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發起的,時間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國每年都為「精神衛生日」準備豐富而周密的活動。包括拍攝、宣傳促進精神健康的錄像片、開設24小時服務的心理支持熱線、播放專題片等等。2000年是我國首次組織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精神衛生是指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自身潛力,能夠適應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工作,並能夠為其居住的社區做出貢獻。
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超過4.5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在大多數國家中,只有不到2%的衛生保健資金用於精神衛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數以上的抑鬱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濫用酒精導致精神障礙者無法獲得簡單、可負擔得起的治療或護理。此外,在世界範圍內,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精神健康障礙已成為嚴重而又耗資巨大的全球性社會性衛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因此,積極預防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行動。
2016年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一、精神衛生的含義是什麼?
精神衛生又稱心理衛生或心理健康,也可以叫做精神健康。 狹義的精神衛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預防、醫療和康復。即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促使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幫助他們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 廣義的精神衛生,是指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至今也難有統一的定義。從不同側面都可以提出一些要素,比如心境愉快,待人寬厚,弛張有度,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支持……,說恐怕也說不完。有學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過總結:(一)體驗方面:有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即有自知之明)(二)操作的標準:從事心理活動有效率(自我感覺有效率,他人評價有效率)以及能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三)發展的標準:這樣幹下去(發展下去)會不斷開拓自己,能發揮出個人更多的潛能。這條無法實測,只能通過了解的人估計。
二、何為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心理功能相對持久而嚴重的紊亂。從成因上分析,可以是某種生物學改變決定的,如痴呆,是腦組織老化、萎縮這一生物學過程決定的。也可以推測是某種生物學過程決定的,但還沒有得到證明,如精神分裂症。還可以是在一定生物學基礎上,在心理社會因素參與下形成的,如焦慮性神經症。無論哪一類精神疾病,都可以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加以理解,比如腦外傷後出現的情緒暴躁,顯然是外傷這一事實決定的,但如何理解傷者的心理功能障礙,如何照顧和善待(包括制度上的寬容),顯然是心理問題和社會文明程度問題;這些方面做得好不好,反過來也會影響患者的情緒,改變其表現。這裡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即在疾病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心理社會因素占的分量越重,其表現越難以符合固定的病程特點,也就是不太符合嚴格的疾病定義。因此,有些精神疾病現象也被稱為心理障礙。
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與「精神病」有何關係?
「精神病」是指在各種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環境的)作用下造成大腦功能失調,出現以感知覺、思維等認知活動障礙為主的一類程度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其幻覺、妄想等感知覺、思維異常的癥狀又稱為精神病性癥狀,這些患者多到精神病專科就診。而「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又稱為精神障礙,是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腦功能失調,出現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智力等心理過程的異常,其嚴重程度達到需要用醫學方法進行治療的一類疾病.它包括了精神病,但其範疇更為廣泛。
四、如何判斷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否是異常的精神癥狀?
判斷一個人的精神活動或行為表現是否為精神疾病的癥狀,應從下述3個方面分析:①癥狀的表現形式與內容是否明顯與周圍客觀環境不相符;②癥狀的出現與消失能否自控;③癥狀給患者是否帶來痛苦或不同程度地損害社會功能。我們可以通過下列方法來分析:①縱向比較。即與其過去一貫表現相比較,精神狀態的改變是否明顯;②橫向比較,即與大多數正常人的精神狀態相比較,差別是否明顯,持續時間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結合當事人的心理背景和當時的處境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
推薦閱讀:
※腳後跟骨折手術快三個月了,適合做哪些恢復訓練?
※老胃病 千萬別碰這些食物(胃病必知)
※一些微小的觀點
※察顏觀舌識健康
※寂靜法師:影響健康的六大因素(四)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社會 | 心理 | 世界 | 精神 | 衛生 | 生日 | 和諧 | 2016年 | 精神衛生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