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發展:世界共享繁榮之道_經濟_求是理論網

包容性發展:世界共享繁榮之道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9時00分 來源:《求是》 作者:張幼文字型大小:『 大字體 中字體 小字體 』我要評論2011年4月,以「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在中國海南舉行。「包容性發展」這一理念以其高度的現實性與深刻的思想性,得到了各國與會人士的廣泛認可。作為當今世界負責任大國,中國如何推進包容性發展,對於世界特別是亞洲地區進一步增強合作共享繁榮關係重大、意義深遠。一、發展的「包容性」: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課題「包容性發展」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長」。亞行注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包容性增長」明確了一國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實現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發展進步目標,提高社會公平的程度,即經濟增長對其他各項社會進步目標的包容。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成就不能公平地由社會各階層共享,經濟實現了增長,但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增長的包容性問題,受到了國際社會和各國各界的高度關注。在經濟學意義上,「發展」與「增長」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增長」是指一定時期內產出的增加和經濟規模的擴大;而「發展」則首先是指經濟與技術結構的進步與現代化,同時包括通過經濟增長擺脫貧困落後、消除文盲、改善衛生健康狀況與自然環境等多個方面。從「包容性增長」到「包容性發展」,「包容」的對象也得到拓展。除了要求在發展進程中實現社會公平等目標外,包容性發展還特別注重一國發展不損害其他國家的發展,不對其他國家構成不利。這是因為,一國經濟的發展既會為其他國家創造貿易投資機會,也會因其戰略與政策的負外部性對其他國家形成各種不利影響,導致其他國家發展的困難。因此,世界需要尋找各國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道路。包容性發展是當今時代各國普遍追求發展條件下促進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理念與發展思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的經濟政策與發展方式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是世界各國必然要面臨的一大選題。這就是包容性發展的實質。就現實而言,後國際金融危機的世界經濟需要建立更為合理的發展格局,重建平衡,避免類似美國金融泡沫式的發展導致世界災難的重演。這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為此世界各國的政策與戰略之間需要相互包容。對於亞洲地區來說,經濟增長在全球領先,但是區域發展中的協調與合作也日益成為共同面臨的新課題。今天的亞洲,發展這個主題普遍置於優先位置,但各國之間的發展競爭也相應更為激烈。儘管區域合作不斷推進,但各國的發展政策對其他國家的不利影響並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以包容性發展實現各國的共同繁榮已成為區域合作的共同要求。「包容性發展」在博鰲論壇15個備選主題中之所以被最終選定,也表明它受到了普遍認可與高度關注。正如博鰲論壇副理事長曾培炎所說,包容性發展是不同國家、民族與公民共同發展、平等參與、成果共享的發展模式。與傳統的發展模式相比,包容性發展將更具有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緩解以往由於發展機會不平等造成的發展結果不平衡,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均等、規則透明、分配合理,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包容性發展也是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它將致力於消除不同民族間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的差異帶來的障礙,共同應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世界性難題,追求各個國家互利共贏、各種文明兼容並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二、實現包容性發展:國際經濟合作的新領域實現包容性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於國際經濟合作,既包括各國國內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協調,也包括推進國際經濟合作機制的形成與制度的建設。包容性發展旨在構建世界各國機會均等、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與傳統合作單純強調的市場開放和國際競爭相比,包容性發展更注重發展機制的兼容性、發展成果的共享性與發展條件的可持續性。發達國家當年走的大多是一條不包容的發展道路。在其工業化進程中,不僅大量破壞性地開採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而且通過工業排放製造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迄今依然影響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近幾十年來,當世界一大批國家走上工業化道路以後,傳統產業產能明顯過剩,資源過度消耗與惡性競爭,造成環境嚴重污染,並已成為世界的嚴峻難題。究其根源,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全球化進程中的產業轉移,發達國家通過國際投資,其本身經濟結構提升,環境得以改善;但是,發展中國家卻在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接受了污染和高消耗。雖然雙方都實現了發展,但從全球角度看,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並沒有改善,因此,這種轉移式的發展並不具備包容性。歷史地看,產業轉出國與轉入國在實現包容性發展上有著共同的責任。當然,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產業轉移時要注重技術進步;發達國家則不應當只是簡單地將產業向外轉移,而應當同時對接受轉移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幫助。就亞洲地區而言,亞洲各經濟體更要特別注重包容性發展。從發展的特徵來看,亞洲各國都高度注重外部市場,發展中存在著激烈的市場、資本與資源競爭;從發展的階段來看,需要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亞洲國家有著相似的任務。因此,亞洲各國需要超越文化差異,通過地區合作深化分工減少摩擦,形成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機制。目前,亞洲地區多個國家已進入新興經濟體行列,出口結構提升。在實現了多年高速增長後,新興經濟體更需要有利於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構建共享式發展機制。戰略升級、地區合作和經濟一體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政策協調,是實現地區包容性發展的根本途徑。包容性發展需要通過全球治理的改善來實現。二戰後國際社會更多注重的是市場開放與競爭所可能帶來的利益,世界也確實從各國的各自發展走向了共同發展。但是,純粹競爭中的發展並不能保證所有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目標的有效實現。這裡除了取決於各國歷史和發展戰略,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一國發展同外部環境的矛盾與協調。雖然國際社會為後進國家的發展創造了不少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提供了一些發展援助,但各國經濟發展內在機制的相互包容性問題依然存在。單有市場開放與自由化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全球治理的構建不同於一般的國際談判,其核心不是利益交換和平衡,而是共同應對與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關係到整個人類生存的問題。因此,全球治理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實現包容性發展。各國應當通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尋找自身發展需要和人類社會共同利益之間的結合點。三、推動包容性發展:負責任大國的戰略主張包容性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30多年中,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深刻轉變,體現了包容性發展的理念。近年來,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面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其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中國包容性發展的重要表現。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及時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戰略,既有利於自身經濟的穩定發展,又大大減輕了對其他國家的壓力。中國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始終把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作為基本要求。中國積极參与全球治理,從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要求出發,為應對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後產生的新問題,與各國一起尋求新的體制機制安排。尤其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拉動、外需拉動特徵將較大程度上向消費拉動、內需拉動轉變,這一變化將有利於世界尤其是亞洲各國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本與更廣闊的商品市場。由此可見,中國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指導方針,其中就包含了包容性發展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注重發展的速度、規模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注重結構的合理性,尤其注重發展中減少資源消耗,避免損害環境。中國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致力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可持續,而且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顯然,包容性發展理念與中國已經提出並在實踐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理論以及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也是完全一致的。鑒於此,中國已經明確表示,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將積極推動世界的包容性發展,擴大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應對共同挑戰,推進共同發展,並系統地提出了我們的建設性主張。——包容性發展首先要求對各國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包容。要尊重世界各國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的探索,在此基礎上促進國際合作,並且把各國文明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轉化為深化合作的活力與動力。——包容性發展要求各國轉變發展方式,以科技進步實現經濟的結構升級,發展綠色經濟。包容性發展要求各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平衡與互動。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平行發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均衡發展,以及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要通過包容性發展使各國不僅共享發展機遇,而且共同應對發展中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經濟政策的協調日益重要。各國不僅在政策選擇上不能以鄰為壑,而且還要相互幫助,大國幫小國,富國幫窮國,使所有成員都能共享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成果,使各國人民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實現包容性發展要求各國求同存異,實現共同安全。當今世界各國的安全應建立在各國之間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共同安全基礎之上,國家間的矛盾要通過對話協商而不是對抗來解決,從而更加有利於各國之間的安全合作與和平發展。——包容性發展應包括本地區發展對地區外發展的包容。要在亞洲合作中實行開放的地區主義,在注重本地區合作的同時要加強與地區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尊重區域外國家在亞洲的利益,歡迎金磚國家中亞洲以外經濟體參與合作,以此促進亞洲地區的繁榮穩定,也促進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共同發展。(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推薦閱讀:

任克雷獻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從八字看你是否適合離鄉發展
【瑾瑜匯】淺談西周玉器的品類發展
中國的禮儀史是如何發展的?
乾貨:印尼近年暴恐活動發展趨勢及防範建議

TAG:經濟 | 世界 | 發展 | 理論 | 共享 | 包容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