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與宋代鬥茶的淵源

2015-11-28 把盞堂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甚為深刻,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息息相關。

日本從隋唐時代起就派遣大量的使節、留學生、學問僧到中國大陸學習先進文化和技術。當時中國的各佛教寺院,已形成「茶禪一味」的一套「茶禮」規範。

這些遣唐使歸國時,不僅學習了佛家經典,也將中國的茶籽、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帶到了日本,使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

最澄像及其傳世筆墨《久隔貼》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最澄禪師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師從道邃禪師學習天台宗。第二年,最澄從浙江天台山帶去了茶種歸國,並植茶籽於日本近江(今滋賀縣)。

十年後814年,留學僧空海來到中國,兩年後歸日,帶回了大量的典籍、書畫和法典等物。其中,奉獻給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獻表》中提到「觀練餘暇,時學印度之文,茶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

最澄之前,天台山與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六次出海才得以東渡日本的唐代名僧鑒真等人。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台派的教義,而且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飲茶之道無疑也是其中之一。

流傳至今的徑山茶宴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到了宋代時期,我國茶葉生產日益擴大,民間飲茶、制茶方法有所創新。徑山座落在今浙江餘杭、臨安兩縣交界處,屬天目山北麓。唐時,即以大覺禪師法欽所建之徑山禪寺而聞名於世,蔚為江南禪林之冠。

徑山歷代多產佳茗,相傳法欽曾「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手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後世僧人常以本寺香茗待客。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行茶的禮儀,後人稱之為「茶宴」。

里千家抹茶道

榮西禪師到中國後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茶文化,並將「茶宴」、「鬥茶」、「點茶法」傳入日本。

回國後,榮西禪師著手著作《吃茶養生記》上、下兩卷。這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茶葉專著,他對茶葉的倡導,對促進當時日本茶業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榮西也被譽為日本的「茶祖」。

世界遺產 日本最古之茶園 栂尾山高山寺

繼榮西之後,明惠上人對日本茶道的興起起到了很大作用。榮西從中國回到日本後,將從中國帶來的茶籽贈送給名僧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將其種植在栂尾山上。

明惠上人對茶葉推廣十分熱衷,他所培育的栂尾茶園,被稱為「本茶」,並被移植到日本各地。1217年,明惠上人將栂尾茶苗送給京都東南郊的宇治地區,使宇治成為日本著名的茶產地。而後,茶葉又從宇治到靜岡等地迅速普及開來。

1241年,日本留學僧圓爾辯圓歸國,他帶回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故鄉靜岡縣,並按徑山茶的製法生產出高檔的日本抹茶,被稱為「本山茶」,奠定了日後靜岡縣做為日本最大的茶葉生產地的基礎。

靜岡茶園

靜岡茶無論產量或品質都是日本第一,栽種面積和產量都佔據日本全國總量的40%

1259年(南宋理宗開慶元年),日本南浦紹明到我國浙江杭州凈慈寺、餘杭徑山寺,拜徑山寺虛堂和尚為師,學習佛經。

據《類聚名物考》記載,「南浦紹明到餘杭徑山寺濁虛堂傳其法而歸,時文永四年」,又「說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入」。據《續視聽草》和《本朝高僧傳》記載,「南浦紹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

由此可見,徑山「茶宴」與日本的「茶道」有直接關係,為日本豐富了「茶道」內容,使之從醞釀階段發展到「茶道」的興盛時代。

(本文摘自樂素娜《日本茶道與宋代鬥茶的歷史淵源》。)


推薦閱讀:

貴州省白市小溝溪姚氏淵源
萬金賦(同淵源)
中華文化淵源有哪些
詩學淵源.卷3~4
谷來黃氏淵源

TAG:日本 | 茶道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