但海都及其後代被消滅之後,從1318到1321年間(17),接收窩闊台汗國土地的察合台汗國內部也並不和諧,葉密立城被認為是叛王海都一家的基地,遭到察合台汗國的洗劫和遺棄。當然,也有察合台汗國東西兩邊生活方式不同的緣故,已經在河中生活多年的蒙古人有些已經伊斯蘭化,而一些人卻想返回東部恢復蒙古生活方式。沒過多久,到了1321年,察合台汗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佔據中國新疆一帶,依然以別失八里為中心;西察合台擁有中亞河中地區。不過,到了14世紀後半葉,帖木兒帝國取代西察合台汗國崛起於中亞。
帖木兒(1335~1405年)出身於河中地區一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家庭。從小喜好武力斗勇,沒有多少文化,早年在結夥搶劫中右腳受傷,人們稱之為跛子帖木兒。帖木兒勇敢好鬥,帶領著自己的家族在封建混戰中壯大了勢力。1370年4月10日,在著名的古城撒馬爾罕自立為王,1388年正式稱蘇丹(18)。
帖木兒利用中亞突厥游牧部落組成強大的騎兵部隊,對逐漸衰落的鄰近各國進行了一系列征伐。1370至1380年曾四次進軍阿姆河下游,滅亡花剌子模;同時,五次進攻東察合台汗國,這時元朝蒙古人也已經敗退回漠北,中原地區已經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因此在1389~1390年的兩次征戰,東察合台汗國只得向帖木兒稱臣,這一輪戰爭表明帖木兒勢力正式進入新疆地區,連番征戰使已經殘舊的葉密立城再次遭到破壞,就此淪為廢墟。
帖木兒大軍在西域以武力和破壞為主,並沒有尊重各國文化的傳統,更沒有多少建設。因而很多凝聚著多元文化交匯的絲路古城,在經受過大戰的重創後,就只留下一片狼籍。例如從1380到1394年間,帖木兒滅亡伊朗各小王朝,佔領了伊朗和阿富汗,慫恿士兵進行四處劫掠。從1388至1395年,兩度同拔都家族的金帳汗國交戰,獲勝後焚毀了薩萊城。1398年帖木兒侵入北印度,屠掠古城德里。1400年更遠征打敗埃及軍隊,攻佔阿勒頗,在路上洗劫了名城大馬士革。
經過諸多驕人的戰績,帖木兒的威名由此響徹歐亞大陸,幾乎和當年的成吉思汗不遑多讓。公元1402年7月20日是歷史註定牢牢銘記帖木兒大名的日子,在著名的安卡拉進行了一場著名的百萬大軍會戰,勇猛的帖木兒率領數十萬騎兵打敗並生擒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這一戰幾乎將所有的土耳其人驅逐出了安納托利亞,令所有西亞人對帖木兒之名聞風喪膽。成就這樣驚人的霸業導致帖木兒還想征服中國的內陸地區,不過,在進軍明朝的途中,1405年1月19日他在錫爾河畔的訛答剌城病逝。
通過三十多年的征服活動,帖木兒的河中王國發展成不折不扣的大帝國,撒馬爾罕成了帝國的首都,新疆部分地區在它的佔領之下,其中包括葉密立——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名城,而如今只是一片斷壁殘垣。
1、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托克馬克,也就是唐代著名的碎葉城。
2、《忽必烈傳》,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3、參見《元朝秘史》第255節
4、參見《世界征服者史》,志費尼,商務印書館,都城指的是當時蒙古政權的都城和林。
5、《忽必烈傳》,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6、見《史集》第二卷,商務印書館余大均、周建奇譯本
7、見《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
8、《元史·石天麟傳》,中華書局
9、《元史》中華書局
10《元史》中華書局
11、見《史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
12、基督教的一支,在中國境內被稱作景教
13、《馬可·波羅遊記》張星烺譯本,商務印書館,文章中所說「長老約翰的兒子的兒子」指的是汪古部駙馬闊里吉斯。
14、見《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
15、見《察合台汗國史研究》,劉迎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6、見《察合台汗國史研究》,劉迎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元仁宗延佑到元英宗至治年間。
18、中西亞很多突厥化國家的國王、大汗被尊稱蘇丹。
2009年元月,2010年11月修改
推薦閱讀:
※窩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