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與人生境界

哲學思維與人生境界(講課提綱)

在當今社會現代化如火如荼全球化洶湧澎湃的歷史進程中,作為領導者很有必要掌握哲學思維的基本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來思索人生大問題,探尋其中的意義與價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導論與解題1、「哲學」恩格斯認為,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頭腦之外的具體事物是特殊而有限的,但頭腦之內的觀念卻表示普遍而無限,這就意味著人與世界之間存在著永恆的矛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個矛盾。2、「思維」哲學對於個人來說,最突出的價值就是「怎樣思考面前的世界」,而哲學思維的重要特點,一是其「反思性」,就是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二是「無限性」,就是超越特定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怎樣從日常思維躍升到哲學思維呢?3、「人生」人生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死亡,人都是要死的,八十年或九十年的時間對於整個人類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生命的有限性帶來了其意義與價值的爭論,怎樣超越這種有限而獲得永恆的人生意義呢?就我們個人來說,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哪些應該做,哪些不必做呢?4、「境界」境界不同與世界,後者是客體的,是「自在世界」,前者是主體的,是「自為世界」。境界是個人對於外在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處於主體認知範圍以內的、被主體賦予了意義與價值的世界。總起來說,我們應該運用哲學方法來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而使得自己的境界得以提升,讓我們的人生達到相對的豐富與完滿。

二、哲學思維的四種向度日常思維是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並逐漸習慣化,哲學思維與日常思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需要有意識的主動的培養與訓練。1、思維「長度」:超越時間日常思維更關注的是「現在」、「目前」、「當下」,而哲學思維則要拉長思考的時間段,把「今天」與「昨天」、「明天」甚至「後天」聯繫起來思考,眼界才能開闊。因為世界在不停地發展變化,所以真理不是一個可感的事物而是一個連綿的過程,運用有長度的思考才能把握現實世界完整性。2、思維「廣度」:超越空間日常思維更關注的是「這個」、「那個」,是孤立的個別事物,而哲學思維則需要拓展思考的空間,把表面上各不相同各不相聯的事物,當作整體和全局放在一起來思考。因為世界不是單個事物的堆積,而是存在內在聯繫的,所以真理不是某個側面,而是一個整體性的「大全」。3、思維「深度」:超越常識日常思維更關注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哲學思維則要求透過現象抓住其背後的本質,所謂本質就是表面上看不見摸不著的某種共性,掌握了共性才能把雜亂無章的事物串聯起來,從而使得認識得以超越常識而達到更高的層次。4、思維「強度」:超越感覺日常思維強調感覺和經驗,往往用想像粘合事實,忽略了理性和邏輯,這種特點在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中更為突出。哲學思維則強調冷靜的理性與嚴密的邏輯,從系統的推論中得出最終的可靠的結論,這是近代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

三、人生諸種境界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境界,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境界。因為境界的差異是由兩種因素引發的,一是生存其中的客觀世界的差異,二是主體對客觀世界認知上的差異。1、人生境界的分類人們習慣把各種境界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但是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分類的背後存在著標準問題,不同的標準所分出的類別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現實生活中,對於人生境界的分類標準難以達成統一。馮友蘭先生的分類較有影響: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以下我們重點探討中西著名哲學家從哲學思維高度所理解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在這些哲學家看來,人生在世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做哪些事情才是最有價值的,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高尚的尊貴的大寫的「完人」。2、儒家「內聖外王」孔孟創始的儒家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影響最大的流派,他們認為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倫理和政治兩件,因而提出人生修鍊的最高境界就是「內聖外王」。《大學》是《禮記》書中的一篇,宋代新儒家特別推崇而列為「四書」之一。《大學》開篇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接著論述達到三綱的具體步驟即「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的「大人之學」,是中國傳統社會無數精英為之奮鬥終身的「內聖外王」之道。3、道家「得道逍遙」老莊創始的道家同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影響很大的主流派別之一,他們不象儒家那樣重視「修齊治平」,而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是認清世界的本質(道),從而獲得個性的自由(逍遙)。莊子大約與孟子同時,因愛好自由而死活不願意當官,寫了幾十篇美妙絕倫的文章。為了達到「逍遙遊」,莊子首先從事物的相對性取消其差異,又從「道」的無限性把萬物「通為一」,大小、生死、美醜、壽夭、是非……其間的區分都失去了意義。於是得道的「真人」無已無功無名,能夠上與「天地精神往來」(出世),下與凡夫俗子相處(游世),「其寢不夢,其覺無憂」。4、佛家「無念無相」佛教於公元前六世紀產生於古印度,後分裂為不同派別朝南北兩方傳播。北傳佛教於東漢初抵達中原地區,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發展,至隋唐形成諸多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門派: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等。其中本土化較為徹底並對後來中國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就是禪宗。禪宗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但是怎樣才能成佛呢?禪宗對傳統佛學作出重大改革,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性,關鍵在「迷」還是「悟」:悟則眾生是佛,迷則佛是眾生。但佛性並非實體而是「空」,所以人生修佛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無念無相無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脫離世俗生活,「運水搬柴無非妙道」,用內心的安寧喜悅取代了外界的凄風苦雨,從而把天國搬到了人間。5、尼採的「超人」尼采是十九世紀後期的德國哲學家,天才而瘋狂的預言者。他認為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最高的境界和目標都是成為「超人」,為什麼呢?尼采說上帝已經死了,沒有誰再來教導我們人生應該怎樣怎樣,所以我們必須對以往的價值進行重新估計,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尼采指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並且超越別人,最終達到「超人」的境界。因為人與人之間天然是不平等的,提倡平等就是扼殺強者。而達到「超人」境界的主體特徵就是具有「強力意志」,不具備「強力意志」的弱者必然會痛苦終生而被歷史無情淘汰。6、薩特的「絕對自由」薩特是二十世紀中期的法國哲學家,極具正義感的樂觀存在主義者,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接受。薩特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握「絕對自由」,在他看來,自在的客觀世界是無規律而不可把握不可預測的,所以個人經常會感覺世界「很荒謬」;但是自為的主體世界則是絕對自由的,因為對於人來說,「存在先於本質」,個人先要出場活著,然後不斷地選擇而獲得自己的各種本質屬性。薩特認為如果認識到「在在先於本質」的原理,我們就能達到「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就能夠通過自我的自由選擇而創造自我,每個人都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怨天尤人,都必須承擔起自我的社會責任。

四、總結與展望全球一體化與價值多元化正匯聚成強大的時代潮流,全面衝擊著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就要求我們在探討人生境界問題的時候,必須跳出狹隘的傳統束縛,從更寬廣的哲學視野進行一番新的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人生境界的理解,不同於傳統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整體來理解「人」,更看重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因而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而且「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這就意味著,只有在「人類解放」這個歷史大前提下才能實現個人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內容歡迎各位批評,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人生就是一場追逐
說說你人生中最難的時光是怎麼度過的?
女皇帝武則天的嗜血人生:81歲時逼死孫子孫女
我國眾多的流浪漢是如何產生的?
病隙碎筆——史鐵生人生筆記

TAG:人生 | 思維 | 哲學 | 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