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力挺自己「破」字有三說
杜甫力挺自己「破」字有三說2012年06月25日 14:20:20來源:
文/姜衛華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人稱「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時被舉薦做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代「詩聖」杜甫的這兩句詩,讀過書的人大多是知道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解釋。大家也就自然而然接受和相信這種解釋,告誡自己也激勵別人,終於形成了讀書破萬卷就能下筆如有神的觀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將萬卷書讀破了,下筆寫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寫好文章 ,就要多讀書。杜甫的名句流傳至今,多刊刻在書籤、竹簾上,當作勸勉勤學苦讀的警句示人。許多語文老師在解釋這兩句詩時,也將其譯為:如果「讀書破萬卷」,就會「下筆如有神」。可見,不少人都已經認定,這兩句詩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即片面認為:如果書看的多,文章就寫得好。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註》,對於「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有三說,一說:「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說:「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說:「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所謂「突破」,即多讀而「胸羅萬卷」,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傑出成就的學者大家,無一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者。王充本人一生讀書近一萬三千卷,「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寫出《論衡》這部偉大著作。所謂「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絕」。根據實際需要,選出一部分書籍反覆閱讀,深入理解,加深記憶,這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蘇東坡有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經驗之談。有書不讀,束之高閣,書無異於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精讀,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鑽研,務求精通。「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讀書要善於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選好了重點,確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鑽研,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為止。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學必無所蔽而後可」。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達到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讀書不注意識理,漫無目的,一味多讀,必然如鄭板橋所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不論取「破」字的何種涵義,「讀書破萬卷」都是適用於專門搞學術研究的人。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是「萬卷雖多當俱眼」。唐代的書,一卷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萬卷書也不過一億多字。對於現在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個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杜詩中的「萬」字應取其非常多之意。為啥現代人解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老杜是個大名人,草根們不明事理,盲目跟風造成的。首先,從詩句的出處來看。詩句出自杜詩《南陵別兒重入京》補全上下句應是:甫昔少年時,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場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從這幾句詩來看,詩篇是在描述讀破自己的才學。也就是說,老杜是在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來描述自己的才學之高而已。第二、從詩歌創作的規則來看,也是如此。詩歌,特別是律詩,是講究對仗的,而對仗本身就是一種語義的並列。杜甫不但深通律詩寫作法則,而且在對仗工整方面往往精雕細琢。第三、從詩作內容和寫作背景看。該詩屬杜甫早期作品,是詩人為躋身仕途而努力之時,對自己懷抱經綸之志的描述。詩的前半陳述了他的才幹、抱負以及淪落長安的悲辛。詩的後半雖然說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表示要別謀出路,實則仍希望得到引薦。為了抒發他懷才不遇的感慨,也為了使他的才華能被人賞識,從而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願,在詩中他懇切地請求:「丈人試靜聽,贖子請具陳」。但又毫不客氣地陳述了他「自謂頗挺出」的知識與才能。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他力挺自己的集中表現。來說明他自己是知識淵博,寫作能力也很強的才子。第四、從後代詩人、詞人對該詩的化用看。宋代文豪蘇軾詞《沁園春、孤館燈青》中化用杜詩為:「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詞作也是對自身才華與壯志的書寫。可見,這兩句杜詩在宋人的理解中,仍是對自身才華的描述。從杜甫力挺自己的本意出發,結合全詩內容,不難看出:「讀書破萬卷」,與「下筆如有神」之間是一種並列的邏輯關係。如果認為書看的多,文章就寫得好。單純作為因果關係來解讀,那倒有牽強附會的味道,你說是不是?杜甫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其中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簡稱「三吏」、「三別」。這六首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動亂不安的社會現象,寫得生動感人,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不朽傑作。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覆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是杜甫作詩的特色。可惜!唐大力五年(770),一代詩聖杜甫病逝於旅途中,時年59歲,其人生從此畫上了遺憾的感嘆號。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銷售技巧》:把自己看做是商品 ?!
※女人覺得男人會背著自己做的十件事情
※創造條件生男生女自己挑
※一鏟屎官表示自己只要一蹺二郎腿,貓咪就會......
※生男生女可以由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