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橘絡生薑水 暖胃更止痛

「橘絡生薑紅糖水」是民間治療虛寒性胃痛的簡便良方。方中橘絡味平性甘苦,入肝脾經,具有通絡理氣、化痰活血的功效;生薑性微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化痰的作用;紅糖具有溫中補虛的功效。三者合用,以橘絡的行氣,生薑的溫中,紅糖的補虛,可溫中健脾,行氣止痛,對傷於生冷脾胃陽虛引起的胃寒疼痛有明顯療效。由於橘絡入肝經,又有行氣通絡的作用,生薑味辛而具有辛散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因肝氣犯胃而引起的肝胃氣痛。

此外,橘絡尚可止渴及解酒,舒氣,化痰而止咳;其含有「蘆丁」,能保持血管彈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生薑素有「嘔家聖葯」之稱,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多種功能。但該方畢竟是單方,藥味少,藥量小,僅適於輕症病人,若胃寒痛較重較久,需加一些桂、附、乾薑、良姜之類溫陽健脾行氣之葯。可根據病情選用小建中湯或理中湯之類。

民以食為天,脾胃是後天之本。從中醫「防未病」的觀點來看,脾胃保養甚為重要。如何保養脾胃呢?由於飲食的攝入主要依賴脾胃的功能,因此其關鍵在於飲食的合理調配。

1.謹和五味:中醫認為,飲食的酸苦甘辛咸五味,依次配應肝心脾胃腎五臟。五味調和能滋養五臟,強壯身體;若五味偏嗜,久之會導致所配臟氣偏盛偏衰,功能失調。比如甘味入脾,適量可以補脾益氣;但若過食甘味,則會使脾胃之氣壅滯,化熱傷陰而致消渴。

2.寒熱適宜:進食不宜太熱也不宜太涼。飲食過涼會傷及胃陽,致胃寒而出現胃痛;飲食過熱導致胃熱而致胃中灼痛。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熱無灼唇,寒無冰齒。」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中的各種消化酶,在進食溫度與人體溫度大致相同時,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3.饑飽適度:飲食定量要合理,不可過飢也不可過飽。《內經》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又說:「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現代醫學認為,經常飲食過飽會增加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甚至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晚餐過食多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唐代孫思邈說:「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食多食。」

4.飲食以時:《呂氏春秋》說:「食能以時,身中無災」,說明有規律的進食,可以保證人體消化吸收過程有序進行,無病無災。我國傳統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各間隔4~6小時,早餐7點前後,中餐12點前後,晚餐6點前後。這三個時間段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而一般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素食約為4個小時,葷食約為6個小時,然後由胃進入小腸。胃中食物排空至一定程度時產生飢餓感,可再次進食。若不按時進食,打破脾胃消化的規律,就會形成疾病。

(文/馮明清 博士生導師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全國郵發代號:36-43

微信搜索:JiaTingYiXue

投稿信箱:jtyxzz@sina.com或jtyxbj@163.com

網址:www.jtyxzz.com

郵購地址:鄭州市經二路13號 家庭醫學刊社

更多健康資訊,可以關注雜誌微信公眾號:家庭醫學(JiaTingYiXue)

推薦閱讀:

癌症疼痛止痛藥有三類 運用時需堅持四個原則
實用止痛指南:癌痛別再忍了!
偏頭痛吃止痛藥不管用咋辦?
6大穴止痛,一輩子都好用
行氣止痛的良藥——香附

TAG:生薑 | 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