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陽明心學的再理解和再感悟

(1)是否所有人都有有知善的能力、都有良心。    許多人希望別人指導自己怎麼做,希望從外界獲得為人處世的真理,王陽明說,其實任何人都不必向外人、外事、外物探尋真理,真理藏在每個人的內心裡。那人為什麼會猶豫不決,為什麼會覺得經常性的迷茫。很簡單,在為人處事方面,任何人其實都知道一件事怎麼做是對、怎麼是錯;但在情緒上,由於受利益的驅動和蒙蔽,人往往又不願意承認善為善、惡為惡,並找出許多理由和借口來埋沒、掩藏自己的良知。甚至希望藉助外力幫助自己證明善為惡、惡為惡。長此以往,通過自欺欺人的方式,人逐漸失去明辨是非、探尋真理的能力。    (2)既然每個人都知善,為什麼許多人不能行善。    一是容易受利益蒙蔽,因為對某行為覺惡但卻利己,某行為善卻不利己,因此雖知不行;二是知易行難。雖知善,但為善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克服種種其他外界誘惑和困難,需要有強大的意志。比行惡來的更難,故而雖知善卻未力行;三是心存僥倖,一般人遇到事情,總是認為簡單的小惡不足以影響自己的大是大非和未來,因此也就不在乎所行非善。    (3)什麼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強調行要聽從良知召喚,也就是聽從直覺召喚,不能違逆本心。直覺有良心的直覺,也有情緒的直覺。良心的直覺為善,而情緒的直覺往往為惡。王陽明強調要對良心的直覺和情緒的直覺都要非常敏感,發現情緒直覺的惡,要立即摒除;對良心的直覺,要努力守持,照此力行,達到知行合一。    (4)學習心學有什麼好處。    堅守良心,可不受外物擺布,可因此建立強大心理。王陽明認為強大的內心才是在任何事務中保持制勝的法寶。只要戰勝自己、控制自己的知行,戰勝自己的情緒,就可所向披靡。人人皆有良心和情緒,依照情緒行事的結果就是,人總是聽從外事外物的擺布。只要堅決照良心行事就不會受外物擺布,而依照情緒行事往往就會成為外物的奴隸,這是堅守良心的最大的好處。也就是說,照良心行事可以成就強大心理。道理很簡單,比如以戒煙為例,雖然人的良知都會告訴自己煙草對人是有害的,但僥倖心理和情緒又告訴自己可能吸煙也無所謂,並舉出一大堆例子,並由此難以擺脫煙癮。但人由於有煙癮,只要煙癮上來就會不顧一切找機會吸煙,人的注意力和意識就會受到煙草的擺布。由此,你的意志力在煙草面前變得十分脆弱,自己也因此變為煙草的奴隸。除了煙奴,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可見到網奴、手機奴、遊戲奴,本該用來辛勤工作、與家人溝通的時間卻用來上網、玩手機、玩遊戲,一有時間,就會開開電腦、玩手機、玩遊戲,把正經事都耽誤了,這是典型的把自己變成了外物的奴隸。    (5)怎樣煉成心學。    事上練是達到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既然堅守、踐行良心這麼重要,那麼怎麼達到這一點。王陽明提出很簡單,物來則照,心上知,事上練。當惡知來時,正是煉心之時。隨時隨地都可依據當前的境遇,練習自己堅守良心的能力,以達到靜心的目的,達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境界,煉成有效控制自己。首先,高度重視,任何事情來時,要意識到這是鍛煉內心的好機會,隨時做好練習的準備。其次,按照聽從良知,摒棄不良情緒。之後,堅定的存天理、滅人慾,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波動。最後按照辨明的良知力行。王陽明的心法強調單純的行善是不夠的,一定要在行善之前徹底做好思想工作,摒除不情願、將就的情緒,以達到行的從心,而不是逆心而行、趕鴨子上架,不是因為聽從利益的召喚而行,不是因形勢、外界所迫,不是因為不良目的,趕鴨子上架的良行是不能持久、容易反覆的,所以必須要在行前要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徹底擺脫人慾困擾、擺脫情緒困擾,達到心甘情願的行善,也就是知行合一。    (6)心學能夠讓所習之人都能成功嗎。    王陽明終身的追求就是內聖外王,認為只要做到致良知,就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但他強調聖人有大有小,只要達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可成聖。他也因此認為,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所有聖人的共同能力和道德品質核心。但是,雖然人能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做到有效控制自己的內心,做到自律,但是由於人的知識才能有大有小,因此並不是有了自律就都能幹出大事業,可以成為內聖,但不一定都成為外王,而且成聖可期,成王則不必。所以,修鍊心學未必都能讓所有人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人只要煉成心學,都會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就,這是肯定的。一個能控制自己的人,一個能做到嚴格自律的人,一
推薦閱讀:

再談立志
《王陽明年譜》隨感(一)
黃直錄:本源在心
王陽明心學淺析(二)——立志、立誠、敬畏

TAG:感悟 | 心學 | 理解 | 王陽明 | 陽明心學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