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泠雨】知識分子為什麼不願讀經

【空山泠雨】知識分子為什麼不願讀經  來源:儒家中國   時間:2012-08-09知識分子為什麼不願讀經 作者:空山泠雨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8月9日 秋風先生髮表了一篇題為《儒家可以批判,但請先讀點兒儒家經典》的文章,文中說:「我多次對這樣的朋友說:在你批評儒家之前,最好讀點儒家經典,這是最基本的學術倫理。但是,這樣的勸告似乎全無用處。」 在對一個事物發表看法之前,應該先全面地了解它,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知識分子以追求真理為天職,更應該遵守這一常識。這也確實是「最基本的學術倫理」,秋風先生的勸告,實在不算過分。但為什麼今天的知識分子大多不願去讀讀哪怕最基本的儒家經典呢?難道他們有意不遵守這一「最基本的學術倫理」嗎? 筆者認為,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正如秋風先生所言,他們已經不加任何思索地接受了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思想,認為「五四」就是天經地義的最好的傳統,在今天從事學術只要接受「五四」傳統再加上對西方的了解,就已經很完善了,根本不需要再去知道什麼儒家道家,更不必去讀它們的經典。他們的想法是:反正胡適、陳獨秀、魯迅他們都已讀過了,我何必再讀一遍呢?我接受他們的觀點就行了,還能錯到哪兒去? 如果是這樣,筆者只能感嘆其見識狹小,做學問沒有千年萬年眼光,沒有貫通古今的氣魄,他們不知道胡適、陳獨秀、魯迅並不是最偉大的賢哲,他們的思想仍然等待著後人的糾正和超越。不過這樣的人,我們除了憫其愚,多少還保留一份對他的同情,因為他還算真誠。 第二種人就不一樣了。他們也想遵守基本的學術倫理,也知道對儒家進行評判之前,應該先讀讀儒家經典,但要讀儒家經典,馬上遇到一個現實的困難:他已經讀不懂了。讀經對他們而言已經太難了。 一個從小就沒有接受過傳統教育、沒有讀過經的人,一個從小到大隻讀白話文的人,一個從小學到高中把大量精力耗費在英語數學上的人,一個從小到大戰戰兢兢應付考試的人,一個出洋留學自以為掌握了世界最先進思想的人,四十五十歲了,你讓他來讀《論語》、《孟子》、《易經》、《春秋》,可能嗎?我相信他們中的多數人想想這些書名就頭大如斗。 讀讀儒家經典,了解儒家基本義理,然後開口些不太離譜的話,沒有三五年的功夫,做得到嗎?而現在的學術體制,又要求學者們快出成績,大家都忙著寫文章出專著,忙著參加會議出國訪問,如此才能評職稱評先進拿獎金,在學界混一席之地,在這樣情況下,誰有心思坐下來讀幾年經呢?讀經豈不是太不切實際太迂腐了嗎? 所以他們不願讀經。因為太難而不願意。但人的心理很微妙,對沒有希望做到的事情,很難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比如你很難讓今天的一個學者,尤其是一個有些名望的學者,坦率地承認他因為沒有系統地讀過經,他的知識結構其實很不完整,很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自我保護的逃避機制,對做不到的事情,就會下意識地說他不好,其實也就是「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酸」。久而久之,他也就真的以為是這個東西不好了。 但一個人文領域的知識分子,總免不了要談文化傳統,談儒釋道,談讀經,自己沒有讀過經,現在補也來不及,怎麼辦呢?於是只好道聽途說拾人牙慧,最多的,就是拾「五四」時期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牙慧。他們竭力維護胡適他們的權威,其實只是在維護他們自己。談到讀經,他們就說其實不必讀經,讀了經又有什麼什麼壞處。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讀過經,根本不了解傳統、儒家,就這樣人云亦云信口開河,公然違背學術的基本倫理。所以這種人的不讀經,是逃避式的,不真誠的,可恥的! 其實,讀經,根本沒有他們想像得那麼以艱難,其實很容易。他們之所以覺得難,一來他們青少年時代沒讀過經,加上中小學教學中對經典、儒家的習慣性扭曲,導致他們對經典有一種本能式的防禦心理而缺少起碼的親切感;二來他們不知道進入經典的正確方法,想當然地以「看經」代替「讀經」,讀一句經文看一段註解,支離破碎茫無所得,不勝其難。其實經典的學習不像讀一般的書那樣讀一句就要理解一句,步步為營,而是要多接觸多感受,也就是要多讀,讀出聲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讀熟了自然會有理解,在多讀熟讀的基礎上適當看點註解,就足夠了,整個過程是很輕輕鬆愉快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這種讀書之樂,今天的讀書人已經久違了! 所以,筆者在此奉勸各位專家學者,如果你有志於從事嚴肅純正的學術,有志於做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想對國家對社會對歷史負點責任,請放下你的架子,拋開短期的功利考慮,好好讀幾年經。在你開口評論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之前,好好讀幾年經。讀經並不難,讀經可以很愉快。我們要面對現實,承認自己因為沒讀過經,對傳統文化其實很不了解,自己的知識結構先天不足,這並沒有什麼丟人的,在中國現代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學者大多如此。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了七年的人需要存放三年之久的艾草來醫治,「如其不畜,終身不得」,如果現在不開始儲存,一輩也得不到,只能一步步走向死亡。從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和對經典的陌生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病人」,我們都要從現在開始,來儲存救命的艾草——讀讀經典。如其不然,只能繼續抱殘守缺,自欺欺人真到終身。 (作者為儒家學者,民間教育者,三人行家塾創辦人)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推薦閱讀:

作為知識分子的黃賓虹
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越來越猥瑣?——從知識分子的道德過錯說起
匆忙的崛起:一個台灣知識分子對21世紀的思考
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與人文情懷

TAG:知識 | 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