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為何「盯上」中青年?
猝死為何「盯上」中青年?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盧新政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頻頻出現猝死,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壓力很大,包括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因為現在年輕的『80後』和『90後』是中國「獨一代」的獨生子女,承受的社會壓力大;有些人天生就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缺乏運動的人群也容易患病;甚至還有一些人周末熬夜飲酒、吸煙並服用刺激性藥物,如吸食冰毒等」。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吳同果說, 50歲以後的男性本來就易患心源性猝死,如果到了這個年齡段還不警惕身體發出的警訊,像以前一樣一心工作、情緒變化大,加上天熱睡眠差,很容易誘發心臟病突然發作。
「奪命」病症,居然可以悄悄地來!
上海 仁濟醫院毛家亮主任告訴筆者:「導致猝死的疾病中,很常見的是一種叫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疾病。它起病時就像敵人從背後偷襲,可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塞,也可能靜悄悄無明顯癥狀。很多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平時已經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硬化斑塊未破裂時比較光滑,不會影響血液的運行,但是如果粥樣斑塊破裂、破損或出血,就會引起血管痙攣,導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地堵塞冠狀動脈,這時就會危及生命。」
有了這些癥狀,就是心血管發出的警告
河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王振濤教授提醒道:「①出現有類似胃部不適的胸腹部不適,並與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種胃部不適是一種憋悶、脹滿感覺,有明顯誘發原因,持續時間在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內,伴有鈍痛、灼熱及噁心嘔吐感;②非心前區的疼痛。疼痛可出現在腹背部、頸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這類疼痛雖部位各異,但誘因多是勞累、激動等,且呈陣發性,服用硝酸甘油能緩解;③疲勞感。疲乏也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形式。患者多表現為無任何原因可解釋的疲倦,精力不足,在活動後甚至連伸直身子的力量都不夠。」
預防猝死,從每天的健康生活開始!
1.戒煙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肖明第院長提醒大家:「臨床資料證實,吸煙與猝死關係密切。猝死的危險性與吸煙量成正比,因此,戒煙可望降低猝死率。不良的性格和情緒是導致中青年心臟性猝死的一種催化劑。所以,重視及預防猝死的易患因素,如保持中青年人心情舒暢,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注意生活方式,堅持經常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並積極治療原發病等,可減少猝死的發生。
2.限酒
心血管專家陳維主任說:「無論是長期飲酒、情緒波動,還是進行緊張激烈運動,都可使體內代謝速率增快,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時易出現心肌缺氧缺血。血、氧供不應求下,心臟會出現急性缺血,引發心臟驟停和腦血流中斷,從而發生猝死。因此,心臟不好者不宜在早上的危險時間晨練、飲酒等。乙醇最主要的作用為抑制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功能。高級中樞功能受到抑制後,可導致皮層下延髓的呼吸、循環中樞麻痹。對患有心臟、血管、肺臟、腦、肝臟及腎臟疾病者來說,飲酒容易引起這些臟器功能衰竭,也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而死亡。」
3.合理運動
養生專家張國璽建議:「運動健身時在吃飯的時間安排上是很講究的,飯前、飯後不宜從事劇烈的運動,運動和吃飯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休息。一般認為,運動後至少休息30~40分鐘進食較為科學。同樣,在飯後也不能立即去參加劇烈的體育運動,如果飯後馬上參加劇烈運動,可使正在參與胃腸部消化的血液又重新分配,流向肌肉和骨胳,從而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和吸收,飯後即刻參加劇烈運動還可以因為胃腸的震動和腸系膜的牽扯而引起腹痛及不適感,這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至少在飯後1.5小時以後才可以進行運動。飯後進行不太劇烈的活動,例如散步及比較和緩的文體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消化,對健康也是有利的。」
4.膳食合理
針對心臟有問題或者是有心臟病家族史的患者,心臟病專家宋雲虎主任提出了以下飲食建議:「首先,避免進食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及含有大量膽固醇的食物。如牛腦、蛋黃、鰻魚、豬肝、牛油、豬腳、肥雞肉等,這類食物有高血脂及有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應忌食。其次,要限制熱量和糖類,但維持均衡的蛋白質攝入量。尤其是40歲以上的肥胖體型者需減肥,可還是要保證機體必需的氨基酸為前提,每日食用不超過半磅去脂 牛奶 ,還要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因其含維生素C、鉀、鎂等元素,對心臟及血管有保護作用。最後,忌煙酒茶,避免飲食過飽,加強富含纖維素的食品的攝入,因為纖維協助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移動,有助將血管內多餘的膽固醇除掉。」
編輯點評:
中青年猝死的「著名」案例數不勝數——高秀敏、侯耀文、鄧麗君……這些生命的離去,在引起我們感慨和追思的同時,筆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視起這些「前車之鑒」。關愛自己的身心健康、擁有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才是獲得一切幸福的源泉。
推薦閱讀:
※五四運動中青年的訴求和運動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詹天佑勸告青年工程司:團結是成功秘訣
※蔣介石---如何從底層青年最終成爲民國總統的
※港大精神代表香港價值,一位九十後青年的話
※昨晚,我們收到了留學生疑似遭受「撒旦教」威脅的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