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從做中學」,即要求學生在從事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經驗和需要出發,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活動。教學過程在杜威這裡變成了活動的過程,做事的過程。兩個依據:
1、兒童天生就有好動的本能,這是他們後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兒童只有在做事或活動中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教學無非是改造原有經驗並獲取新經驗的過程,而經驗的改造和獲得都是在活動和做事中實現的,只有把兒童置於一定的環境中,使他們從事一定的活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五步教學法,杜威認為:人們解決問題一般要經歷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疑難問題的種種假設——推判假設——驗證假設解決問題。據此提出教學過程的五個步驟:
1、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比較熟悉且感興趣的學習環境;
2、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並引起探究的興趣;
3、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探討問題的解決,並提出種種設想;
4、指導學生把各種解決問題的設想進行推斷整理;
5、檢驗設想,直到問題解決。
三、師生關係
1、兒童是教學的中心:兒童是教學質量的體現者,應成為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都應圍繞兒童來安排,教師要了解並根據兒童的需要、興趣和活動組織教學。
2、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平等,他說「教師與學生兩方面愈不覺得一方面是在那裡教,一方面是在那裡受教,那麼所得的結果愈好。」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他說「教師而有權為教師,正是因為他最懂得兒童的需要和可能,而能計劃他們的工作。」
四、關於德育
1、三位一體的德育途徑:
A、通過學校生活進行德育,提出:「學校自身須是一種社會的生活,須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種種條件……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麼目的。」
B、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德育。他說:「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學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
C、通過教法進行德育。杜威認為:凡是順應兒童的自然慾望並能對其本能傾向給予正確引導的教育方法都具有德育教育的價值。
2、德育的過程:
A、發現兒童的天賦能力。
B、培養學生的判斷力,以保證其天生本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C、培養學生情緒上的感應性,使其產生道德行為的動力。
D、行動。
(以上內容摘自王定華、田玉敏《中外教育史》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1年8月 452~462頁)
簡評:杜威被譽為「世界教育家」,在中國就有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在中國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弟子。他的教育思想解放前曾盛行於中國,解放後被否定,後被再評價。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再讀杜威的教育思想,仍有一定的啟發和引領作用。
推薦閱讀:
※隨著數據、計算資源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編程教育是否越來越重要了?
※為什麼我想寫作業但不寫作業?
※現在壓力這麼大,生孩子意義何在?
※美術專業考生自我介紹範文
※讀研不僅不花錢,還能賺錢,簡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