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提升需要培育「公共性」(人民觀點)

素質提升需要培育「公共性」(人民觀點)——涵養我們的公共意識之三

本報評論部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14日 05 版)

  在一個社會交往日益頻繁、人與人依賴日益增強的現代社會,有什麼樣的文化素養,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

  

  近日,南方很多省份進入「燒烤模式」。公共空間的一些另類納涼,成為一道獨特「風景」:圖書館裡吃飯、地鐵站中遛狗、商場電梯上打鬧……這樣的「眾生相」,讓人在高溫天氣中,更增幾分焦躁。

  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這是19世紀末外國人對國人的觀察。泱泱古國、文明之邦,行禮如儀卻更多在家門內、熟人間,至於大街上,則潑髒水者有之,隨地便溺者有之,當年古城南京甚至整個成了「大廁所」。慚愧的是,一百多年過去,公園綠地上仍有「隨便」之人,地鐵公交上還是「大嗓門」雲集,而排隊加塞、赤膊袒胸、爭搶擁擠者,更不在少數。這些公共場合未曾改變的陋習,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文化在「公共性」上的缺失。

  我們也曾有過自己的「公共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後,集體主義的情愫,曾讓小我消融於大我。公共食堂、集體學習甚至單位活動,留下了很多關於「大集體」的深刻記憶。不過這樣的「公共」,因為對個體的完全放逐,走向了一種難以持久的「道德真空」。30多年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個體意識,十億支麥克風重構的眾聲喧嘩的公共空間,讓社會交往形態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物流、人流、信息流前所未有的奔涌交匯,格式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傳統聯繫。每個人的言語行為的半徑都大大拓展了,個人與社群的關係如此緊密,以至於每個人在公共空間的一言一行,都構成了影響他人福祉的宇宙粒子。在這個層面,詩人的名句同樣適用:「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站立在這塊聯繫空前緊密的大陸,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培育一種契合現代文明的全新文化素養。這樣的文化素養,核心要素是基於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一個社會交往日益頻繁、人與人依賴日益增強的現代社會,有什麼樣的文化素養,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這種文化素養,不僅僅是一些在公共場合的「注意事項」、出行出遊的「文明守則」、與人往來的「交際法則」等淺層次的碎片化集成,而應是對「公共意識」深層次、系統性的理解。

  公共意識無疑是現代文明的標誌之一。但我們所強調的公共意識,並非期望每個人必須變得無私,也不是要求在行動上完全利他,而是意味著公民有責任既「發現」個人利益、也「發現」社群利益,最終認識到每個人對所在社群,都負有社會「契約性」的自治責任,都承擔著文明「詮釋者」的社會使命。如果說是公共規範意識、公共利益意識、公共環境意識、公共參與意識,構築了現代公共意識的底座,那麼「公共性」在每個人身上折射出的現代素養,則標註了一個民族邁向現代化的文明高度。

  這讓人想起征戰美職籃9年、被贊為「一個偉大球員」的姚明。美職籃總裁大衛·斯特恩曾這樣評價:「姚明是一個有禮貌、有良好教養的年輕人……在賽場上和社會活動中,他是中西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喜愛姚明,不僅是因為球技,更是從他身上,世界看到了一代中國青年所具有的文化氣度。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播者。在陌生的外國人眼裡,你的文化氣度有多優雅,他眼裡的中華文化就有多厚重;你的行為陋習有多醒目,他眼裡的中華文化就有多「粗俗」,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一張中國的名片」。

  有文化學者言,「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堅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不僅體現為一種公共生活理念,更體現為一種社會交往價值觀,這樣的文化素養,才會塑造令人敬重的現代公民。


推薦閱讀:

【轉】優雅名媛提升魅力必做20件事
提升孩子自控能力的八個訣竅
追女生的四個準備工作,成功率將大大提升
家裡這麼裝更能提升財運
芋頭有神奇的抗癌、提升人體免疫力、促消化等保健功效

TAG:素質 | 觀點 | 人民 | 提升 | 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