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西:《道德經》與心靈安頓
我們來談《道德經》,首先是要涉及一些概念,需要大家有個大體的了解。
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說,這個道理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按照老子的說法,就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沒有辦法比擬的,不可名狀。按照我的理解,實際上「道」是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們把他稱之為具象的,就是能夠說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非常道」。另外一個層次,就是實際上的「常道」,常道不可道,就是不能夠用感覺、思維器官來認識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每個人的名字都是暫時的,不是「常名」,「常名」恰恰不可名。所以我們對道的解讀,實際上是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解讀過程。
道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人們給他命名是很勉強的,所以老子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常無名」,「道隱無名」,也提到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天地萬物其實是在名詞概念之後出現的,萬物是知識名詞概念的一個產物,是主觀的,按理來講它沒有實在的意義。萬物開始的時候都是無名的,是從名象當中產生的,所以無名,是可以統御有名的。
「有」和「無」
在這樣一個簡單的認知之後,我們講一下上述涉及到的一對概念:有和無。我們提到「無中生有」,「以虛代實」。這個「無」,按照上古讀音,應該讀作「母」。過去有一首歌《酒干倘賣無》,那個「無」字,就是「母」,他實際上有一種生成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母性是蘊含生命的。「無」呢,也孕育生成「有」。而且在上古時候,「無」是用舞蹈來表現的。我們知道,戲劇舞蹈的藝術實際上就是「無」,就是無中生有。在舞台上,那麼幾個人,幾個動作,萬千世界就展現出來了。而且,這個舞蹈的「舞」,在古代,和「巫」,也是一致的。「巫」就是我們講的巫術那個「巫」,實際上就是和上帝的對話,上帝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老天爺,「巫」就是通過祈禱的這種儀式,得到老天的保佑;同時有很多的新生命、新的事物產生,所以說這個有無的「無」和舞蹈的「舞」是相通的。同時,「無」還可以讀作「毋」,他是對「有」的否定,這個否定,實際上也意味著新生。所以,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的無為思想,就是「為道日損」,就是對原有認知的否定,否定舊的知識,才能產生新的生命,新的信息。
所以這裡的「為道日損」,實際上就是對「有」的否定,達到「無」的境界。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歸零,通俗講,就像我們用電腦,要經常清除垃圾,實際上也是個歸零的過程,也是「無」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萬千世界裡,很多東西,實際都像浮雲一樣,我們只有真正的解脫出來,才是靈魂的自由。
從甲骨文里,我們剛才提到的「無」,他是空靈的。但是「有」就不一樣了,甲骨文里「有」是一個手,拿著一塊肉。所以古人說,你家裡有沒有啊,實際上是說有沒有肉吃,因為一般人吃不起肉。人手裡拿塊肉,就表示擁有,表示佔有,表示富有。所以手的具象很豐富,一塊肉就代表了有。所以,「有」是「佔有」,是一種攻擊性的理念。
「美」與「惡」
講完了「有」和「無」的概念,老子還講了「美」與「惡」。我們讀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一般的理解認為天下人都知道是美的,這個醜惡就顯出來了,這種看法對老子的理解還是不到位的。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那麼很多人就會刻意去唯美。
這樣做就是刻意地把惡掩飾起來,所以天下人都知道所謂的美,然後人為去製造美,這個美就可能轉變了,就可能是惡。
所以「美」與「惡」,實際上就像陰陽一樣,就是一紙兩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不光是指容顏的美醜,也有心靈的美醜。「惡」字從心,有心靈的惡念刻意製造假美的人,他的心靈是有惡念的。為了自己的心靈的安適,也不要有製造美的惡念,否則就是為惡了。
慈善
這裡還涉及一個問題,就是慈善,有的人是刻意行善。行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一種商業的目的。這實際上不能算作是慈悲,因為真正的善是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在裡面。中國古代講究積陰德,就是行善不需要別人知道,而是自己修鍊的過程。行善不是在可憐別人,而是自己的提高,行善也沒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小國寡民」
好了,我們再來探討一個老子特彆強調的觀念,「小國寡民」,這個思想大家也都比較熟悉,也聽過。其實「小國寡民」,在老子的思想裡面,他特彆強調的,就是我們不需要膨脹,現實社會特別需要我們應該收斂,而不是膨脹。如果膨脹的話,社會就會導致無法收拾的局面。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岌岌可危的災害,人類面臨著很多的危機,其禍根,就是人的慾望太多,就有掠奪了。
《道德經》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問題也比較多,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這些基本的概念、單元可以幫助大家進來,有個基本的解讀。對於《道德經》,很多人比較熟悉,甚至也比較有研究。我這裡強調的就是所謂「無」,就是「為道日損」,也就是「為學日益」。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在頭腦里裝進去太多的東西,一些舊的就要減掉他,有些東西比如我們所謂的垃圾,只有減掉,才能增加新東西,增加新的認知和觀念。
人生的幾種境界
下面我們探討一下人生。在古人看來,人生就是幾種境界,對我們現代人很有指導意義。首先是混沌境界,在混沌的狀態下,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整個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到底為什麼活著,不太清楚。第二是功利境界,所謂功利境界,就是知道了為什麼而做事,但做事的時候會顧此失彼,這就是所謂的動物性的存在,和動物有所類同,具有功利的色彩。第三呢,就是很高的我們稱之為道德的境界,什麼是道德境界呢,就是人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了,人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的存在。
道德境界呢,大家都知道,就是個人是整體的一部分,無法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完成整個社會的理想,他是屬於那種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於美好理想努力的人。大家感覺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有一種叫大家團結,也就是抱團,所以道德境界的實踐,按照儒家講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有一個共同的進步。當然這只是第三境界,還有更高境界,就是我們講的天地境界了,那個天地境界呢,就是心裡裝的不僅是整個社會了,而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都在他的心中。
那麼這時候,我們看有一種說法,就是我心即宇宙心,我們都是宇宙的一員了,天地宇宙都是先於人而存在,那麼就要制定一些人類必須遵守的規則,大家就開始去膜拜或者是尊崇自然。我們稱之為「敬天地,畏鬼神」,這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就是我們中國所謂的敬畏意識,就是對老天爺、土地、祖先的這種膜拜。這種膜拜其實也是一種宗教情懷,以宗教的儀式進而形成道德的意識,一種敬畏感。
其實在道家,尤其是後來到了莊子,他也對人生有了四種境界詮釋。這裡呢他特別提到了一個「真人」的概念,他認為「真人」的這個精神境界最主要的內容和特徵,是對人生困境三個界限的超越,形成的第四種境界。首先他就認為,「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我們一般會理解為就是「齊生死」的一個表現,就是在他看來,生與死其實都是一回事兒,這是一個境界。第二個境界呢,就是他提到很重要的,人在活著的時候呢「不逆寡,不雄成,不謨事」。所謂「不逆寡」呢,就是「虛懷」、「任物」,寡少而不忤逆,其實很明顯呢,就是我們不要欺負弱者。
還有一個,提到「不雄成」,實際就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翹尾巴,總是把自己當老大。這個其實儒家也提到了這一點,就是所謂「謙謙君子」,就是無論你做到什麼高的位置,都要低姿態,心態平和。還有一個就是「不謨事」,就是不要刻意去謀劃什麼事情,順應自然。為什麼要順應自然呢,因為我們知道在很多的時候,人算不如天算,人們想的很好,但實際上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美妙。這是第二境界,還有他提到的第三個境界,就是說「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通俗的來講,就是無情無欲。
剛才看發現大家理解都是很到位的。所謂「其寢不夢」,實際就是睡覺一覺到天亮,不做噩夢,還有呢,就是醒來了也沒有什麼憂慮。吃飯呢,也不存在什麼甘甜啊,就是吃的都是營養嘛。那個呼吸呢也很深,就像嬰兒一樣。這實際就是人沒有慾望的表徵。還有要達到第四個境界,就是把它稱之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還有就是「路虎不搏」,這就是達到了真人的境界,就是他們的本心沒有造成污染,非常高潔的這麼一種聖人的境界,你登高也不害怕,即使到了水裡面也沒有感覺被溺水。
《道德經》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這是莊子提到的四個境界。除此以外,我們說《道德經》給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幫助呢?就是我們形象的比喻為精神按摩,或者另一種說法是精神營養。《道德經》首先告訴我們的是「清凈」,還有就是所謂的「無為」,但無為大家理解的不太一樣,無為實際上不是不作為,無為實際上是不亂為。因為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該怎麼走才不至於走彎路,其實這樣就是我們講的那種捷徑了。
當然,老子也給我們提供了我們剛提到「無」和「有」。「無」和「有」實際上就是讓我們在很多事情上不要過於走極端,要平和,這是《道德經》告誡我們的。其實儒家也提到這一點,就是中庸思想,就是「過猶不及」,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一種平衡,不要把這個社會看的就是兩極分化,想著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很複雜的生命體,也可能好,也可能壞,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兩種情形都可能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對人的看法也不要走極端。
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思想與人打交道的技巧,就是和光同塵,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實際上道家更多的是強調,我們要有一種抵抗力,有一種辨別力,同時,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比如就像屈原那樣把世界看得那麼污濁,然後自己呢又不能融進這個社會。所以我們看道家還是比較看重生命 。
張軼西,1968年11月4日出生於山東單縣。鳳凰青島評論員,青島市國學學會副會長,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青島市委講師團專家講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2007年至2008年訪問學者。
學術成果:《傳統的回歸》、《生態經濟與人文教育的良性互動與雙贏》、《<黃帝內經>的哲學基礎及其生態觀解讀》、系《老子新學》(中國城市出版社,已出版)與《易經新學》(金城出版社,已出版)副主編,並主持編寫《國學啟蒙經典》、《國學啟蒙金典》等系列教材。 2007年底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學,主講《國學文化》。
推薦閱讀:
※從《道德經》看,中國女排輝煌奪冠——摘自趙妙果道德經學用
※怎樣讀懂《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與譯文
※<道德經注釋> 一(清)黃元吉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