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詩人警告台獨:台灣不用漢字就無字可用!
07-03
台詩人警告台獨:台灣不用漢字就無字可用! | |
雙擊自動滾屏 | 發布者:環球網-環球時報 發布時間:2009-7-20 閱讀:241次 【字體:大 中 小】 |
余光中 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撰稿人周先報道:據香港大公網30日報道,由馬英九提出的「識繁書簡」、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提議曾一度在島內引起震動,綠營媒體《自由時報》指責馬英九正在走兩岸「文化統一」的「急統」路線。已81歲高齡的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27日晚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有重要意義」。 為兩岸求同存異 記者:您如何看待「識繁書簡」和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 余光中:兩岸能坐下來一起合編「中華大辭典」,又能在「識繁書簡」上達成共識,充分說明兩岸能做到求同存異,為交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交流多了,敵對就少了,從這個角度講,這樣的主張對兩岸的和平發展很有利。 記者:在操作性上,難度大嗎? 余光中:在台灣,本來就有大約100個常用字是簡化字,比如台灣的「灣」字,繁體字的點太多了。對我個人而言,我平常都會看對照表,使用簡體字,但台灣社會還是以繁體字為主,我給報社寫文章的時候也用的繁體字。 但在操作性上,「識繁書簡」能不能順利實現還不好說。據我所知,這個提議出來後,在台灣的震動是很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中華大辭典」也是一樣,如果能實現當然是好事,因為不同的地域,漢語辭彙的演變也不一樣,如果能把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時陳列出來是最好的。不過這件事情做起來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規模可能很大,還要專家們多動腦筋了。 政治原因不應阻隔文化交流 記者:現在兩岸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存在哪些差異,對現實交往是否有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余光中:兩岸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的差異是比較大的,60年來,兩岸所走的路不一樣,學習的對象也不一樣,思維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大陸稱妻子為「愛人」,這在台灣就很難被接受,我們還是習慣用「太太」相稱。另外,有一些原來的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但兩岸變化的趨勢不一樣,如「考量」、「願景」之類的詞,都是從台灣傳到大陸的。 還有一些簡稱,如在大陸考研究生簡稱為「考研」,但在台灣是沒有人能聽懂它的。我一直覺得兩岸在語言文字上的差別,就如同英語在美國和英國的差異,但美英是因為地域的差別產生的,兩岸則是因為政治原因阻隔了交流,導致今天較大的差別。 記者:您怎麼評價簡體字? 余光中:簡體字在書寫起來確實容易多了,將一些很複雜的繁體字簡化也有道理。不過,我自己也感觸到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大陸人對繁體字的認知很少,常有大陸的朋友給我寫信,將「余」寫成「餘」,有點自作主張了,因此我認為如果能「識繁書簡」也很好。 「文化統一」不如「認同」 記者:現在綠營人士極力反對簡體字,對「中華大辭典」也不贊同,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余光中:我覺得「台獨」人士處於一種很矛盾的境地,在陳水扁的8年里,他們不遺餘力地推行「去中國化」、修改教科書、給建築改名等等,但他們無法從文字上去除中國因素,台灣文化和閩南文化很接近,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 現在民進黨反對簡體字,認為堅守繁體字就是堅持了台灣的「主權」。但實際上他們大錯特錯了,要知道繁體字是最中國的文化元素,簡體字的歷史遠沒有繁體字長。「台獨」勢力極力去「中國化」,卻要堅持最中國的東西,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不過現實也決定了民進黨必須要保繁體字,因為台灣沒有自己的土著文字,不用漢字就沒字可用了,現造來不及,民眾也不答應。 記者:您認為現在兩岸的文化交流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兩岸是否存在「文化統一」的問題? 余光中:2005年之後,兩岸的經貿交流多了,文化交流相對滯後一些,民間學者的互訪比較多,到目前為止我在大陸出了30多本書,也有很多大陸的作品進入台灣。不過總體來說,交流得比較零散,兩岸還缺乏系統的交流,不過今年7月的國共論壇主打文化,我想會是個好的開始。 至於兩岸「文化統一」,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兩岸的文化本來就同源同種,在基本層面是一樣的,兩岸文化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分裂。但兩岸分治這麼長時間,現在兩岸迫切需要文化上的交流,在沒有太大交流障礙的情況下,強調「文化認同」會好些,我們需要文化認同來增進人們的親近感。 |
推薦閱讀:
※媚日「台獨」自供狀——且看李登輝的新書講了什麼
※「台獨」「港獨」抱團取暖 反而證明港台同屬中國
※國台辦:「台獨」勢力是兩岸最大威脅 「以武拒統」註定失敗
※港"辱國議員"勾結"台獨""藏獨" 港媒:儘快遏制
※【熱議】想偷偷搞台獨?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