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陰陽(精氣血津液)辯證3
陽明
陽明為中空之器,卦象離(中虛),水谷之海,手陽明大腸傳導之官,主液,足陽明胃,腐熟之官,六腑之部位,《內經.本臟篇》:「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手足陽明所過所出現的病全為陽明病。
《素問》六節臟象論:「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難經》第三十五難:「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凈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謂青腸,胃謂黃腸,膀胱謂黑腸,下焦之所治也」。
陽明為合(闔),《難經》第四十四難:「七沖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陽明之官能主吸納水谷之精微以養身,七門以閉為常,故曰闔」。
六氣之中燥氣主之。水谷乳糜經腸胃而成糟粕者,由陽明燥氣之所化也。若燥氣太過(合之太過),則大便鞕,燥氣不及(合之不及)則便溏瀉。
凡食飲不節,起居不時,六腑失和者,皆為陽明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谷之寒熱,感於六腑。太陰陽明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其受病之部有口、張路玉《千金方衍義》:「齒者,骨之餘,屬腎,而實陽明所司」。
總論
寸關尺三部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此言太陽之熱傳陽明。
陽明合之不及,也就是開則大便溏瀉,又分陰陽。太陽陽明合病見上。
陽證腹瀉
陽證小便黃赤,大便灼熱稀溏,口渴飲冷,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
陽證便秘
陽明宜合,合則腐谷化食;合之太過,津液被灼,穀食乾結胃家實,大便秘結,肚腹脹滿,口渴能飲,小便黃赤屬承氣湯證,宜增液承氣湯。
手太陽小腸所化生的熱量是陽明之火的根本,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產生的陽氣充養。陽明之氣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陽與手足太陽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傳導糟粕等,從而產生陽氣與津液的作用。這叫做「二陽合明」。
陽明病證八卦解
二陽合明為陽明,陽明主合,合則五穀得以腐熟,二個陽爻在下,一個陰爻在上,卦象為兌,兌為口,宜合,藏而不能滿,平時的胃脘是溫熱一團的(卦象離)。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胃腐熟水谷以化氣血,大腸傳導糟粕以化津液。
陽明食積
暴飲暴食,食積陽明腑氣不通,或積而疼痛,或郁而發熱,其熱與太陽病發熱不同,太陽病發熱往往兼有體痛,而食積發熱是腹痛伴有發熱,或者貪涼飲冷,或者寒滯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壓。
治療方法:
通用方:
陳皮、生山楂、神曲、麥芽、生薑各30克燒水喝,可加適量紅糖。
分治法:肉食積滯,山楂陳皮各30克燒水喝;米面積滯,神曲、麥芽、生薑各30克燒水喝;
魚蝦蟹子:紫蘇、山楂、陳皮各30克燒水喝;
乳食積滯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貪涼飲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薑紅糖湯食療。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權宜設計,動物食品是在為細菌、病毒提供營養。
陽明陽虛
與太陰虛寒同治,以其表裡相通,表寒則傳里。飲食生冷則直中。法宜溫中散寒,理中湯或者生薑紅糖湯調理,或者灸中脘、關元、足三里。
《素問?熱論篇》云:「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靈樞?經脈篇》云:「足陽明之脈「腹脹……狂、瘧、溫淫、汗出」。手陽明之脈「口乾」。這是陽明病的來源。陽明在手經屬大腸,在足經屬胃。《靈樞?本輸篇》雲∶「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在生理上,胃與大腸相連,在病理上也息息相關。故陽明經感受熱邪,極易產生胃腸腑氣不通的病變。
陽明病經證
太陽病不解,邪熱循經傳入陽明,上之爻被邪熱填實,二陽與邪熱交織成病態乾卦,乾為大赤,所以發熱(大熱)、面赤、口渴、心煩,飲冷飲,舌苔黃燥,脈洪大等,只有無形之邪熱,沒有有形之燥屎。主要證候(陽證實熱):身熱,出汗,口渴喜冷水,心煩,苔黃而乾燥,脈洪大。治宜泄熱存津。白虎湯類主之。
指針療法:取太陰、陽明經筋。
陰明腑證
邪熱陷陽明日久,津液被灼,糞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為堅硬,邪熱與燥屎並存也就是「胃家實」,多簡單的三個字,言簡意賅。
主要證候(陽證陰虛):大便秘結,腹滿而痛(拒按)、潮熱、汗出、煩躁、譫語、舌紅、苔黃燥。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汗多,腹中鞕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腹中轉矢氣,煩躁,甚則神昏譫語,狂亂,不寐,舌苔黃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邊尖有芒刺,脈沉遲實有力或滑數脈。治宜通便泄熱、急下存陰。方用大承氣湯或用增液承氣湯。
陽明病歌訣
(一) 陽明病經證太陽不解入陽明,二陽邪熱交成病。發熱面赤脈洪大,出汗心煩苔黃燥。
渴喜冷飲無燥糞,泄熱存津白虎煎。(二)陽明腑實證邪陷陽明津被灼,便結腹滿痛拒按。潮熱汗出燥譫語,舌紅苔黃或燥黑。脈沉遲實或滑數,泄熱通便急存陰。此是陽明胃家實,三承氣湯因證施。
少陽病
少陽
少陽者,手少陽三焦之部位,行於上肢中側,足少陽決斷之官膽所過之經絡部位,在下肢外側中部,凡是少陽所過之病變皆屬於少陽病。
《素問》瘧論:「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又曰:「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
《靈樞》本輸篇:「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營衛生會篇: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魏念庭曰:三焦者,無形而以軀殼為郛郭,是軀殼即其形也。本一氣而分三,亦以軀殼之上、中、下分之也。肺與心居上焦之中,肝、膽、脾、胃俱居中焦之中,腎與大小腸、膀胱居下焦之中。上、中二焦分界處,有上連心主包絡之大膜為護衛。中、下二焦分界處,有傍連兩脅下,後連脊骨,輔裹腎之脂膜為周布。截然三界,原有天、人、地之義也。至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之說,正於無形中取象也。如霧者,擬之天氣之正象,論人身溫熱之氣浮而上也。如漚者,氣在水上,論人身中段氣在血中之象也。如瀆者,氣凝於血中,如水之在地而水中莫非氣也」。
少陽為樞,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其氣內外貫通,上下交流,具開闔出入之功能,相火之所在,故為樞。轉側不利責之少陽。
總論
寸關尺三部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凡三陽受病,未入於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陽為樞,樞機不利則清陽不升,濁陰難降,二便清濁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濁。
太陽病傳變或風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陽病;或厥陰病的陽氣來複,也可能轉屬少陽病。總之少陽病陽氣轉樞不靈。以疏解邪氣、調和陽氣為基本治法,簡稱和法。
少陽病主證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嘔。往來寒熱。
證治
少陽病陽證濕熱(傷陰)
胸脅脹滿而疼,不思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口渴喜冷飲,目眩,苔黃脈弦。治宜疏調氣機,和解少陽。方用小柴胡湯類。
指針療法:陽明、少陽經筋
少陽病陰證痰飲
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兩邊有齒痕,或水滑質青,脈多弦象。柴胡桂枝幹薑湯合四逆湯主之
太陽少陽合病
少陽病兼太陽主證伴發熱、微惡寒、自汗,肢體疼痛。治宜和解少陽、調理營衛。方用柴胡桂枝湯,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風門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針少灸,平補平瀉。
少陽太陰合病
太陰濕困可造成精汁不能下瀉化谷腐食而上泛於口,所以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苔白或薄黃,舌兩邊有齒痕,舌苔水滑,食不下,脈弦等,柴胡桂枝幹薑湯合澤瀉白朮飲或加四逆湯或理中湯化裁主之。
少陽陽明合病
少陽病兼陽明證,主證伴日晡潮熱、大便不通、脘腹脹滿。治宜和解少陽,通調腑氣。方用大柴胡湯。
《素問?熱論篇》:「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疼而耳聾」。《靈樞?經脈篇》:「足少陽之脈「口苦……心脅疼……汗出振寒、瘧」。這是組建少陽病的依據。主要由於手足少陽經脈皆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佈於胸脅之故。
少陽樞機
少陽經氣溝通聯繫著軀體兩側胸脅,是人體的表裡通道。風寒之邪留阻於此,則少陽之氣外不能轉樞透達走背而出太陽之表則惡寒,內不能樞轉陽明之里,致胃家之陽熱反郁於里則發熱,換言之,邪湊少陽,陽氣不能助太陽陽氣之開則寒,反入里益陽明陽熱之合則成熱。邪留於此陽氣遊離轉樞之處,不能全塞,又時不通,正邪分爭,時而能樞泄陽熱,熱泄則身涼,邪氣不爽而復作惡寒,因而寒熱往來。這是陽氣轉樞在表與里、開與合之間的障礙。太陽主陽氣敷佈於外為開,開之不利太陽病則發熱重、惡寒輕。陽明主聚合陽氣於內,陽明病惡熱,是太陽邪熱內傳陽明。
由於邪阻少陽,津液不能敷布轉樞,反成飲邪郁阻於膽,膽氣上逆,故見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咽干、目眩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邪阻經絡,結於脅下,或郁於胸中,三焦失於樞轉,故胸脅苦滿。本病尚可出現經脈所過的各種癥候,這些就是我們臨床辨證的依據。
少陽與它經合病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是陽氣轉樞不利的小柴胡湯證。若兼太陽傷風證,是柴胡桂枝湯證;若少陽病遷延,兼傷風且腹中脹滿食不下,邪氣滯留,氣液不樞,痰飲結於胸脅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若少陽病,痰熱擾心而兼胸悶煩驚,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若少陽邪熱耗傷陽明之陰液,兼見潮熱者,為柴胡加芒硝湯證;若少陽熱邪傳陽明致胃家傳導阻滯者,是大柴胡湯證;若熱邪下迫大腸致下利腹痛,是黃芩湯證;若邪熱入血室,宜小柴胡湯加涼血之劑,隨證治之。柴胡氣香能開太陰,味苦能助少陽樞轉經氣體液。
少陽病歌訣
三部俱弦少陽病,樞機不利陽不升;便溏溲濁陰不降,口苦咽干目眩暈,往來寒熱喜嘔吐,泄火滋陰 「和」為貴。陽證濕熱小柴胡,陰證痰飲柴桂姜。表裡通道風寒阻,津液不敷少陽樞,少陽諸經同合病,柴胡湯方加減施。
太陰病
太陰
太陰者,一身之陰液之總匯,是人體最大的營養系統。其氣則營衛、津液,其質則肌肉、脂膏,皆其所屬也。《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靈樞》邪客篇:「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五癃津液別論:「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人之所賴以生者,天氣與水谷。天氣入鼻,由肺而傳於周身;水谷入口至胃,由脾行其精氣津液」。近世生理學謂之淋巴液,其精氣曰淋巴球,入脾化為白血球,入肝化為紅血球,為榮養人身之要素,故曰榮氣。衛氣即脂膏中津液,其氣之盛衰,上應月光之盈虛,以其為衛護人身之要素,故曰衛氣。榮養系統在陽明部位者曰乳糜腺,在少陽部位者曰淋巴腺,在太陽位者曰脂肪腺。
太陰為開,太陰營養系統,主為陽明行其精、氣、津液,故曰開。六氣之濕氣主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濕盛則濡瀉」。王啟玄曰:「濕盛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以濕內盛而瀉,故謂之濡瀉」。
凡內傷外感失治,而致營養系統元氣之濕不化者,皆為太陰病。隨其臟腑陰陽之偏,而有虛實寒熱之分。濕之質即水也。肺為水之上源,濕郁於里則化而為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解惑論》謂此吐當是吐痰。《素問》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是也。濕淫於表,則為風水」。《素問》水熱穴論云:「其本在腎,其末,皆積水也。脾主為胃行津液而惡濕,若濕盛而郁於陽明部分則為自利,若挾膽液而瘀熱外發於大陽部分則為黃疸」。《靈樞》決氣篇云:「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嗚」。《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本論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痙」。
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太陰病實熱即是陽明病熱證,陽明虛寒則太陰虛寒病。
總論
寸關尺三部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或沉濡者,面黃潔,太陰受病也,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太陰宜開,主內,開則清升濁降,合則腹滿食不下,大便秘結,氣喘懶言。開之太過,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1太陰寒濕
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腹脹滿,嘔吐,食不下(食慾不好),腹瀉時疼痛,受熱或觸按時則感舒適,口不渴,舌淡紅,苔白,脈遲或緩。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舌淡苔白,脈遲緩而弱)。太陰是三陰之首,其病證的部位在腹,性質屬寒,屬濕、多虛。治宜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方用理中湯(身體羸瘦)、四逆湯(形盛氣虛)類。
指針療法:太陰、陽明少陽經筋。
《素問?熱論篇》:「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疼而嗌干」。《靈樞?經脈篇》:「足太陰之脈「食則嘔,胃脘疼,腹脹善噫……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疼、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卧」。這是組建太陰病證的依據。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繫於咽喉。足太陰經脈上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太陰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證為主。
2、陰結便秘(陰證)
腹滿、便秘、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黃不灼熱,食不下或食欲不振,脈遲或緩。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四逆湯主之。
3、太陰傷燥
冬之時本應寒而反溫陽氣不能歸藏,燥傷津液,咽喉干痛、灼熱,全身發熱,此時應滋陰瀉火潤燥,或者用烏梅白糖湯滋陰生津。
處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加麥冬、鮮橘皮、生薑、生甘草、甜桔梗。
葶藶子10大棗3枚掰開麥冬15鮮橘子皮1/3個生甘草15甜桔梗10水煎頻頻服。
烏梅10白糖30(後下),直到小便清長為止。
指針療法:少澤穴,也就是手小指甲外側尖部用力按壓。
4、陰證腹瀉
大便溏瀉,小便清冷而長,口不渴,舌苔白,脈遲,四逆湯主之。大便溏泄,口不渴,小便正常,理中湯之類主之。
5、陰證黃疸
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小便自利或不利,茵陳術附湯。
面色晦暗,大便清谷不化,轉側疼痛,嘔吐,食不下,屬於太陰少陽合病,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理中湯主之。
面色晦暗,色黑,小便黃,口不渴,大便稀溏,屬厥陰太陰、少陰病,當歸四逆理中湯加味主之。
6 陽證黃疸
太陰病濕熱黃疸,小便黃赤,口渴引飲喜冷飲,面目黃,大便秘結,腹滿身熱,茵陳湯合五苓散主之。
7著痹
鄭欽安大師謂:太陰以濕為本(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故也),陽明為中氣(胃與脾為表裡),太陰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夫痹者,不通之謂也。經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行痹流走作痛,著痹痛在一處),風為陽而主動,風行而寒濕隨之,故流走作痛;寒為陰而主靜,寒停不行,風濕附之,故痛有定處。風寒濕三氣,閉塞經絡,往往從本經中氣化為熱邪,熱盛則陰虧而火旺,濕熱薰蒸,結於經隧,往往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熱潤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則為溢飲所致,又當溫中除濕,不可不知也。
著痹屬寒濕著於肌肉組織,肢體沉重冷痛,法當祛濕散寒,薏苡仁湯主之。
8太陰傷風
風若流於腑,則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方 柴胡120芍藥45枳實10(炙) 甘草45(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9太陰津虧
太陰病,下利口渴,發熱汗出,此為脾津竭,脈當虛數而澀,人蔘白朮生薑大棗甘草飴膠湯主之。人蔘白朮生薑大棗甘草飴膠湯方: 生曬人蔘45白朮45生薑15切大棗十二枚甘草30(炙)飴膠30 左六味,先煮五味,去滓入飴烊化,分次服。10行痹
濕(寒)挾風邪走串作痛,痛風是其一種,痛風屬於太陽少陰病,膀胱氣化不利,少陰虛寒,心腎陽氣虧虛,血脈不能周流,痰濕留注關節。法宜開太陽,助少陰氣化,寒束太陽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四逆湯,久虛血痹脈微細欲絕,四肢逆冷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11五飲證
鄭欽安大師謂:「夫飲者,水之別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歸即晦,學者更無從下手,故仲景列於太陰。太陰主濕,濕即水也(本經是水,復得外來之客水),水盛則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於左,或流於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趨,或化為痰,種種不一,故有五飲之說焉。經云:「脾無濕不生痰。」即此一語,便得治五飲之提綱也。治法總不外健脾、溫中、除濕、行水、燥脾為主,因其勢,隨其機而導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13溫病
溫病屬於疏泄太過的疾病(太陰津虧,少陰精虧),汗出而熱不退,小便短少色黃赤則用烏梅10白糖30熬湯服用,小便清澈即痊癒。
12崩漏
太陰虛寒,中氣虧虛,氣不攝血,崩中漏下病作。舌苔厚白屬寒濕用理中湯。
舌苔薄白、頭昏乏力時而心悸屬氣血兩虛,用歸脾湯加乾薑。
太陰病歌訣太陰陰液之總匯,營養肌體益營衛;太陰宜開濕氣主,為陽明行精、氣、津。內傷外感若失治,營陰會被濕來困,此皆易生太陰病,虛實寒熱要辨清。手太陰濕郁為痰,足太陰病吐腹滿。太陰陽明相表裡,太陰病濕陽明寒,陽明寒濕太陰病。太陰寒濕宜溫化,
太陰陰虛精津虧,甘寒溫潤正相宜。
少陰病
少陰
少陰,五臟包括心腎,心卦象離中虛,有血管經脈之象,腎卦象坎中滿,主水液,有血液之象。《靈樞》決氣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榮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本神篇:「五臟主藏精者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榮,榮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癰疽篇:「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肝脾二臟為生血器,心臟為發動機,是循環系統之中樞;肺臟為氣息推陳致新濾清器;腎臟為泌溺及化精器。魂魄神意志,是五臟神經之官能。經絡為血液運輸之道路。毛脈孫絡為血液散布之究竟。人身氣血調和,水火既濟則無病。而氣血之調和,水火之既濟者,全賴血脈循環之作用。其中有所瘀而不行,致腎水不上升則煩,心火不下降則躁。而渴衄咽痛,下利清谷,小便色白等證作矣。《內經》以心腎屬之少陰,而本論少陰篇中多心腎之證者以此。
少陰為樞
水谷之精氣經肝肺二臟而化為血液,外以充肌溫膚,內以化精養神,上下周流,循環不息而居太陰厥陰之間,故為樞。
六氣之熱氣主治之,《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熱者,人身之陽氣」。皮膚為太陽寒水之屬有調節體溫之能,故少陰之熱與太陽之寒相對待。
總論
少陰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若面紅赤,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也。
少陰為樞,轉樞太陽、厥陰,少陰宜氣化,少陰氣化則小便自如,膀胱開合有度,身體輕健;氣化不利則樞機不轉,小便清冷而長或點滴難下,脈微細,但欲寐。少陰的陽氣來源於腎中元陽,即命門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樞轉敷布、溫煦著全身臟腑組織,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溫煦著太陰脾家與陽明胃家,使陽明得以「合」,太陰得以「開」,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與敷布全身,並受水谷之精的不斷充養,以維繫著自身的恆存。能藏精化氣,使太陽有充足的陽氣敷佈於表,司其衛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這是少陰作為太陽之里的很重要的機能,其陽氣又遊離敷佈於少陽,以使氣液樞轉全身上下、內外,協調全身。
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素問?熱論篇》:「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靈樞?經脈篇》:「足少陰之脈「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疼、煩心、心疼、黃疸、腸澼 」,手少陰之脈「嗌干心疼」。手少陰經脈挾咽,舌乃心之苗竅,足少陰經脈挾舌本,絡於心。心為君火,腎屬寒水,水火相濟,則心腎協調,水不制火,使陰虛火旺,虛火隨經上沖,則生下虛上實之證。
病入少陰則陰陽兩虛,心腦為之失養。
證治
少陰病主要表現寒化與熱化。
1、寒化證(陰證)
惡寒,不發熱、身倦,嗜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長自利,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脈微細或沉。四逆湯類主之。
2、少陰傷風
風傷少陰,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此風邪乘腎也,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合桂枝湯主)之。素來陰陽兩虛之人,氣虛津虧,少陽樞機不利,凡能轉動之處,皆少陽之屬。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23芍藥23甘草15(炙) 柴胡60 半夏15人蔘(生曬參)23黃芩23生薑23大棗六枚(劈)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3、熱化證(陽證陰虛)
心煩、失眠,口渴,飲冷,大便正常,脈沉細數。黃連阿膠湯主之。
方劑組成:黃連、黃芩、阿膠、雞子黃。
4、少陰病急下證
少陰病,自利清水,糞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飲冷者,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生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5少陰精虧
口渴飲熱叫精虧,冬天怕冷夏怕熱,補之以味,烏梅、菟絲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之屬,配合大辛大熱的川附子、乾薑之屬來化陰為氣滋潤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處方舉例
小便短少,口渴飲熱,脈沉細弱,舌質淡,舌苔少,全身乏力,四肢倦怠,腰痠腿沉,屬於精虧陽虛。
處方
大劑四逆湯或者當歸四逆湯加烏梅、菟絲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生曬參。
6少陰病證八卦解
少陰一個陰(爻),陰少所以為少陰(卦象離),陽(爻)多本身不病,二陽抱陰是為心(離),少陰陰中藏精津,少陰病則陽不伸(陽氣減),惡寒、踡卧但欲寐。虛陽外越於上則扁桃腫大不變色,頭昏,頭脹,高血壓,四肢逆冷也是其原因;
坎陽被傷變成坤,死氣沉沉誰知因?太陽邪熱傳少陰(病態乾卦,離中陰爻被邪熱填實),陰傷之後精津損,煩躁口渴多冷飲。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卦象為坎,二陰抱一陽。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形成一個既濟卦,化成熱融融的一團氣,也就是太陽的來源。這融融的一團熱氣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貪涼飲冷,日耗其陽,日久陰盛陽虛,虛陽被盛陰逼外,四肢煩躁,高血壓、腦溢血、腦梗塞等病要發作;口渴而不喜冷飲,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發作。
總之少陰病以虛寒為主,多見少陰寒化證,少見少陰熱化證。
少陰寒化證:是指心腎陽氣不足,病邪入內,從陰化寒所表現的全身性虛寒證候。
表現:惡寒,手足厥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虛陽外越則脈沉細,身反不惡寒,手足心熱,面赤,口渴喜熱飲,脈微欲絕。
處方:四逆湯類回陽救逆。溫灸關元,足三里。
少陰熱化證:是指少陰陰虛陽亢,從陽化熱而出現的里虛熱證候。
表現:口燥咽干或痛,心煩不寐,小便黃赤而短,或腹脹不大便,舌尖紅赤,脈象細數。
處方:黃連阿膠湯類滋陰清熱。
少陰病的特點:少陰寒化,口渴飲熱,脈微細,但欲寐。少陰熱化,口渴飲冷,脈微細數,煩躁欲寐。
少陰病歌訣少陰五臟為心腎,手、足少陰心和腎。心之卦象離中虛,有如血管靜脈象。腎之卦象坎中滿,腎主水有血液象。少陰為樞水谷精微源脾胃,經由肝膽化生血。在外充潤於肌表,在內化養精氣神。居於太陰厥陰間,上下周流循不息。
少陰氣化轉樞忙,溫煦敷布體安康。少陰主病少陰為病轉樞難,脈象微細但欲寐。手少陰心挾於咽,心為君火濟腎水。舌乃是心之苗竅,病患嗌干與心疼。足少陰腎挾舌本,絡之於心屬寒水。口熱舌干病少陰,咽腫心疼腸澼患。水火相濟體協調,水多火少陽虛見。虛火上沖眠不安,下虛上實疾病現。
厥陰病
厥陰
厥為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及其經脈為其所屬,精神意識之主宰、腦髓為其中樞,志意是其妙用,而主宰全體知覺運動之機關也,心包與肝經及其經絡所過之病變為其所屬。
《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兩陰交盡也」。五臟生成篇:「諸髓者,皆屬於腦」。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厥成為巔疾」。
《靈樞》決氣篇:「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本藏篇:「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精神,即生理學所謂神經系統。志謂神經末端。意謂神經中樞。其在太陽之部者,有骨以為之干,而知覺銳敏,能隨意運動。在陽明及少陽之部者,除九竅外,皆知覺遲鈍,不能隨意運動,名曰自和神經。然在太陽及陽明部位者,有感斯應。在少陽部位者,則常動不休也。
厥陰為合(闔),精氣血液化為腦髓,藏於骨內,居至幽之所,二陰之氣化至此而盡,故曰厥陰為闔。六氣之風氣主治之。風者,天之號令,由陰陽二氣磅礡而生。人身精神志意之妙用,全借元氣之風以為運動。風氣太過或不及,則失和而為病。在太陽部位者,四肢厥逆。在少陽部位者,消渴寒疝及厥熱進退。在陽明部位者,嘔噦下利,皆神經失和為所致
總論
寸關尺三部脈浮沉不一,俱弦微弱者,面青黑,肢青冷,傷在厥陰也。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受病,己入於腑者,皆可下而已。
厥陰宜合,合則肝血足清陽升,四肢暖;開則女子陰冷宮寒,少腹冷痛,不孕,男子囊下濕,陰囊縮,不育。
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是六經傳變的最後一經,處於陰盡陽生之際,是正邪交爭,進退消長的關鍵時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症情多表現為寒熱交錯、上熱下寒、舌黃而干、脈弦或沉伏。治宜滋陰、清熱溫寒、安蛔降逆。方用烏梅丸湯類審視陰(血津液)陽(生理之火)之盛衰而用藥。
指針療法:厥陰,太陰、少陽陽明經筋
《素問?熱論篇》:「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靈樞?經脈篇》:「足厥陰之脈「胸滿、嘔逆、飧泄」,手厥陰之脈「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煩心、心疼」。這是組建厥陰病的依據。除了反應手足厥陰經脈的病理變化外,還與脾胃虛寒有關。
.證治
厥陰證主要表現為手足清冷,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發熱而痛,雖飢而不欲食,太陰誤治則出現脘腹冷痛,腹瀉,嘔吐,甚或嘔出蛔蟲。
1、厥陰陰虛
消渴(口渴飲冷),氣上撞心,心中發熱而痛,雖飢而不欲食。一貫煎去川楝子化裁。
2、厥陰陽虛(厥陰寒證)
少腹冷痛,男子莖中寒,陰冷、囊下濕,囊縮,精少不育;女子陰寒宮冷不孕,帶下清稀,經血色暗,崩漏。脈微細欲絕,手足清冷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轉側不利,自汗怕冷,大便稀溏者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四逆湯主之。
3、厥陰傷風
仲景曰:風為百病之長,中於面,則下陽明,甚則入脾;中於項,則下太陽,甚則入腎;中於側,則下少陽,甚則入肝;病變不一,慎毋失焉。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蔘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訣:汗出惡風轉側難,風中厥陰之為肝,脅痛頭痛小柴胡,氣機樞轉治不難。
4、厥陰頭痛
嘔而胸滿巔頂痛者,手足逆冷,實際上是太陰厥陰合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蔘、生薑、大棗。
5、虛勞
房勞、辛勞、心勞之人精血虧虛,陰陽兩傷,氣機升降失常,夏天畏熱、冬天怕寒,四肢逆冷,小便清長,手足心出冷汗,動則自汗,頭昏、心慌、乏力、氣短,昏昏欲睡,腹脹滿不欲食,甚至大便溏泄,腰酸腿沉甚至疼痛,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宮冷不孕,男子囊下濕,女子經少色黯。此時之病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單經病變,涉及多經。
當歸15桂枝45白芍藥25乾薑25細辛5通草10生甘草30大棗12枚(擘開)黃芪30生白朮30党參15川淡附子25烏梅3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壓鍋煎煮,水沒過葯即可,蓋上閥門煎煮,開鍋後計時間,15分鐘停火,待壓力減下來後,倒出來,再加上水水沒過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後服用。
6、厥陰熱利
四肢逆冷,口渴飲冷,大便色純青稀溏而下,肛門灼熱,此屬熱結大腸,白頭翁湯主之,大承氣湯也主之。
白頭翁湯:秦皮 黃連 黃柏 白頭翁
厥陰病歌訣〈一〉總述:厥陰在手為心包,在足所屬厥陰肝。精神意識是主宰,中樞腦髓志意妙。主身知覺和運動,經路病變為其屬。〈二〉病證:厥陰主病六氣風,精氣血液化腦髓。藏於骨內居幽所,二陰氣化至此盡。厥陰合則肝血足,血足陽升四肢溫。開則女子陰宮寒,少腹冷痛生育難。男子囊濕縮不育,調和陰陽治不難。〈三〉病機、治則:六經最後傳厥陰,陰盡陽生正邪爭。進退消長是關鍵,陽勝則熱陰勝寒。症情表現為多端,寒熱交錯細琢參。上熱下寒舌黃干,在脈現弦或沉伏。治宜清熱溫經寒,安蛔降逆治則驗。烏梅湯方急急煎,平衡陰陽體安泰。
消渴氣上撞心下,確是胃中津液虧,
脅痛隱隱不欲食,飢是釜中無水潤,
一貫煎去川楝子,滋陰生津肝胃安。
巔頂疼痛厥陰病,寒濕留在太陰經,
濕困太陰厥陰寒,陽氣不能達巔頂,
吳茱萸湯用棗姜,意在散寒祛濕殃,
吳萸味苦氣臭溫,降濁又能治寒藏,
生曬參味苦微寒,生津醒脾補陰元。
推薦閱讀:
※【轉載】辯證取用神,果良居士一卦例賞析
※口苦怎麼回事?肝膽脾胃相關!
※湯釗猷 辯證抗癌
※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還孔子一個本來面目 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孔子思想學說的產生和發展,吸取其思想精華,棄其糟粕,宏揚祖國傳統文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孔子。大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