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寇| 夜生活(12.12.14)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為一種主流作息方式,與人類傳統勞動方式有關,而不僅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相信在原始時期即已如此。天黑,意味著兩眼一抹黑,不僅人類選擇回家睡覺,眾多作為獵物的動物也要回到巢穴睡覺。萬物需要休息,大多數食物鏈在夜晚暫停,追逐與奔逃被此起彼伏的鼾聲和夢囈覆蓋。至於「長夜漫漫無心睡眠」,至尊寶算一個,《詩經》里輾轉反側的那位也算。自從人類使用了火尤其是通了電之後,「不夜城」和「夜生活」才出現。
不過,夜生活除了消費行為,也包括相關的服務行為及夜晚工種,它是社會活動。個人家庭式夜生活一般不在此列。所謂家庭式夜生活,說白了就是白天睡覺,晚上爬起來無所事事或者干點什麼,且失眠不算。這種晝伏夜起,除了比常規作息方式浪費資源(耗電)並有可能擾鄰外,就是在精神層面產生重大影響(這裡暫且不論生理影響)。
晝伏夜起顯然是對主流作息的反動行為。這種對立和相悖本身就意味著生活觀念上的抵牾。因為這種不同步起碼在外觀上看來,世界是「黑白顛倒」的。在生命經驗中,他們是有「時差」的。誇張了說,這種時差導致他們在同一個空間中能夠做到老死不相往來。單說晝伏夜出者,當他起床之時,暮色沉沉(詩歌中哀傷感受的永恆象徵),到處都是晚歸之人,當他徹底清醒之後,則是萬籟俱寂獨有我在,而當他睡覺之時,環繞他夢境的則是整個白天的喧囂。凡此種種對峙性存在,暗示了某種敵意的產生。
事實也正差不多,主流作息之人大多反感晝伏夜出之人,往往還會產生道德優勢將後者歸為「墮落」群體,且因人多勢眾而義正詞嚴;後者則因為小眾本身具有的某種叛逆性和時尚氣味,不屑前者。也許隨著人類文明的繼續推進,二者在人數比例差距上會越來越小,以致相當,但我覺得對峙未必會消失。它完全有可能將人類再次進行劃分,像性別、東方西方和膚色那樣進行劃分。他們在各自的時差環境中交友成家,在假以千萬年的進化,有望成為兩種生物。
本人自從辭職以後,外加別的原因,這大半年過的都是晝伏夜出的生活。因為多年以來一直工作,加之農民習慣,剛開始我並不適應這種生活,尤其恐懼目睹天亮全過程。但時間長了之後,也便渾然不覺。並且發現,夜晚並不是我想像的那樣,只要你有興趣,同樣有吃有喝有玩。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看不到陽光,不憂心它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完全可以這麼生活下去。不過,就不在不久前,當我清早想吃點東西再睡覺的時候,在賣早餐的地方,我遇見了曾經的同事。她因為睡眠充足的紅色臉膛,她剛剛擦在臉上護膚霜的香氣,她久別重逢般的噓寒問暖……不知為何,我居然感到了羞愧和傷感。這並不說明什麼嚴重的問題,它或許說明,在強大的傳統面前,我們唯有如此。
推薦閱讀:
※王爾德: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生活點滴
※你還能忍?顏控都快把持不住了!
※【生活圖解 - 超實用!這樣收毛衣再也不會變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