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屆篆書展獲獎作品賞析(有圖)

原文地址:悟堂評篆——全國首屆篆書展獲獎作品賞析(有圖)作者:慶春

慶春按:去年舉辦的全國首屆篆書展,我參與了從策划到展出的過程。展覽結束後,篆書委員會在《書法導報》上推出了獲獎作品賞析,活動持續一年多,受到廣泛歡迎和好評,對篆書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負責評析的四位獲獎作品,以大篆類為主,但各有千秋。雖然在導報上發過了,但能集中在一起看一看,應該挺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把文章重新整理出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圖片調整到位發上來。要知道,這些圖片都是出版用的,太大了!大家也可對這些作品發表意見。

劉聚森(一等獎、篆書條幅):劉聚森先生為河南青年書法家,其作品多以行草見長,且以往獲獎作品多為行草書。此次篆書作品榮獲一等獎,雖讓人覺得突然,但細讀此作感到自有其道理在。此幅大篆條幅,整體氣象茂密豐富,給人以充實、沉著、痛快、古雅之感,又透露出時尚的意趣,不失為一件佳作。章法雖排布較滿,但字距縱向拉開,橫向絞緊,字與字之間呈不齊之齊狀態,虛實對比鮮明而強烈,輔之以豎式的界格和小字題跋,更覺視覺上豐富多樣,令人咀嚼回味無窮。隨便說一句,小字題跋大小適宜、鬆緊適度,且留有「活口」,頗具匠心。

細審其篆法,結字嚴謹,結體修長,排布錯落,鬆緊結合有度。如「坐」、「從」、「水」、「曉」、「愁」等字,結字嚴謹而整飭;「鼓」、「懷」、「鷺」、「消」、「相」等字,結構輕鬆、率意自如,各具神態。通篇用筆系以小篆筆法寫大篆,既有大篆筆法之凝重、果斷和力度,也有小篆筆法之輕鬆內斂,乃至簡書之靈動鮮活。整幅作品用墨虛實相間,燥潤並舉,令視覺豐富多樣而耐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所擅長的行草書筆調,通攬全篇,使本來以靜態為主的大篆賦予靈動、洒脫和流動的氣息。由此也可以進一步說明,書體間相通互補的藝術通感是可以相互借鑒和互為補益的。

建議作者在金文的精典範本上加強臨摹和研習,深入把握大篆的用筆規律,強化線條的質感和力度,使篆書創作進入更高的層面。

王普群(二等獎、篆書對聯):王普群先生此幅大篆對聯榮獲二等獎,當之無愧。此幅篆書系以戰國文字、融大篆筆意兼簡書趣味和而一體,意象高古,老辣而不失活潑,顯現卓而不群之態。

篆書創作和其他書體一樣,也無外乎章法、字法、筆法和墨法這些基本要素相協調。大篆創作掌握篆法結字並不難,難在筆法的運用和技法的轉換。眾所周知,金文與戰國文字原器物皆為小字,或鑄造、或銘刻、或竹木墨跡,字形既小,有的線條又含混不清,臨習這類作品,無疑要在原型的基礎上放大字形。這一放大的過程,不僅要改變形體和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調整筆法,使之蘊含豐富的表現力。篆書楹聯創作是典型的小字放大的創作過程,需要作者具備較強的技法轉換能力。王普群先生的這件篆書楹聯作品,在這方面有突出的表現,是整個展覽中為數不多的大字作品中的佳作。作者在筆法的轉換過程中,將鑄造文字的厚重與拙樸融入書寫的筆意之中,避開絞轉、頓挫等大篆的通常表現技法,而是採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用筆方法,秉筆直書,中側偏等各種筆法並用的手段,率意書寫,有緊有松,收放自如。收處內斂,放處伸展,輔之小字落款上下錯落,使通篇節奏鮮明,金石味道和筆墨情趣兼顧。

美玉微瑕,「軍」字折筆過於方銳,有失含蓄,當於今後創作中,多留意單個字法與整篇章法的協調性問題。

黃濤(二等獎、篆書中堂):黃濤先生此幅獲二等獎作品為楚簡書樣式。寫楚簡能寫出個性,十分難得。作品主體字數較多,章法參照隸書的排布方式,橫向絞合緊密,縱向拉開間距,排列茂密而氣息濃郁,表現出強烈的楚簡書味道。主體字數排列達10行之多,雖整體上取橫勢,而每一個字法參差變化,錯落有序,並不顯憋悶。這是因為有作者通過結字、線條、用墨、筆法等手段來調節的結果,從中顯示出作者對整體布局的駕馭能力。左側小楷及行書題跋,在視覺上給主體簡書以有益的補充,相得益彰。順便說一句,這種題跋的形式字數不可過多,書體也應注意與主體保持協調性,避免畫蛇添足。

細審其字法,大部分來源於楚簡,而其中也有金文及隸書的結構、筆法、變通與靈活運用。特別是用筆上,既有簡書的爽利、率意,也有大篆的果斷、紮實,這就與一般意義上的描摹楚篆拉開了距離,使作品包容了更多的營養,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化語言。這一點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是簡書創作的一個重要的方向。作者對重複的字採取不同的寫法、結字的變化及用筆的調整,使作品更為豐富耐看。

當然,作品中也並非盡善盡美。主要在用筆上,如轉折處過硬,起筆收筆處過於直露,缺少含蓄和圓潤的筆意。個別結字,如「不」、「而」等尚欠推敲。

姚海寬(三等獎、篆書四條屏):姚海寬先生此件獲三等獎作品系以四件小條幅組合而成的四條屏作品,內容為毛公鼎集句。實事求是說,以毛公鼎集句來創作,內容上有臨作之嫌,但此件作品章法和整體氣韻生動協調,有自己的理解和創造。章法上頗費了一番腦筋,四條作品,每一條均有不同位置的留空,組合在一起,虛實相應,極為協調,這一點值得創作多字大篆類作品借鑒。細審其結字用筆,也有獨到之處,字型雖尊法毛公鼎,但筆法上方圓兼顧,輕重各宜,用墨亦有節奏舒緩輕重之變化,是用筆法來書寫鑄造的文字,而不是刻意追摹鑄造的痕迹,可見作者把握了大篆創作的重要方法。落款行書大小適宜,亦為正文做有益的調節和補充,恰到好處。

建議作者在此基礎上,廣泛臨摹各種金文拓本,以不同的內容來創作大篆作品,而不僅僅局限在毛公鼎這一種風格和形式上。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推薦閱讀:

2016北京出版交流周丨模擬書展工作坊
「港獨」密謀攪亂香港書展 妄圖藉此成為輿論焦點
「港獨」借香港書展叫囂「港獨建國」
頭條 | 當古籍庫來到上海書展
一場場誦讀會為上海書展留下精彩

TAG:篆書 | 作品 | 賞析 | 全國 | 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