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三公開支9000億」系捕風捉影

人民日報:「三公開支9000億」系捕風捉影

原標題:「三公開支9000億」系捕風捉影(求證·探尋喧嘩背後的真相)

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三公」開支數據備受關注,長期以來有多個版本:有說9000億元,有說1000多億,數額相差巨大,其中9000億元版本還曾引起廣泛關注。不同的「三公」開支數據從何而來?哪個更可信?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近日對說法源頭進行了調查核實。

「三公」開支9000億從哪來?

最早提出的作者也無法提供準確來源

2006年,北京大學教授王錫鋅做客中央電視台《新聞1+1》時說,「有的說我們『三公』加起來達到9000億,……相當於我們財政支出的接近30%。」

一石激起千層浪,9000億這一數字引起熱議。其依據是什麼?記者近日採訪了王錫鋅。

「我所引用數據是從《學習時報》得到的。」王錫鋅說,「具體數據相關部門沒公開,自然就沒有。」

據了解,2006年《學習時報》刊登過兩篇提及「三公」開支的文章。一篇是2006年2月27日第324期發表的《政府行政和職能改革的八個問題》,這篇文章是記者鄧聿文對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的專訪,文中提到「目前中國公車消費每年在3500億左右,接待消費在2000億左右,出國費用在2000億左右」。

周天勇表示,在國外,不方便接受採訪,「我在《中國向何處去》一書中進行過較仔細研究,得出了數據,以後再沒算過。」

記者檢索該書後,找到作者推算的2007年數據,「行政事業公車、公招和公出三項費用為7690億。」周天勇告訴記者,「2006年(的數據)是預計,2007年是保守的計算。」

另一篇是3月13日第326期刊登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文中寫道,「2004年,我國至少有公車400萬輛,公車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二者相加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9年的國家財政支出中,僅幹部公費出國一項消耗的財政費用就達3000億元。」

記者聯繫了《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的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竹立家說,有關2004年公款消費的數據引自《同舟共進》雜誌,其它部分數據引自2006年2月27日《學習時報》中的一篇文章,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政府行政和職能改革的八個問題》。

《同舟共進》是廣東省政協主辦的雜誌,竹立家教授所引用的文章是發表於2005年12期的《從五大浪費「黑洞」看節約潛力》。文中指出,「全國政協提案曾披露過,……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約有350萬輛公車,包括司勤人員在內每年耗資約3000億元人民幣。全國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顯示,1999年的全國財政開支中,幹部公費出國所消耗的費用(3000億元)。」

通過溝通,記者了解到本文作者顏玉華是江蘇省射陽縣體育局退休的老局長。

「資料引用都是有出處的,」顏玉華說,「引用過一份全國政協提案,但具體情況記不清楚了。」

這份提案被記者在隨後的調查中意外查到。而記者專門去查閱文中所提的《年鑒》,卻並未找到相關數據。

每年公車消費數千億元?

從1000億到4000億都不是官方來源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認為,「司機補貼、私車公用或發放車補等,只要國家財政掏錢買單都應該算作公車消費。」

「當前我國每年用在公車方面的費用約為4000億元左右。」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50萬輛公車,但我認為還要多一點,在350萬輛左右。」葉青說。根據自身經歷,葉青認為一輛公車每年的花費在10萬元左右比較正常。「350萬輛公車乘以10萬,再加上公車私用方面的成本,我覺得公車經費在4000億元左右。」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250萬輛公車這一「官方數據」從何而來時,他表示無法解釋清楚。

另一種說法是每年公車消費為3000億元。

2006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安徽省委主委劉光復提交提案《培養公務員節約意識 建設節約型的公務機關》。其中談及「有人測算,公車只有1/3為公務所用,1/3為領導私事,1/3為司機所用,這樣算下來,每年公車私用達2000多億。」也就是說,每年公車消費3000多億元。

針對提案中的數據,記者採訪了劉光復。據介紹,提案中涉及數字並非取自官方機構或是內部資料,而是通過整理研究各種報紙期刊以及網路信息資源所得出的數據,依據的材料包括:2003年3月8日新華網刊發的《公車改革勢在必行》,2005年9月26日《中國產經新聞》刊發的《公務車改革只打雷不下雨 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2005年9月29日《經濟參考報》刊發的《將公務車標準降到10萬 能治理車輪的腐敗?》,2005年12月19日《第一財經日報》刊發的《處長車補憑什麼是農村教師工資的六倍》,2006年1月5日《新京報》刊發的《公車也應逐步「小排量化」》。

上述報道均表示,公車消費每年在3000億元以上。2003年的《公車改革勢在必行》一文提到,「【第0225號提案】……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約有350萬輛公車,包括司勤人員在內耗用約3000億元人民幣。」而其他報道都未指出統計數據的確切年份,模糊地稱「目前」。

第225號提案是當年的全國政協提案,提交者是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陳凌孚,「這是當時民進江蘇省委參政議政處提供的初稿。」陳凌孚說。記者隨後聯繫參政議政處,工作人員稱,「初稿是一位姓謝的會員寫的」,而材料來源是「在網上搜集的」,具體情況因時間太久記不清楚了。

這份提案與顏玉華引用的政協提案內容完全一致,初步判斷,顏玉華當年所引用的正是這一份提案。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國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刊登於2012年5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的《公車改革路在何方?》,文中提到:「據財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在20%以上,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但該文作者告訴記者,文中數據不是本人採訪得來,而是引用同事數據。也記不清楚引用哪位同事的報道,現在也找不到來源了。

關於公車消費眾說紛紜,而公款接待的數據同樣撲朔迷離。2006年10月30日《瞭望》雜誌一篇文章稱,2006年8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向課題組提供了一個數據:「2004年全國公款吃喝3700億元。」

記者致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該部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查詢後表示,相關課題成果確曾使用過「2004年全國公款吃喝3700億元」這一表述,同時表示這一數字並非獨立調查得來,而是「引用自《中國改革》2006年第一期」。

記者查詢了當期的《中國改革》雜誌,在「讀者來信」欄目一篇署名「馬千里」的文章《構建和諧社會:務必著力降低執政成本》中,提到「以2004年的數據估計,全國公款吃喝3700億元。」記者隨後聯繫安徽省政協得知,該文作者是安徽省政協委員、省國稅局原局長。但經多次努力,記者無法聯繫上馬千里本人。

2004年「三公」支出1201億元

該數字屬權威發布,但最新數據難提供

「『三公』不是財政學上的概念,而是從民間流行起來的說法。」李煒光說,「目前中央部門的絕大部分都公布了『三公』支出的數據,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公布。」

李煒光解釋,雖然政府的財政管理上接納了民間「三公」的說法,但實際統計中並沒有這方面的科目。「要公布『三公』支出,必須把分散在各項支出中『三公』的數額分別統計出來,這種統計可能不夠準確和規範。」

實際上,「三公」開支有「三公經費」和「三公消費」兩個概念。

「『三公經費』是財政上做了安排的用於『三公』開支的資金,『三公消費』則包括了財政安排相關資金和非財政資金用於『三公』消費的各種資金,『消費』的額度大於『經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說,「比如出國考察是企業出的錢,到企業去吃請,這些也屬於老百姓講的『三公消費』,但不是『三公經費』。」

人民網2006年的報道《我國每年公款消費近9000億元的說法不實》,採訪了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報道梳理了一份財政部預算司提供的2004年公款消費數據:公車數量180萬、公車消費1000億元、公款伙食費172億元、幹部公費出國費用29億元,三項支出總額約1201億元。

「1201億元計算的是納入財政預算用於三公開支的額度,而社會所傳『三公消費』,涉及預算內外及其他渠道用於『三公』的總開支,後者大於前者。」蘇海南說,概念不同,統計口徑自然不一樣,計算結果也會不同。「各級政府要把各種用於『三公』開支的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統計清楚並控制住;此外還應轉變政府職能和作風,減少並逐步杜絕非財政資金的『三公』消費。」

「納稅人關注『三公』,其實是關注政府如何花錢。」李煒光指出,之所以出現多版本的「三公」開支,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全國範圍「三公」數據的缺失。截至目前,只有「1201億」是比較官方的數據。而最近年份的數據是多少,難以統計。

對於各種版本「三公」支出的傳播,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主任孫振虎說:「網路傳播是一個輿論場,信息在其中互相傳送與接收,不僅是信息的傳播,還有對原始信息的解讀。個體的轉帖等於是對原始信息進行了重新編碼,往往帶有個體的情緒,並加入了個人的理解,這種理解越來越多以後,原始的信息反而被弱化了。」

(董文龍參與采寫)


推薦閱讀:

驚喜,會有嗎?·杭州日報
看配料辨別健康麥片·台州日報
太極拳練習不當可能損傷膝關節·台州日報
Jo Malone 推出新香調,以及,Nike在上海辦展:浮華日報
基督日報 - 葉肖麟醫學博士:多年研究瀕臨死亡見證(一)

TAG:人民日報 | 人民 | 日報 | 三公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