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韻與新韻問題的思考
07-03
關於古韻與新韻問題的思考程寶慶所謂古韻,是指清代以前古人所編修的韻書;所謂新韻,是指民國以來今人所編修的韻書。據文獻記載,史上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魏國人李登所著的《聲類》,可惜這本韻書久已失傳。史上有據可考的最早的韻書是《切韻》,該書成書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是由由陸法言執筆,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當時著名學者共同編寫完成的。此後唐代的《唐韻》,北宋的《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南宋的《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平水韻),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等,都是在《切韻》基礎上修訂完成的,所以此類韻書又被稱之為「《切韻》體系的韻書」。古韻書中不屬於切韻體系的韻書主要有元代周德清編著的《中原音韻》,明代編修的《洪武正韻》。這兩本韻書沒有採用《切韻》的語音體系,其中《中原音韻》以當時的「中原之音」為基礎語音。而《洪武正韻》是以「中原雅音」為基礎語音。需要強調的是,《中原音韻》作為曲韻,雖然在詩詞界不太受重視,但在音韻學界、在韻書發展史上卻是劃時代的、里程碑似巨著。目前在詩詞界通行的韻書主要是平水韻和《詞林正韻》,清代編寫的《佩文詩韻》是一部標準的平水韻韻書。筆者以普通話為基礎語音,以《佩文詩韻》為樣本做過研究,《佩文詩韻》共收字9176個,其中4617個字(含入聲字1569個)不能諧韻,不諧韻率達50.32%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切韻》是一部綜合語音系統的韻書,就是說《切韻》並非以當時的官話作為基礎語音。陸法言在《切韻》序言中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如果僅是記錄實際語音,何須討論決定呢?就是說《切韻》既包含古音、今音,又包含方音,是蕭該、顏之推等大家強行規定的。由此,可以推測《切韻》從成書之時就存在諧韻不佳的問題。二是時代久遠,語音流變。《切韻》成書距今1415年,其間改朝換代,人民遷徙,導致漢語語音的改變。此外,古韻分韻苛細、缺乏規律和難於把握的弊病也令使用者頭痛抓狂。既然歷朝歷代幾乎都會重修韻書,既然古韻如此不堪使用,建立新韻體系就成為了一種必然。自民國至今新韻韻書版本估計不下於百種。最早出現的新韻韻書,是趙元任先生1922年編寫的《國音新韻》;民國時影響力最大、最權威的韻書是黎錦熙先生編寫,1941年民國教育部頒布的《中華新韻》(18韻)。新中國建立後,196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韻新編》即是黎版《中華新韻》的翻版。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薦的《中華新韻》(14韻),實際上與黎版《中華新韻》沒有什麼關係。新韻書汗牛充棟,但沒有一本得到詩詞界廣泛認同。為什麼?首先當然是韻書編寫的質量達不到詩詞界的要求;其次是缺乏官方的權威推廣,古代韻書都是皇帝詔令施行的,民國也是教育部頒布的。其三是缺乏分韻的標準。沒有標準,無論是非。新韻之所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是因為沒有標準。在筆者看來,編寫新韻首先要解決分韻標準問題。分韻標準解決了,現代漢語應該分多少韻部?某字應該分到哪個韻部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古人關於分韻的標準,開始是經驗法,即憑感覺、憑共識。到了宋元以後,古人開始採用等韻圖分析韻母的發音差異、聲調漸關係。《康熙字典》《明顯四聲等韻圖》的說明:「夫等韻者、梵語悉曇。」悉曇是印度人識字用的拼音表,其方法就是將梵文的母音逐個輪流與輔音相拼而製成的音節表。中國古代文人根據這個方法對韻書加以分析,並仿照悉曇的模式繪製成了漢語的音節表,這就是等韻圖。等韻圖雖然是原始的漢語拼音方法,卻是一種科學的方法。時下有學者主張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對韻部加以分類,其實這也是一種經驗的方法。真正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從韻母的結構入手,對韻母的韻頭、韻腹(主母音)、韻尾進行音素分析,看決定韻母之間諧韻關係的音素究竟是韻頭、韻腹、還是韻尾?筆者將這個方法叫做「韻母結構音素分析法」。經過研究筆者發現:韻腹(主母音)與韻尾相同的韻母之間,具有完美的諧音關係;韻腹(主母音)相同,但韻尾不同的韻母之間也具有諧音關係,但諧音效果略差;韻腹(主母音)與韻尾均不相同的韻母之間沒有諧音關係。王力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漢語音韻》中指出:「不同韻頭的字,只要主母音和韻尾相同(如果有韻尾的話),就算是韻部相同,可以互相押韻了」(見王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第22頁)。為了以上結論筆者耗費了10多年時間。正當筆者準備為自己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現,王力先生在我之前已經斷言:「不同韻頭的字,只要主母音和韻尾相同(如果有韻尾的話),就算是韻部相同,可以互相押韻了」(見王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第22頁)。前人太偉大,晚輩好無奈!北郊村人程寶慶於識韻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論搶劫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
※劉曉明:香港不應成為中英之間的問題
※秦前紅:中國憲法實施需要研究的若干問題
※推手中幾個關鍵問題
※關於網路道德與相關法律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