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宋真宗趙恆和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百年和平

史家一般認為有宋一代,宦官亂政者,為歷代之弱; 其實也不盡然--僅北宋百餘年基業間即有首尾兩大權勢滔天的大宦官: 前者為意欲一手操縱兩代帝王權力交接的王繼恩; 後者則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宦官王爺童貫!誰人復言弱也?

南兄

北宋真宗趙恆,本名趙德昌,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太宗趙光義第三子,其母為元德李皇后。生於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十二月二日; 淳化五年(公元995年)被立為太子;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真宗繼位。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二十日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六年,葬於永定陵(今河南鞏義)。

太宗趙光義有九子: 長子楚王趙元佐、次子昭成太子趙元佑。

趙元佐,「少聰警,貌類太宗,帝鍾愛之。」太平興國年間秦王趙廷美「得罪」了太宗,趙元佐獨申救之,不得,後「發狂」; 雍熙年間趙廷美莫名過世,趙元佐更是夜半縱火焚宮。遂被廢為庶人。

趙元佑,因兄被廢而被冊為太子,不久即暴病身亡。趙恆遂順理成章地成為皇位繼承人。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舊疾發作,奄奄一息。大宦官、宣政使王繼恩準備故伎重演、再次發動宮廷政變: 謀立被廢已久的趙元佐登基。 其時宰相呂端入宮問疾,眼看太宗不久人世; 太子趙恆卻不見蹤跡,暗想不妙,忙在象牙笏上寫「大漸」二字,讓侍從急至東宮,催促趙恆即刻進宮「侍疾」; 然後又與王繼恩商議新帝繼位之事。呂端知悉王繼恩圖謀不軌,便言中書省的密閣中有太宗在世時寫的立儲密詔。王繼恩信之,不料剛進密閣,就被呂端從外把門鎖住,脫身不得。呂端立時入內廷,面見明德李皇后。太宗趙光義曾冊封過三個皇后: 後周朝娶滁州刺史尹廷勛女,但其早亡; 再娶魏王符彥卿女,亦短壽; 尹、符二氏後被追尊為皇后。太宗即位後,封「菾謹庄肅,撫育諸子及嬪御甚厚」的樞密副使李處耘女為後,即明德李皇后。明德李皇后沒有成年的後嗣,此前受到王繼恩地鼓吹,認為太宗逝後應立年長的趙元佐為帝。所以,李皇后對呂端說道: 「宮車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 」呂端回道: 「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有異議邪? 」明德李皇后於是「默然」。太子趙恆遂在太宗柩前繼位,是為宋真宗。儀式之上,呂端仍舊不放心,「立殿下不拜,請卷廉,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群臣呼萬歲。」真宗即位,大行封賞; 並追封皇叔趙廷美復為秦王、追贈自殺的從兄趙德昭為太傅、追贈另一故去的從兄趙德芳為太保; 又流放王繼恩前往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真宗趙恆與楚王趙元佐是一母同胞,均為李氏所生; 其在太宗朝過世甚早、封號普通,真宗追之為元德李皇后。趙元佐對於三弟趙恆的態度是一直避而不見、養疾不朝; 至仁宗年間薨,時年六十二歲。 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始分天下為十五路: 京東路、京西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兩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峽路、廣東南路、廣南西路。旦夕工作、習以為常。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九月,大遼太后與聖宗親臨南京,以皇弟梁王耶律隆慶為先鋒,開始大舉南伐。十一月十六日,北宋真宗下詔: 「邊境驛騷,取來月暫幸河北。」十二月五日,真宗的親征大軍從汴梁出發,九日進駐澶州; 十二日,真宗在澶州行宮裡宴請隨駕大臣,並出示陣圖,分配任務; 十五日,車駕到達大名府,駐營於此。但是遼軍其時並沒作過多糾纏,大掠淄、齊數州而歸。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五月,大遼蕭撻凜等將率軍進攻定州,激戰之後,生擒北宋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王繼忠是真宗為藩王時的親信。真宗曾喚卦者為身邊隨從卜相,到了王繼忠時,相士百思不得其解: 「此人可訝,半生食漢祿,半身食胡祿。」真宗笑而遣去。皆謂王繼忠戰死,真宗聞之嗟悼。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閏九月,大遼太后和聖宗再次南伐。先鋒蘭陵郡王蕭撻凜和六部大王蕭觀音奴領眾號稱二十萬同行。消息傳至京城,朝野震驚,真宗急問宰相寇準。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生性豪爽,不拘小節。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十九歲時考中進士。由於曾支持太宗趙光義立時為襄王的趙元侃為太子,所以真宗繼位後很是信任寇準,並任命其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回道: 「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隨後要求真宗親征澶州。朝臣多懼,欲退: 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請幸金陵; 僉署樞密院事陳堯叟,蜀人,請幸成都。真宗又問寇準,寇準裝若不知,說道: 「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邪? 」再請真宗親征澶州。為了防止王欽若壞事--繼續向真宗進言,寇準便將其調離京城,外任為地方官員。真宗見狀, 只得決定親征。

此時真宗卻收到了王繼忠的親筆信,具言: 「臣嘗念昔歲面辭,親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為事。況北朝欽聞聖德,願修舊好,必冀睿慈,俯從愚瞽! 」原來年前被俘的王觀察使並未死節,如今見到遼、宋兩軍欲戰,便力勸雙方講和。經過君臣廷議,真宗以手詔令付王繼忠: 「朕丕承大寶,撫育群民,常思息戰以安人,豈欲究兵而黷武! 今覽封疏,深嘉懇誠,詔到日,卿可密達茲意。果有審實之言,即附邊臣聞奏。」雖然兩國有意言和,可為了今後談判時爭取更多的主動,手下的軍隊都沒閑著。

十一月二十五日,真宗一行抵達澶州南城。

澶州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城; 真宗想於南城紮下御營,但寇準堅持要皇帝前往北城,寇準勸道: 「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今四方征鎮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進? 」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勸真宗過河,並不等其反應過來,即麾衛士進輦,真宗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巡視完畢,真宗把軍事大權交予寇準,自還行宮; 而留後者居於城上。不久,遼軍三面包圍澶州。

真宗內心頗為忐忑,頻頻使人視寇準何為。為了穩住皇帝,寇準方與楊億飲博,歌謔歡呼。真宗於是放心: 「宰相如此,吾復何憂? 」情緒亦逐漸穩定下來。

宋、遼兩軍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北宋名將李繼隆先在城牆四圍布置了許多強弓勁弩; 大遼統軍蕭撻凜自恃勇猛,親率數十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地形。當時,守城的威虎軍軍頭張環,於不遠處的遼軍中發現一騎高頭大馬、著華麗服裝者; 料到此人身份貴重,便暗暗使用床子弩,一箭即把蕭撻凜射於馬下,登時斃命。聞此惡號,蕭太后等人是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 而遼軍則士氣頓泯。

出師未捷即失大將,蕭太后遂生退意--又秘密遣使求和。真宗見好就收,委派閣門祇使曹利用前往遼營議和;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事未決」,蕭太后便派大遼左飛龍使韓杞跟隨曹利用入澶州,面見北宋真宗,繼續談判。寇準此時是雄心萬長,欲邀遼使稱臣,且獻幽州地。真宗卻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前者幸兵以自取重者,寇準不得已,只好妥協。真宗遣曹利用返大遼軍中商議歲幣時,叮囑: 「百萬以下皆可許也。」寇準則召曹利用至幄前,警告: 「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寇準文人出身,卻性情曠直,言語直接; 動輒以殺頭相威脅,倒也有趣。經過幾番激烈交涉、數次唇槍舌劍,兩國議和成功。和約規定: 宋朝每年付予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為「軍餉」,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 因北宋真宗比大遼聖宗年長兩歲,所以真宗為兄、聖宗為弟,真宗又稱蕭太后為叔母。 此份盟約由於在澶州簽訂,城西有湖泊稱澶淵,澶州亦名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 曹利用回到澶州,真宗正在行宮進膳,未即見,但又關心歲幣的數目,就邊吃邊派內侍去詢問具體金額; 曹利用調起了口味: 「此機事,當面奏。」真宗急得不行,復使問道: 「姑言其略。」曹利用終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頰。侍者入內說道: 「三指加頰,豈非三百萬乎?」真宗聞言,嚇了一跳,失聲說道: 「太多!」不過,真宗很快便調整了心態,既而自我安慰: 「姑了事,亦可耳。」「帷宮淺迫,」真宗的自言自語讓曹利用聽得一清二楚。「及對,帝亟問之,」曹利用再三稱罪,說道: 「臣許之銀絹過多。」真宗問道: 「幾何? 」答道: 「三十萬。」真宗有了三百萬的保底,忽然得此消息,「不覺喜甚,故利用被賞特厚。」

宋遼和議,大告成功。真宗大散財物,賞賜將士; 聖宗亦派人送來御衣、契丹美食。真宗起駕前,又再三囑誡「諸將勿出兵邀其歸路」,惟恐兩國再生事端。

自從北宋太祖朝起,直至真宗朝初年,數十年間,宋遼兩國交戰,大小十數次,互有勝負; 雙方開支沉重龐大、人口消耗驚人,特別是河北、山西一帶作為主戰場,「丁壯斃於傳輸,膏血塗於原野」,生靈塗炭。戰爭結束,北宋與大遼邊境的數州人民才得以過上平靜、正常的生活。況且區區三十萬歲幣,對於其時的北宋政府而言,簡直不值一提。真宗朝政府歲入過七千萬貫,至於仁宗朝更在一億貫以上(即便是純貨幣收入,真宗朝亦近三千萬貫,仁宗朝均在五千萬貫)。歲幣僅及政府財力的百分之一。數年後的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真宗親去泰山行封禪禮,是次所謂的「東封」,即耗錢八百餘萬貫;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真宗又奉「天書」出潼關,祭祀汾陰,亦費錢一百二十萬貫。可知本朝財力之雄厚。

宋真宗

其後百餘年間,宋遼雙方基本上沒什麼大的戰爭發生,可以用「百年和平」四字來概括兩國關係。凡是有利必有其弊--北宋的基本國策本就是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技; 加之於北朝契丹平息干戈、社會轉型; 如此一來,短期尚可,但是長時期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終於導致了大宋王朝的軍威不振和百餘年後那場令每一個漢人都矢志不忘的豈恥大辱!

北弟

大遼聖宗耶律隆緒,字文殊奴。大遼景宗長子。生於大遼保寧三年(公元971年),乾亨五年(公元983年),景宗在遊獵途中,忽得重疾,故於雲州。時任大遼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遂與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協助蕭後易置大臣,擁立十二歲的梁王耶律隆緒繼位。聖宗繼位後,在其生母蕭太后的示意下,改元統和,又將國號由「大遼」改回為「大契丹」。其後蕭太后主理契丹大小政事,而韓德讓與耶律斜軫則分掌南、北樞密院,權勢巨大。

統和四年(公元986年),遼軍大敗北宋攻伐之師,俘獲名將楊業。

統和十六年(公元998年)十二月,契丹于越、宋國王耶律休哥過世,大遼聖宗為其在幽州建立祠堂。

統和十七年(公元999年)七月,大遼聖宗下詔諸道,集兵合軍。九月,蕭太后與聖宗親臨南京,以皇弟梁王耶律隆慶為先鋒,開始大舉南伐。此時魏王、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卻因病在軍中去世,但此並未影響到契丹的軍事行動,聖宗讓韓德讓代替其職務,大軍繼續南下。北宋得知契丹將要南下。已經做了布置。戰事隨即膠著。十一月十六日,真宗下詔: 「邊境驛騷,取來月暫幸河北。」

十二月五日,真宗的親征大軍從汴梁出發,九日進駐澶州; 十二日,真宗在澶州行宮裡宴請隨駕大臣,並出示陣圖,分配任務。十五日,車駕到達大名府,駐營於此。河北鎮、定、祁、趙、邢、洺一線被遼軍攪得天翻地覆,大名府以北一片大亂,真宗不敢冒險北進。但是遼軍其時並沒作過多糾纏,大掠淄、齊數州而歸。

北宋朝廷自從雍熙北伐(公元986年)慘敗後,即對大遼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與之相反,大遼對於北宋卻是步步緊逼、不依不饒。其時宋軍的名將雖然不少,但由於本朝的基本國策是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技; 加之遼軍數量眾多、剽捍勇猛,慣於野戰、戰術靈活; 且契丹亦逐漸完成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國勢空前強大,所以北宋的邊防壓力十分沉重。此外,本朝西南有川蜀軍變,西北有党項敵患,可謂是內憂外患集於一身、棘手非常。 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大遼蕭太后與聖宗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淵。與馬上立國得天下的本朝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恆性格較為柔弱、平和有餘而膽氣不足,不過在強硬派寇準的反覆強調下,真宗最後同意御駕出征。在安排雍王趙元份留守京城後,真宗於十一月二十日出發,二十五日,抵達澶州南城。 在部將的簇擁下,真宗渡河到了北城。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上飄揚的黃龍旗,得知皇帝駕臨,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宋、遼兩軍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

北宋名將李繼隆先在城牆四圍布置了許多強弓勁弩; 大遼統軍使蕭撻凜自恃勇猛,親率數十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地形。當時,守城的威虎軍軍頭張環,於不遠處的遼軍中發現一騎高頭大馬、著華麗服裝者; 料到此人身份貴重, 便暗暗使用床子弩,一箭即把蕭撻凜射於馬下,登時斃命。聞此惡號,蕭太后等人是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 而遼軍則士氣頓泯。蕭撻凜「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可算文武全才。此人之死,其實是遼宋澶淵之盟的關鍵點--《遼史》記載: 「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出師未捷即失大將,蕭太后遂生退意--秘密遣使求和。真宗見好就收,委派閣門祇使曹利用前往遼營議和; 經過幾番激烈交涉、數次唇槍舌劍,兩國議和成功。和約規定: 宋朝每年付予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為「軍餉」,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 因北宋真宗比大遼聖宗年長兩歲,所以真宗為兄、聖宗為弟,真宗又稱蕭太后為叔母。

此份盟約由於在澶州簽訂,城西有湖泊稱澶淵,澶州亦名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

遼聖宗

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蕭太后歸政於聖宗; 同年十二月,病逝,終年五十七歲。次年,葬於乾陵(今遼寧北寧)。大遼聖宗統治契丹四十九年,勤政理國,運勢昌盛; 使契丹從一個野蠻落後的奴隸制國家變成了一個先進發達的封建制國家; 是以《遼史》記載: 「遼之諸帝,在位長久,令名無窮,其唯聖宗乎!」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封建化後的大遼也逐漸感染上了與北宋同樣守內虛外、強幹弱技的病症,亦導致了大遼王朝的軍威不振和百餘年後被大金鐵騎所蹂躪的悲慘命運!

蕭叔母

蕭綽,小名「燕燕」,生於大遼應歷三年(公元953年)五月。父親蕭思溫,是「斷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母親則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論起輩份來,燕國公主還是丈夫的姨表外甥女。因為身為後族,蕭思溫先是長期擔任南京留守的重任,其後更是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成為遼穆宗耶律璟的左右親信。遼穆宗信用女巫蕭袞,殺人取膽,欲成不老葯,期望活到一百歲; 因為殘虐好殺,惹起眾怒: 應歷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耶律璟在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野獵,醉後於子夜被近侍小哥(又譯霄格)、花哥(又譯華格)、辛古(又譯錫袞)等六人所殺。耶律璟不近女色、沒有子嗣,故而誰來繼位成了一大難題。關鍵時刻,作為隨侍重臣的蕭思溫動起了腦筋: 他既沒有通知太宗的次子、穆宗的同母弟、齊王耶律罨撒葛; 也沒有告訴太宗同母弟耶律李胡的長子、宋王耶律喜隱; 而是一面封鎖消息,一面連夜通報與自己關係甚密的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賢。耶律賢聞訊,立即領軍奔赴懷州; 次日黎明,即在穆宗的靈柩前舉行了繼位之禮,是為大遼景宗。為了感激擁立之情,耶律賢回到上京,立時晉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並且征詔他的女兒入宮--蕭思溫和燕國公主共有三個女兒,景宗選中的是其十六歲的老三蕭綽。三月,蕭綽以貴妃的頭銜進宮; 兩個月後,被進一步冊封為皇后。

耶律賢自幼身體虛弱; 即位為帝後,又患上風疾; 如此不佳的身體狀況使其沒有能力處理軍國大政。因此,他逐漸將日常政務轉交給皇后蕭綽。身為國丈的蕭思溫,遂在其中分享到不少權力。此外,在小女兒成為當朝皇后不久,蕭思溫把自己的長女嫁給了齊王耶律罨撒葛、次女嫁給了宋王耶律喜隱。有了這樣的三個女婿,蕭思溫可謂是權勢滔天! 「福者禍所依」,保寧二年(公元970年)五月,景宗前往閶山(今遼寧阜新)行獵,蕭思溫隨行。途中蕭思溫被心懷叵測的其他貴族刺殺,頃刻斃命。父親的死,令入宮為後剛剛一年的蕭綽深受刺激,殘酷的權利鬥爭迫使其之政治閱歷迅速成熟。雖然失去了父親的幫助,但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勵精圖治、推行改革、發揮才幹、盡顯能力; 終於幫助景宗扭轉了前朝穆宗治下日漸衰微的乾坤,而將國家推上了中興之路。

保寧八年(公元976年)二月,景宗傳諭史館學士--此後凡記錄皇后之言,「亦稱『聯』暨『予』」,並「著為定式」。這意味著景宗將妻子的地位提高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蕭綽實際上成為了大遼的女皇。乾亨五年(公元983年),景宗在遊獵途中,忽得重疾,故於雲州。臨終之時留下遺詔: 「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蕭綽雖然年僅三十,事實上治理大遼卻已長達十三年; 面對主少國疑、社稷易變的局勢,成穩老練的新寡太后迅速召來時任大遼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與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表情哀怨地說道: 「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 」韓德讓、耶律斜軫皆忠臣,異口同聲地回答: 「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通過二人的全力協助,蕭後易置穩妥大臣,順利地擁立自己十二歲的長子、梁王耶律隆緒繼位,是為聖宗。與景宗朝類似: 聖宗朝初期,「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兼習知軍政」的蕭綽是大遼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而與景宗朝不同之處: 聖宗朝初期,漢人韓德讓是國家的二號人物。

韓德讓,遼籍漢人; 祖籍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

其祖父韓知古少時被擄北國,充作大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后述律平的奴隸。由於韓知古機智聰明,遂為阿保機所喜,被任命為「知漢兒司事」,最後官至中書令。韓知古三子韓匡嗣則與耶律賢關係密切,在景宗朝歷任西南面招討使、政事令、尚書、秦王,且與後族聯姻。韓匡嗣四子即為韓德讓。據說: 韓德讓曾與小其十三歲的蕭綽訂有婚約,只因後來耶律賢即位為帝詔命蕭綽入宮,姻緣才被迫中止。在景宗朝,韓德讓就以「厚重有智略,明治體」而位居南院樞密使的要職; 到了聖宗朝,韓德讓更是權傾朝野。蕭綽與之出則同車、入則共帳,朝夕相處、情同夫妻; 兩人所作所為,即使接見外國使臣時都不避忌。對於蕭綽的私生活,契丹貴族不禁議論紛紛: 韓德讓本為一個漢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如今,儼然成了太后的後夫、皇帝的繼父! 由是京城不時傳出韓德讓的流言蜚語。蕭綽面對種種挑撥,不為所動,對待韓德讓始終如一。為了「獨佔」韓德讓,蕭綽甚至遣人除掉了其妻李氏。統和元年(公元983年),一次朝會上,涿州刺史耶律虎古與韓德讓發生激烈爭執,此人早前亦與韓匡嗣有過過節。盛怒之下,韓德讓搶過殿前衛士手中所持的大鐵骨朵,兜頭就把這位契丹皇族的腦袋瓜砸得稀爛。群臣震顫,太后安然。統和六年(公元988年),一場馬球賽上,大將胡里室縱馬衝撞韓德讓。看見韓德讓摔於地下,蕭太后心疼不已,立命從人將胡里室斬首示眾。看到太后如此的濃情蜜意,韓德讓感激涕零;對於契丹政權終其一生、效忠至死。

遼國陵墓壁畫 契丹貴族打馬球

蕭太后曾因情人韓德讓,被馬球比賽對手擊中墜馬,怒而殺人。

統和十八年(公元1000年),韓德讓位極人臣: 太保、兼政事令、南北二院樞密使、拜大丞相、進齊王。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韓德讓被賜姓遼國國姓耶律氏,改名為耶律隆運,出宮籍,錄橫帳季父房,封晉王,位親王上。昔日述律平皇后家中的韓氏奴隸變成了大遼帝國的皇族。蕭太后與韓德讓的這些「秘事」,也傳到了南朝君臣耳中。大宋雄州(今河北雄縣)知州賀令圖及其父岳州刺史賀懷浦等人相繼上表太宗趙光義: 「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契丹)國人疾(嫉恨)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奏章頻呈,好大喜功的趙光義起了北伐之心--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三月,大宋傾舉國之力發動了「雍熙北伐」。蕭太后聞訊並不驚慌,而是從容不迫地安排對策--國母的「私生活」如何與朝政並不相干,這是宋朝的腐儒們所不能理解地--之後,更是帶著聖宗親往前線督戰。結局以北宋大敗告終; 不懂軍情,「貪功生事,輕而無謀」的北伐提議者賀氏父子,是年十二月,亡命於遼軍刀下,權當作為枉送了數萬大宋將士性命的這場戰爭的陪葬者。從此,北宋對大遼從進攻轉為守勢。除了在戰事中不時取勝之外,遼國的政局經濟也日益興盛--這主要得益於蕭綽對大遼制度和風俗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改進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 原有的法律條文中,契丹人與漢人等其它民族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前者遠尊貴於後者,族群對立嚴重。蕭綽對這種不利國家發展的法律進行了更改,規定凡是遼國子民,無論契丹族或者漢族,一律平等對待,在法律上皆負相同責任。

據遼史《刑法志》記載: 自蕭綽變革後,大遼「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遼國聲勢日隆。當然,作為一個帝國的統治者; 蕭太后亦有心狠手辣、冷酷無情的一面,從其對待家族成員即可看出:

蕭綽有兩個姐姐。

大姐嫁給了齊王耶律罨撒葛,景宗保寧四年(公元972年),齊王過世,王妃寡居; 聖宗年間其與後夫反叛、未果; 統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五月被擒,次年六月二人賜死,其餘主要黨羽活埋。二姐嫁給了宋王耶律喜隱,與丈夫一起屢敗屢叛,於景宗年間被賜死。蕭綽與景宗耶律賢育有四子三女,三女婿蕭恆德身系後族將領,戰功卓著; 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三女兒越國公主耶律延壽奴因為生育而患病,而蕭恆德卻藉機與宮中女官賢釋歡好。越國公主氣惱之下,不治身亡。了解清楚情況,蕭綽大怒,一面將年幼的外孫抱養過來,一面將駙馬蕭恆德即刻賜死,為公主殉葬。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大遼蕭太后與聖宗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淵。在宰相寇準的反覆激勵下,大宋真宗決定御駕出征--趙恆於十一月二十日出發,二十五日,抵達澶州南城。其後在部將的簇擁下,又渡河到了北城。宋軍將士得知皇帝駕臨,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宋、遼兩軍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後,宋軍守將張環意外射殺大遼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士氣頓泯。出師未捷即失大將,蕭太后遂生退意--秘密遣使求和。經過幾番激烈交涉、數次唇槍舌劍,兩國議和成功。和約規定: 宋朝每年付予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為「軍餉」,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 因北宋真宗比大遼聖宗年長兩歲,所以真宗為兄、聖宗為弟,真宗又稱蕭太后為叔母。此份盟約由於在澶州簽訂,城西有湖泊稱澶淵,澶州亦名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以法律的形式劃定了遼宋之間的界線,標誌著中國歷史又一次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雙方亦結束了多年不息的爭戰,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相對和平的時期。

蕭綽的赫赫功業令世人所景仰。聖宗也一再為母親加晉尊號--從統和元年的「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四年的「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承天皇太后」、一直加到了「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仁洪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承天皇太后」蕭綽為兒子舉行了契丹傳統的「柴冊禮」,將皇權正式交給耶律隆緒。從此結束她在大遼景宗、聖宗年間四十年的「女皇」生涯。接著奔赴南京,準備安享晚年。在南行途中,蕭綽染疾病; 十二月初,逝於行宮。終年五十七歲。蕭綽的死令聖宗耶律隆緒悲痛不已,他為母親上謚號「聖神宣獻皇后」,其後隆重葬於乾陵。蕭綽的死對於垂暮之年的韓德讓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他從此精神萎靡、一病不起。由於韓德讓膝下猶虛、並無子嗣; 宅心仁厚的聖宗耶律隆緒和皇后蕭菩薩哥(耶律隆緒的表妹、韓德讓的外甥女)便每日執子媳之禮為其侍奉湯藥,但是回天乏術。統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三月,韓德讓辭世,享年七十一歲。聖宗耶律隆緒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韓德讓成為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一一個漢人。

蕭太后影視畫面

縱觀中國之歷史,有作為的女性統治者為數不少: 西漢呂后、北魏馮太后、大周武則天、北宋劉娥、滿清孝庄等等,但是像蕭綽這樣「戎馬能挽弓,廟堂能理政」的女主,唯此一人。而作為女性統治者,在建功立業、彪炳史冊的同時,還真正享有了一個女人--愛情、兒孫之圓滿家庭的完整人生,亦唯有蕭綽一人。蕭綽此生,足矣!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宋遼簽署「澶淵之盟」。百年和平。

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大遼滅亡。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俘,北宋滅亡。

————選自作品《唐亡宋興一百三十年》


推薦閱讀:

內蒙古草原詩苑(第195期)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民俗之草原多倫諾爾【文】
初夏:深入草原絕美之地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回到西伯利亞大草原

TAG:和平 | 草原 | 宋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