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的記憶之十八:不能忘卻的地方(豐富衚衕)

衚衕的記憶之十八:

不能忘卻的地方

----訪豐富衚衕

陣雨

在北京,有一個不能忘卻的地方,無論你是什麼角色,只要你是北京人,你都應該記住這個地方,甚至對這個地方充滿敬意。因為這個地方,曾記錄了北京的文化,而這種文化至今,依然在舞台和屏幕大放異彩。

這個地方便是豐富衚衕。

豐富衚衕,清乾隆時期稱「風箏衚衕」。宣統時稱「豐盛衚衕」。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北京西城區的「豐盛衚衕」重名,遂改稱「豐富衚衕」。

2013年8月31日,我是懷揣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這條衚衕的,沒有他因,只是這條衚衕南口西側19號,曾住過一位文學巨匠—老舍先生。

可以說,我對老舍先生崇敬已久。早年,我曾讀過他的《月牙兒》、《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經典作品,老舍先生把創作的目光對準小人物的貧民情結,始終感染著我。更重要的,是他一生的品行和精神影響著我、教育著我,他對北京文化的貢獻,激勵著、鞭策著我。及至後來,也是因為人脈的巧合,我擔任了老舍文學基金會的監事,與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先生見過面、握過手,一起開過會。我自愧對基金會的工作很少盡心,但對老舍先生的情感卻日有所增。那天,我第二次去豐富衚衕的老舍先生故居,正是出於對先生的崇敬之情。

也許有人要問,豐富衚衕在哪裡?我想不光北京人、就是外地人一定都知道王府井大街,其實豐富衚衕就位於王府井大街最北段的燈市口西街。

這條衚衕並不長,窄窄的巷子,從南到北也就170餘米長。然而衚衕雖小,卻因為解放後老舍先生一直在這裡居住,並在他的「丹柿小院」寫下了《方珍珠》、《龍鬚溝》、《春華秋實》、《茶館》、《正紅旗下》等幾十部反映北京人的話劇、小說以及大量曲藝、雜文、詩歌、散文作品而聞名遐邇。老舍先生大量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和屏幕後,更使這條衚衕為中外人士所知。

也是很巧,那天老舍故居很是熱鬧。500多建築平方米的院子里,滿是著裝整齊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和他們的家長和老師們。院外衚衕窄窄的巷子里,也是人頭攢動。

走進院中,原來,方家衚衕小學一年級新生開學典禮儀式將要在這裡舉行。只見寫有2013-2014學年方家衚衕小學開學典禮以及小學課程《走進老舍校長》字樣的紅色橫幅掛在北房沿椽之下,房前一左一右的兩棵柿子樹下,站滿了歡聲笑語的孩子們。

幸運的是,儀式開始前,老舍先生的長女、年屆80歲高齡的舒濟先生,作為方家衚衕小學的名譽校長,也來到了會場。儀式開始後,舒濟先生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在對孩子們進行了鼓勵的同時,還為孩子們贈送了老舍先生創作的童話集。

原來,老舍先生19歲時,曾擔任過方家衚衕小學(原第17國民高等小學)的校長,1918年至今,雖然整整95年過去了,方家衚衕小學的師生們,對老校長卻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老舍精神,更是在方家衚衕小學薪火相傳。作為老舍先生的女兒、方家衚衕小學的名譽校長,舒濟先生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傾注了很大的心血。那天,我看到她融在師生們的中間時,彷彿看到了當年老舍先生與師生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我也融在了生動活潑、充滿快樂的氛圍之中,也彷彿看到了老舍先生從事過的教育事業更加美好的前景。然而活動之後,縈繞心中最多的、還是對老舍先生的瞻仰和緬懷。

我細觀小院正房北屋隔為三間,展示了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據這裡的工作人員講,老舍先生曾在客廳接待過很多客人,包括巴金、曹禺、趙樹理等文化名人。敬愛的周總理也曾三次做客,當時周總理就坐在客廳西邊的沙發上與老舍先生親切交談。末代皇帝溥儀,也曾造訪過老舍先生的小院,雖然那時他已經不是萬民山呼萬歲的皇帝。

正房西耳房為老舍先生的書房。小而簡樸,硬木鑲嵌大理石的書桌上,擺放著老舍先生生前喜愛的幾件文玩:一件是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件是馮玉祥將軍贈送他的玉石印泥盒和一方清代「笠翁李漁書畫硯」。可就是在這窄窄的十平米左右的小書房,從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先生卻寫下了數百萬字的文學作品。

小院的東西廂房,現為紀念性展室。展室通過大量珍貴圖書、照片、手稿及老舍先生生前的遺物等等,從6個方面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一生的創作歷程。在東西廂房,他的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薈萃其間,用心觀賞,在感受作品獨特魅力的同時,更為他的精神品質深深感動。

在西廂房,我看到了老舍先生加入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時的一段入會誓詞,老舍先生寫到:「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確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刻上: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在這段話前,我久久凝視,凝視成對一位大家愛國錚錚誓言下評價自身的成功,卻是一種謙恭態度。

於是,我重新回到小院老舍先生的石像前,深深鞠了一躬。

我在老舍先生的故居里反反覆復徘徊,北屋正房前的兩棵柿樹了,我亦是格外關注。

歲在夏日的季節,柿葉掩映的果實還顯青澀,但卻懸掛碩果累累的希望。想想丹柿飄紅的季節來臨時,那會是多麼的開心如意。我想老舍先生與他的夫人胡絜青當年種下柿樹時,也是一定是懷揣事事如意的願景吧?不然,夫人胡絜青為為偏要要為小院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丹柿小院、將北屋正房起名為「雙柿齋」呢!

老舍先生和夫人非常喜愛這個花100匹布買的這個小院,生前,他們在院中遍植花木,尤以菊花最愛,每到秋爽的季節,幾百盆兒菊花盛綻院中,直惹得賞菊的朋友紛至沓來。

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老舍先生》一文中寫道:「這院子似乎經常布滿陽光。院里有兩棵不大的柿子樹,到處是花,院里、廊下、屋裡,擺得滿滿的。按季更換,都長得很精神,很滋潤,葉子很綠,花開得很旺。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親自蒔弄的。天氣晴和,他們把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熱汗。颳風下雨,又一盆一盆抬進屋,又是一身熱汗。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 也是因為此,汪曾祺先生說老舍先生的文章「俊得花枝助」。葉淺予先生更是用白描的方法為老舍先生畫像,畫面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里,四面都是花,微仰著頭,形態靜思,意態悠遠。

站在小院之中,花木已不在,先生已遠去,然而,方家衚衕的那些小學生們,不正是院子里的花朵嗎?他們受益於老舍精神品質的光照與澆灌,現在也許還是花朵,一如柿樹的果實還顯青澀,但瓜果飄香的季節來臨時,他們一定特光鮮,也一定一如高掛的丹柿一樣,紅透小院,紅透京城,紅透大江南北……

然而在小院,我也想起來老舍先生的走,他走的是那樣毅然決然,他是用身諫告訴人們他對「文革」與眾不同的看法,他是用生命呼喚混沌中的人們快快覺醒。

老舍先生走了,他一頭扎進了他親近的湖水之中,就像抗戰爆發時,他所表現出的欲以身殉國的氣節。但可悲的是,這位中國文學界不可多得的巨匠,雖然具有當代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和風骨,卻融化在自己人給自己人設置的煉獄中。這是他個人精神品質的神曲,但也是那個混沌年代的一曲悲歌。

走出丹柿小院,我只想說這個小院真的不同尋常,更不能忘卻。不同尋常和不能忘卻的,是這個小院曾誕生了中國文學界不朽的作品,同時,這個小院也出走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雖然一直沒有歸,但他的靈魂,卻與小院永在!

紀念館門前

1

2院內舉辦開學典禮的方家衚衕小學的孩子們

1

2

3

4、準備為老舍先生獻花的男孩兒女孩兒

5

6

7

8

9、孩子及家長們

10、老舍先生的雕像

11、柿樹展室內景

12、老舍先生像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舒濟先生參加方家衚衕小學活動

23、舒濟先生

24、舒濟先生為孩子們贈書

25

26院外衚衕

27

28

29

30、這個正在修繕的大院一看主人一定很顯貴

豐富衚衕簡介

豐富衚衕,清乾隆時稱「風箏衚衕」。宣統時稱「豐盛衚衕」。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北京西城區的「豐盛衚衕」重名,遂改稱「豐富衚衕」。豐富衚衕最著名的院落,當屬19號(舊稱豐盛衚衕10號)因為這座院落曾住過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卒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

老舍在北京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但解放後只有豐富衚衕19號一處,在這座院子,他寫下大量的作品,因此這座被老舍夫人胡絜青美其名的「丹柿小院」,有著特別的意義。


推薦閱讀:

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貴」錯了地方
身上這三個地方長痣的人最有財,看看你佔了幾個?
去香港,別光知道買買買,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心語:人最軟弱的地方,是捨不得
未來2周,屬狗人需「警惕」一個地方,否則會釀成大禍!

TAG:記憶 | 地方 | 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