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172:【天津衛的老房子】 馬場道117-119號17號樓 —原天津北疆博物院舊址

原天津北疆博物院舊址

天津衛的老房子之風貌建築(一百二十二)

原天津北疆博物院外景(照片來自網際網路)

原天津北疆博物院舊照(照片來自網際網路)

原天津北疆博物院座落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暨天津河西區馬場道(其時為天津英租界的馬廠道)117號~119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身份來到中國的桑志華搜集了大量地質、岩礦、古生物、動植物等方面的標本和化石並儲存在天津耶穌會修會帳房崇德堂內。後來標本逐漸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個房間和地下室。因此,桑志華向耶穌會提出創建博物院的要求。1922年,在法國天主教會和天津法租界當局的支持下,合併考慮桑志華的建議,決定在當時的天津工商大學校址內修建博物院,以解決標本收藏的難題。北疆博物院的辦公樓(時稱北樓)建成後,桑志華為其取名為「MUSEEHOANGHO PAIHO」,即「黃河白河博物館」,後因藏品來源的拓展,定名為北疆博物院。現在這座大樓的兩側牆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標誌,便是當年的原貌。該建築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由比商義品公司設計、建造,高21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內部分設實驗室、辦公室、藏品庫,還設有防盜門和雙重窗戶。1925年,北疆博物院的陳列館(時稱南樓)建成,該建築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計,位於當時辦公樓的西端,整體為三層建築並採用防火、防盜、防塵和防震等措施;該建築還設有高窗以用來天然採光。按照博物院的建設要求,桑志華將平板花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內,以免室內受塵土和大雨的侵襲;又將陳列櫃直接固定在牆壁上,讓光線更通透。內部陳列室採用中心牛腿柱式結構。1929年,北疆博物院又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在與主樓平行的位置上建設了一座兩層樓房,並在兩座樓房之間設置了一條空中通道,使三座建於不同時期的建築連成一體,形成「工」字形。

原北疆博物院是中國北方地區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建立時間最早的博物館之一。該館收藏有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及世界範圍內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學標本。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在國際上亦佔有重要地位。北疆博物院成立之初,桑志華任院長,古生物學家、耶穌會教士德日進任副院長。桑志華發現的四個古動物群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更新世哺乳動物和石器、河北陽原泥河灣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各種標本均收藏於此。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並更名為天津人民科學館,時館藏標本達20餘萬件。1956年,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1997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擴建,館藏標本達達40餘萬件。原北疆博物院舊址現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庫房

目前,原北疆博物院舊址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小資料:桑志華簡介

桑志華(1876年~1952年),原名埃米爾·黎桑,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桑志華以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的身份來到中國,從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調查工作25年,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各省,行程5萬多公里,採集地質、古生物標本達幾十萬件,創建了北疆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1923年夏天,他和德日進從天津出發,連袂北上,發現和發掘了水洞溝遺址,使之成為中國最早發現、發掘和進行系統研究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對中國的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貢獻。1927年4月,由法國教育部、外交部和法國科學院提名,桑志華曾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鐵十字騎士勳章」。1938年桑志華回國。1952年在法國逝世。

桑志華一生著有《中國東北的山區造林》、《華北(黃河及北直隸灣其它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記》《桑乾河草原旅行記》,作為主要作者與他人合著了《華北及蒙古人種學上的探險記》、《北疆博物館的鳥類及北疆博物館收藏的樹木標本》。


推薦閱讀:

相戀59年11個月,他用上萬張照片,為妻子打造了一座愛的博物館
「華夏天文博物館」天地萬象
古代兵器摘自《軍事博物館》]
圍龍屋博物館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瓷器[110P]1/3

TAG:天津 | 房子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