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讓機器人成為人類夥伴

2014年07月17日 06:33 AM奈特:讓機器人成為人類夥伴英國《金融時報》 艾瑪?雅各布斯

小時候,希瑟?奈特(Heather Knight)計劃長大後既當銀行家又當芭蕾演員。「我從來都不會一心一意地只專註於一個學科。」如今,她是一名社交機器人專家,將自己在計算機科學方面的背景以及對藝術和社會科學的興趣結合在一起,致力於開發具有未來主義色彩、能夠與人互動的機器人。

她非常喜歡「神奇的機器」(charismatic machines)這個提法,憧憬著能研造出這樣的社交型機器人,它們能為我們打掃房間、照顧年邁父母(像電影《機器人與弗蘭克》(Robot and Frank)中那樣),或是陪伴和慰藉孤獨的人。

然而,這個目標目前還有些遙遠。大多數機器人還是比較機械呆板的,無法解讀微妙的非語言姿態,行為模式也非常不符合人類的社交習慣。比如,醫院里用來在病房間運送床單和醫療用品的機器人,雖然可以遵循正確的路線在走廊間行進,但仍有可能擋到病人的路。

不過,現年31歲的奈特仍然認為,我們不應再將機器人視為純粹的工具。「跟合得來的同事一起工作,你們會更容易配合,哪怕你們只是在一起搬傢具。這個道理對機器人也是一樣的。」

姿勢和表情是決定人們對機器人觀感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機器人的工作是負責保安和巡查大樓,那麽你肯定希望這個機器人能通過非語言姿態給人威嚴的感覺。然而,你肯定不希望同一個機器人用那樣的姿態給孩子們遞果汁。」

奈特分別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和德國電子電氣工程公司西門子(Siemens)工作過。如今,她在匹茲堡大學(Pittsburgh University)卡內基梅隆機器人研究所(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s Robotic Institute)攻讀社交機器人專業的博士,研究的課題是如何讓機器人表達情感。她從戲劇技巧中尋找到了不少靈感。

除了攻讀博士,奈特還掌管著Marilyn Monrobot實驗室,該實驗室專註於將娛樂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的藝術項目。4年前,她創立了旨在探索人機關系前沿技術的「機器人電影節」(Robot Film Festival)。作為一名有技術背景的藝術家、以及希恩實驗室(Syynlabs)的工程師,奈特為OK Go樂隊製作了一些音樂視頻,展示了各種復雜新奇的機械裝置。

她註意到,不同地區對待機器人的方式存在文化差異。她指出,在日本,人們傾向於將機器人視為寵物,認為機器人很可愛。而在美國,人們覺得機器人很可怕,很邪惡,讓人聯想到《終結者》(Terminator)或《機械戰警》(RoboCop)這類影片中的末日景象。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學教授謝里?蒂爾克萊爾(Sherry Turkle)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中指出,我們希望機器人能幫助我們解決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難。「社交機器人這個概念寓意著,我們或許能夠通過一種迂迴的方式來體驗親密情感。假如我們疏遠或辜負了彼此,機器人還會陪著我們,按照內置程序給我們模擬的愛——這種想法似乎會帶給人們安慰。」

帕羅(Paro)是一個治療型機器人,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發,是一隻海豹造型的毛絨玩具。它的錶面裝有多個傳感器,能夠對聲音和觸摸做出反應。研究發現,撫摸這個毛絨玩具般的機器人、跟它說話,對年紀較大的病人非常有用,能減輕他們的壓力、讓他們精神振作並變得更合群。然而,這種機器人的使用也引發了爭議:有人擔心潛在的倫理問題,害怕有些家庭可能會用此類機器打發年老的親屬,而不再親身陪伴。

奈特認為,像帕羅這樣的機器人尚做不到取代家人和朋友在我們生活中的位置。她說,機器人可刺激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她沉思道:「把撫摸反應式機器人放在膝頭、撫摸它們,可以促使(養老院中的)老人們談論過去、子女和寵物、以及互相聯絡。」盡管如此,她認為機器人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或許需要採取措施,防止用戶用機器人替代健康的人際交往。

此外,她還建議監管人們對待機器人的方式。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讓實驗對象與機器人一起參加團隊建設活動,然後發給他們一把錘子,讓他們把機器人砸毀。他們拒絕了。奈特提出,正如我們教導孩子們不要虐殺螞蟻、以免他們將反社會行為實施到其他孩子身上一樣,我們也應敦促成年人對機器人以禮相待。

奈特認為人機合作前景光明,這與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最近那本《第二個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中的觀點不同。該書的觀點是,在以工業革命為標志的第一個機器時代中,機器取代了人力,而在第二個機器時代中,各種認知性任務將由機器人、而不是人類來完成,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日前,曾在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中擔任財長、目前在奧巴馬(Obama)政府中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的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警告稱,機器人已經在奪走人類的工作崗位。

奈特表示:「技術革命當然會影響人類,但具體會造成什麽影響,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欣然採用這種技術的社會經濟環境。一個機器人可以與一名工人並肩工作,也可以通過自動化取代工人。」

奈特的工作是將機器人技術、藝術和娛樂融合在一起。作為這種工作的一部分,她甚至與自己的機器人達塔(Data)一起做現場喜劇表演,這有助於她研究機器人對觀眾做出反應的靈敏度。通過衡量掌聲和音量,達塔能識別觀眾覺得一個笑話有多好笑,然後從數據庫中由知名喜劇演員編寫的200多個笑話中,調出下一個笑話。

達塔是一個「Nao」機器人,由法國機器人公司Aldebaran製造。奈特畢業後曾效力於這家公司;該公司也參與了日本軟銀(SoftBank)不久前推出的一款新型機器人的設計。以技術帶給人類的挫敗感為基礎的說笑程序,幫助她增進對人機交互的理解。

一年前,奈特生下了兒子澤維爾(Xavier)。從那時起,她能看到人類兒童是如何成長發育的。她笑道,目睹兒子的成長發育過程讓她更加深信,「兒童比機器人神奇多了。我覺得兒童的智力在大約3個月的時候就超過機器人了」。

奈特將機器人視為人類看待。離開Aldebaran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沒法交還她的機器人。她解釋道:「我們一起走遍了全世界。」於是她就買下了那個機器人。不過,她說,「這意味著我有兩年買不起車」。盡管她喜愛自己的機器人,但她說自己仍然「能毫無心理障礙地把機器人收進包里,拉上拉鏈,然後放在頭頂的行李架上」。她將這種感覺比作孩子喜歡一個洋娃娃。「他們可以喜歡它,也可以將它收進盒子。」

從事社交機器人方面的工作,促使她思考人何以為人的問題。「是什麽讓我們成為人?在學會一門語言之前,你未必會想到語法。這份工作會讓你經常浮想聯翩。」

譯者/吳蔚


推薦閱讀:

《九陰真經》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嬰殤—母親為人墮胎的警示
眼睛看出為人,遇到這4種眼睛的人千萬要小心!
金口靈斷——眼神含情,桃花運旺,鼻相端正,為人正氣
人在世、多交人,為人處事要留神

TAG:人類 | 機器人 | 為人 | 夥伴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