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知識整理

社會學知識整理

2011-01-10 09:56:08|分類: 默認分類 閱讀5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1. 社會學的含義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2. 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3. 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1) 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的關係

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的關係,是具體的社會科學與哲學科學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①從對象上看,歷史唯物論研究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社會學則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特殊規律。

②從科學層次來看,歷史唯物論是對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社會學則沒有這麼高的概括程度。社會學在歷史唯物論的指導下,從社會良性運

行和協調發展的特殊角度對其他社會科學進行概括和總結。

③從作用上看,歷史唯物論是考察整個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社會學則著眼於從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特殊觀點研究社會。

(2) 社會學與單科性社會科學的關係

社會學和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等具體社會科學的關係,是綜合性的科學與單科性科學的關係。

二者區別:

社會學:所研究的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涉及社會整體,整體與它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各個部分、各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具體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只涉及各有關子系統內部規律,不具有社會學那樣的綜合性。

二者聯繫:

但是兩者又有聯繫,因為,每個子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也有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學與其他具體社會科學的關係是特殊與個別的關係。

全部社會科學大致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次是像歷史唯物論這樣的哲學科學,我們稱它是一般社會科學;

第二層次是社會學、歷史學這樣的綜合性社會科學,我們稱它們是特殊的社會科學;

第三層次是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法學等專門的社會科學,我們稱它們為個別社會科學。

全部社會科學是在分一般、特殊和個別三個層面看研究社會的。社會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學科存在著相互關聯。  

(3) 社會學與其他綜合性社會科學的關係

社會學與其他綜合性社會科學如歷史學、管理學的關係,是特殊跟特殊的關係。

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區別在於:

第一, 歷史學面向過去,社會學則面向現在和將來;

第二, 歷史學研究各個社會的發生、發展、衰落、滅亡的規律,主要是一種縱向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主要是一種橫向科學。

管理學與社會學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側重從管理的主體方面來研究問題,而後者研究人、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等主要是為了客觀地說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條件和機制。

(4) 社會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

A.關係很複雜的原因

一方面,因為對什麼是科學社會主義,現在理論界的意見也不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因為對社會學的看法意見也頗為分歧。

B.二者的區別:

①科學社會主義從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這樣的政治學角度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則從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這樣的社會學角度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②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屬於單科性學科,而社會學則是綜合性的學科。

4. 社會的功能

① 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規範整合、觀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 交流功能,社會創造了人類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類交往的場所和規範,使得人類互動能夠合理、得體地進行。

③ 導向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範,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規定和指導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向。

④ 繼承和發展的功能,人類創造的文化通過社會得以積累和發展。

5. 什麼是社會運行

所謂的社會運行指社會有機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社會多種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

縱向運行:也就是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社會系統在其前後相繼的縱向運行中表現出如下一些基本關係)

第一, 繼承的關係,即後來的社會接受了過去社會所留下的遺產。

第二, 變異的關係。社會縱向運行雖然繼承了過去的東西,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招辦,而是隨著修改者、變化著。

第三, 中斷的關係,在社會縱向運行中,有很多東西被歷史發展所拋棄。

橫向運行:指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社會諸系統的交互作用。

基本關係:

第一, 交叉於滲透的關係。社會是一個整體,社會各要素、各系統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第二, 制約的關係,即社會某些要素、子系統的功能的發揮會限制和約束另一些要素與子系統的發展。

第三, 促進關係。與制約關係正相反,它指一個系統功能的發揮對另一系統要素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 轉化的關係。即要一種要素轉變為另一種要素、一個系統的問題轉變為另一系統的問題。

6. 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人類在勞動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總和,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

7. 文化的特性

1、 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是人們後天習得和創造的,不能通過生理遺傳。

2、文化具有複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複合在一起。

3、文化具有象徵性。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範圍,總是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

4、文化具有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會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從而發生縱向和橫向的傳遞過程。

5、文化具有變遷性與文化墮距。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以及重大的技術發明、發現和創造,使得文化總是處於不斷的變遷之中。

8. 文化的分類

文化現象可以依據不同的劃分方法或角度,區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指物質世界中一切經過人的加工,體現了人的思想、觀念的東西。

非物質文化又稱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學、藝術、宗教思想、價值觀等;二是社會制度與行為規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異的,但二者的區分只是相對的。

二、主文化、亞文化與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一定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

亞文化指在一定社會中佔次要地位的,僅為一部分社會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群體所特有的文化。但是,亞文化一般並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分也不是絕對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兩者可能互相轉化。在我國現階段,大力發展與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文化,同時,也應認真研究和對待亞文化。

根據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從對立、衝突的角度來劃分,文化也可以區分為主文化與反文化。這裡,主文化是指在社會上佔有主導地位,並對現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而反文化則是指在社會上佔次要地位的文化,在這種意義上,它是亞文化的一種,但同時它一般是與現有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的文化,對現存社會秩序有著背離和否定作用。當然,對反文化的性質不可一概而論,應當從發展的角度去評估。

三、 中心文化與邊際文化

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帶,一般是在某種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發揮顯著作用的地方,在這裡具有比較穩定的、最能代表該文化特色的各種文化特徵,它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弱。

邊際文化是指文化的邊緣地帶,它離中心文化較遠,受中心文化的影響較弱,而往往容易受與之比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響,從而表現出一種混合的文化形態。如果邊際文化同時也難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響,那麼它就有可能處於一種不太發達的狀態。

四、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就不同文化的比較而言,文化可以區分為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所謂評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評出誰優誰劣的文化,例如技術文化。

所謂非評比性文化,也可叫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較中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下之分的文化,這類文化通常與人們的行為方式、社會的風俗習慣等相聯繫。承認非評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著承認各族群的平等和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差異。中性文化在一個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多方面的功能。在我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應該正確對待和處理中性文化問題。

9. 文化的結構

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體系,而不是一盤散沙。文化的這種系統或體系所表現出的不同層次,就是文化的結構。社會學主要從文化特質、文化叢和文化模式三個層次上分析文化的結構。

一、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是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單位,它既可以表現為物質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形式。其基本特點是,每種文化特質都可以獨自成一個單位,有其特殊的歷史和形式,不會與其他特質相混淆。

二、文化叢

文化叢也叫文化特質叢,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聯繫而組合在一起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往往與人們的某種特定活動有關,而且往往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殊結合,如春節慶祝活動等。

三、文化模式

所謂文化模式是指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在社會學關於文化的研究中,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可以促進一個社會文化的總體認識。例如,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模式。

儘管各種文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內容,但是它們之間也可能存在一些普遍一致的地方。例如,美國社會學家C?威斯拉曾在《人與文化》一書中指出,所有文化都有可能包括語言、物質特質、藝術、科學、習俗、家庭與社會制度、財產的佔有與交易方式、政府、戰爭等九個方面的內容。

10. 文化震驚

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的壓力。

文化震驚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地區之間也會發生。

文化震驚是一種客觀現象,並沒有善惡之分,但是對文化震驚的處理卻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

11. 社會化的含義

狹義上,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社會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研究的重點是個體如何從一個「生物人」轉變為一個「社會人」

廣義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會化不僅是一個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術、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有關廣義社會化的解釋又出現了兩種新的傾向:

(1) 強調個體成長與社會協調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

(2) 擴大「個體」概念的內涵。

12. 社會化的類型

(一)初始社會化: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社會化。 主要任務:向兒童傳授語言和其他認知本領,使其內化社會文化規範和價值標準,能夠正確理解社會關於各種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二)預期社會化:人們學習的不是現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將來要扮演的角色。

(三)發展社會化:是相對初始社會化而言的,並且是在初始社會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為了適應新形勢提出的覺得要求而進行的學習過程。

13. 社會化的主體有哪些

(1) 家庭:學校:(特點)①學校是專門為社會化目的而設立的學習機構

②學校是一個組織機構

(2) 同齡群體

(3) 工作單位

(4) 大眾傳播媒介

14. 家庭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它為個人一生的社會化奠定的基礎。

再次,對個人感情正常交流產生重大影響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

15. 大眾傳播媒介對著青少年社會化有哪些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社會組織為在廣大社會成員之間傳遞信息、互通情報所採用的各種通訊手段

(一) 擴大了知識視野,啟迪著青少年的智慧。

(二) 有利於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更新。

(三) 提供了角色學習的「參照群體」,有利於青少年進行角色塑造。

(四) 大眾傳播媒介在使教育普及化、日常化和多元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 部分媒介文化的低品格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

(二) 從媒介傳播的形式而言,對青少年的精神狀態產生某種程度上的麻醉作用。

(三) 對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阻礙作用。

(四) 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有著不良影響

16. 庫利「鏡中我」理論的主要內容

(1) 我們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

(2) 在作出行為之後,我們設想或理解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3) 我們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的想像來評價自己的行為,並據此作出下一步反映。

17. 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最隱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和衝動,特別是性衝動。

本我受本能驅動,遵循

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它在本我、超我和現實環境之間起著調節作用。

超我:是從自我中分離出來的,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部分。

自我和超我屬於意識層次,本我屬於潛意識層次

佛洛依德把人格發展過程分為五個時期,即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7歲至青春期)、兩性期(青春期以後)

18. 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性別角色社會化和再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指社會個體通過接觸和學習某種政治文化,培養政治立場(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過程。

道德社會化:指社會成員通過社會互動學習道德規範,內化道德價值,培養道德情操的過程

19. 社會角色的含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與行為方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了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

四個方面的含義

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

角色是人們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和行為模式

角色是人們對於處在特定地位上的人們行為的期待

角色是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

20. 社會角色的分類

一、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

這是從人們獲得社會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區分。

先賦角色,亦稱歸屬角色,指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礎上的社會角色。

自致角色,亦稱自獲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過個人的活動與努力而獲得的社會角色。

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的區分是相對的。自工業化以來,許多原來的先賦角色都已變成了自致角色。

二、自覺的角色與不自覺的角色

這是根據人們承擔社會角色時的心理狀態所做的區分。

自覺的角色,指人們在承擔角色時,明確意識到了自己正擔負著一定的權利、義務,意識到了周圍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觀眾,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周圍的觀眾。

不自覺的角色,指人們在承擔某一角色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充當這一角色,而只是按習慣性行為去做。

三、規定性角色與開放性角色

這是從社會角色規範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區分。

規定性角色指有比較嚴格和明確規定的角色,即此種角色的權利與義務,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都有明確規定。

開放性角色,指那些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社會角色。這類角色的承擔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社會對角色的期望而從事活動。

四、功利性角色與表現性角色

這是從社會角色追求的目標上所做的區分。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的社會角色。這種角色行為的價值就在於實際利益的獲得。

表現性角色,指不是以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或報酬為目的,而是以表現社會制度與秩序,表現社會行為規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社會角色。

21. 什麼叫角色距離

角色距離就是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差異現象

22. 角色距離理論對管理工作有哪些啟示?

(1) 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為使一個人能充分顯示其才能,就不僅應將他安排在與其品質相應的角色上,而且應放在對他帶有一定「挑戰」以為的角色上。

(2) 當一個人屈居在與其才能不相適應的角色上時,他需要有朋友為伴,因為與同伴在一起會形成新的環境,這就改變了他所處的角色、地位的含義,在新的環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動。

(3) 表現角色距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儘力使自己獨立,與情景相分離。

角色距離是影響角色扮演成功與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3. 角色衝突主要分成幾個部分

角色間的衝突,即不同角色承擔者之間的衝突,它常常是由於角色利益上的對立、角色期望的差別以及人們沒有按角色規範形式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內的衝突,即由於多種社會地位和多種社會角色集於一身上,而在他自身內部產生的衝突。

24. 角色失調包括

角色衝突:角色衝突是指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在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生了矛盾、對立和抵觸,結果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

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是指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於某種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以及應怎樣去做。

角色中斷:角色中斷是指在一個人前後相繼所承擔的兩種角色之間發生了明顯矛盾的現象。

角色失敗:角色失敗是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的一種極為嚴重的失調現象。它是指由於多種原因使角色扮演者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最後,不得不半途終止表演;或者,雖然還沒有退出角色,但已經困難重重,每前進一步都將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最終,其表演實際上也是失敗的。

25. 社會互動的含義,我們如何理解社會互動

(1)社會互動必然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

(2)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只有發生了相互依賴性的行為才存在互動;

(3)社會互動以信息傳播為基礎;

(4)社會互動並非只是在面對面的場合才發生,存在著間接互動;

(5)社會互動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的,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

(6)社會互動還會對互動雙方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並有可能對社會環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26. 我們如何理解符號代表的意義與社會互動的關係

符號互動論關於社會互動的基本觀點如下:

(1)符號在人們的社會互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行為,這種意義通過特定的符號表現出來;

(3)人之行為的意義並非是固定不變的。一方面,意義的確定有賴於互動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互動過程中確定的;

(4)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往往通過扮演他人的角色,從他人的角度來解釋其思想和意向,並以此為根據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5)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往往從自己所認識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之中來認識自己,形成並修改自我概念。

27. 社會交換中的六個命題。各自指

成功命題:一個人的某種行動越經常得到報酬,這個人就越願意從事該行動。

刺激命題:如果某種特定刺激的出現曾經成為一個人行為得到的報酬的原因,那麼現在的刺激閱讀越是用過去的相同,則和個人就月可能採取這種行動或與此類似的行動

價值命題:一種行動對某人越有價值,那麼他越有可能採取該行動

剝奪——滿足命題:某人在近期內越是經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賞,隨後而來的同樣酬賞對他來說就越沒有意義。

侵犯——贊同命題:

A當某人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酬賞或者得到了未估計到的懲罰時,他將會被激怒,並可能採取侵犯行為,所預期的酬賞變得更有價值。

B當某人的行為獲得了期望的酬賞甚至大於期望的酬賞,或者未遭受預料中的懲罰時,他會很高興,並可能採取贊同行為。

28. 社會互動的維度有

對互動本身的構成進行分析,即要找到一次而具體的指標來描述特定互動的狀態,這就是互動的維度分析。

(1) 向度:向度反映社會互動的方向,表明互動雙方的關係的性質

(2) 深度:深度反映社會互動的程度,表明互動雙方的關係的性質

(3) 廣度:廣度反映社會互動的範圍,表明互動雙方交往領域的大小

(4) 頻度:頻度反映一定時間內發生社會互動的多寡

29. 社會互動的類型,按利益關係劃分

(一)合作

合作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達到對互動各方都有某種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

(二)競爭

競爭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對於一個共同目標的爭奪。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間接的反對關係。

(三)衝突

衝突是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互相鬥爭的方式與過程。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直接的反對關係。

(四)強制

強制是指互動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種力量對另一種力量的統治或制約。

(五)順從與順應

順從指互動中的一方自願或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順應的含義比順從更廣泛些,除順從的含義外,它還指互動雙方或各方都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實現相互適應。

30. 衝突和競爭的聯繫和差別

衝突與競爭雖然是都是人們之間為了一定的目標而互相排斥或反對,但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 衝突的更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敗對方,它是直接以對方為攻擊目標的一種互動方式。

第二, 衝突的雙方或各方,有直接的、公開的、面對面接觸,因此,它是一種直接的反對關係

第三, 衝突各方所爭奪的目標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31. 順從與順應各指的是

順從是指互動中的一方自願地或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順從另一方

順應的含義比順從更廣泛些,除順從的含義外,它還指互動的雙方或各方都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實現相互適應。順應的種類包括:和解:即互動雙方改變敵對態度建立友好關係

妥協:即雙方通過確定一些條件而暫時平息衝突

容忍:即暫時採取克制態度以避免發生衝突

32. 集合行為的含義與特徵

集合行為又稱集體行為、大眾行為,是指一種人數眾多的、自發的無組織行為。

三個特徵:(1)人數眾多,它是同一時間內採取相同行動的許多人共同做出的

(2)無組織性,它通常是自發的、非理性的,它變化無常,很少處於均衡狀態

(3)行為者相互依賴,集合行為中,個人都不是獨立地行動,而是與他人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33. 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

(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直接威脅時所產生的緊張心態及所作出的不協調的違反常規的行為。

(二)謠言

謠言是從不知名的來源發生,通過非正式途徑傳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們在情況不明的時候,利用集體想像構造出來的沒有確切事實根據的描述某一廣泛關心事件的信息。

(三)流行

流行是指一個時期內在社會上流傳很廣的外表和行為的風格,是一時為人們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飾、音樂、美術、娛樂、語言、用品等各個方面。人們追求流行是個性表現與從眾心理的統一。

34. 社會群體的含義,社會群體與社會類屬的區別

社會群體既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位,又是社會的重要結構要素。它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橋樑。

社會群體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的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係而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並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

狹義的社會群體是指由持續的直接交往聯繫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區別:

社會類屬:我們可以將共同具有某種社會特徵——如年齡或文化程度——的人歸併於一類,但是他們之間不一定有什麼交往,也不必然有什麼共同的規範或利益。

飛機和火車中的旅客、電梯中國的乘客、劇場中的觀眾,雖然都是集中起來的一群人,但通常都不是社會群體。我們稱之為一般意義上的聚集體或集群。

35. 社會群體的特徵

(1)有明確的成員關係;

(2)有持續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範;

(4)有一定的分工協作;

(5)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36. 社會群體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準,社會群體可以被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以下是幾種主要的類型。

(一)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

這主要是依據群體成員之間關係的親密程度所做的區分。

初級群體,又叫直接群體、基本群體或首屬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係的社會群體。家庭是初級群體的典型形式。

次級群體,又叫間接群體或次屬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結成正規關係的社會群體。各種類型的正式組織是次級群體的典型形式。

(二)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這主要是依據群體的正規化程度及其成員間的互動方式所做的區分。

正式群體的正規化程度高,其成員間的互動採取制度化、規範化的方式,成員的權利、義務及彼此間的關係都有明確的、且常常是書面形式的規定。

非正式群體的正規化程度低,其成員間的互動採取隨意的、常規的方式,成員的權利、義務及彼此間的關係並沒有明確的——尤其是成文的——規定。

(三) 內群體與外群體

主要是依據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來劃分的。

內群體是指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也就是成員在心理上自覺認同並歸屬於其中的群體。

所謂外群體,泛指內群體之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

內群體與外群體常常互相隔離,甚至處於對立的地位。

(四)所屬群體與參照群體

主要是依據成員的身份歸屬來劃分的。

所屬群體指的是規定成員身份的群體。參照群體並非是某個(些)人身份所屬的群體,但是卻被他們用作自己所屬群體的參照對象。

參照群體通常對人們的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發生重大影響,並因此削弱或加強所屬群體的團結。

(五)血緣群體、地緣群體與業緣群體

主要是依據群體內人際關係發生的緣由及其性質所做的區分。

基於成員間血統或生理聯繫而形成的群體叫血緣群體;

基於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關係而形成的群體叫地緣群體;

基於成員間勞動與職業間的聯繫而形成的群體叫業緣群體。

37. 群體凝聚力的含義

群體凝聚力也稱群體內聚力,指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整合為一體的力量。

它一般表現為三個層次:

(1)人際吸引;

(2)成員對規範的遵從;

(3)成員把群體目標自覺地看成自己的目標,並將群體規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大致上包括了成員個人、群體自身以及環境等方面。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個人和群體的心理互動;

(2)個人和群體間的利益關係;

(3)成員在群體中的關係結構;

(4)群體成員與其領導的關係;

(5)群體與其環境的關係。

群體凝聚力對於群體的形成和維持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群體凝聚力的社會功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8. 初級群體的基本特點

初級社會群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包括:

(1)成員有限;

(2)成員間有直接的、經常的面對面互動;

(3)成員間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現了全部個性;

(4)成員間的交往富於感情;

(5)成員難以替代;

(6)群體整合程度高;

(7)群體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39. 初級群體形成的條件

(1)社會活動空間接近;

(2)接觸時間長;

(3)相互交往較自由,不受過多拘束;

(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間的社會差異較小。

40. 社會組織的含義與構成要素

對於社會組織一般有兩種理解。

廣義上的社會組織泛指一切人類共同活動的群體。

狹義的社會組織,是相對於初級群體的次級群體形式,指的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台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組織活動是一種整體性和結構性活動。

構成要素

規範:指穩定的規則與規章制度,規範是社會互動的基礎

地位:指人們在社會關係空間中所處的位置

角色:按一定的社會規範表現的特定社會地位的行為模式

權威:指一種合法化的權利,它是維持組織運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員在組織內感受到約束和限制。

41. 組織目標含義與重要意義

組織目標是每個組織都必須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達到的某種事實或未來狀態。它是組織開展活動的依據和動力。

組織目標對於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組織目標是組織的靈魂;

(2)組織目標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

(3)組織目標是衡量組織活動效益與效率的標準。

42. 科層制的含義與特徵

科層制是一種以正式規則為主體的管理方式,也是現代社會組織管理的典型方式。

其主要特徵有:

(1)明確分工;

(2)明確規定的職權等級;

(3)明確的規章制度體系;

(4)私人關係和公務關係分離;

(5)量才用人;

(6)管理權力依附於職位,而不是個人。

43. 社會流動的含義與類型

社會流動是指人們在社會關係空間中從一個地位向另一個地位的轉移、變動。由於社會關係空間與地理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聯繫,一般也把人們在地理空間的流動歸為社會流動。社會流動不僅對於個人有著重要意義,對於社會結構的維持和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

社會流動的類型:

(1)根據流動方向可以把社會流動區分為水平流動與垂直流動。其中,垂直流動又可區分為上向流動與下向流動。

(2)根據衡量流動的不同參照基點可以把社會流動區分為一生中的流動(參照基點一般是個人的初職)和代際流動(參照基點一般是父母與本人在同一年齡時的職業或其他地位)。

(3)根據流動原因可以將社會流動區分為自由流動與結構性流動。自由流動是由於個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變化,結構性流動是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而造成的個人地位變化。

44. 結構社會流動的含義

45. 社會設置的含義與構成

含義:即不是某個單一的規則或辦事程序,也不是針對全社會總體的社會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會活動、經濟生活等具體的活動領域中,支配人們行動的規範系統。

構成:

社會價值觀

社會規範體系

權威與地位結構

社會機構與設施

46. 規範的形式有哪些

社會習俗:社會生活中的一般習慣和常規

規則:一類明確規定的行為準則

道德規範或宗教:道德或宗教規範帶有更為明顯、更為強烈的價值傾向

法律:的基本構件事規則,它是由某一政權正式頒布、並受到國家權力機構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規則之會纂,其中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規定、條例不得與之相衝突。

47. 社會設置的特徵

可重複性

集體性約束

社會設置的自我維護特性

48. 社區的含義和所必須的要素

社區是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維繫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相對而言,社區是一個小社會,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l)社區總要佔有一定的地域;

(2)社區總離不開一定的人群;

(3)在社區活動中產生了某些共同的行為規範生活方式以及社區意識;

(4)社區的核心內容是社區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係。

要素人群和地域

49. 城鄉協調發展應該堅持的原則

(1)優勢發展原則;

(2)整體發展原則;

(3)互益發展原則;

(4)地區平衡發展原則。

50. 虛擬社區的特徵

a、交往具有超時空性b、人際互動具有匿名性和徹底的符號性c、人際關係鬆散,社區群體的流動較為頻繁d、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準則

51. 社會變遷含義與類型

所謂社會變遷,既泛指一切社會現象的變化,又特指在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既指社會變化的過程,又指社會變化的結果。

在社會學中,「社會變遷」是一個表示一切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的範疇。

類型:

(1)按照社會變遷的規模,可以區分出整體變遷與局部變遷;

(2)按照社會變遷的方向,可以區分出進步的變遷與倒退的變遷;

(3)按照變遷的性質,可以區分出進化的變遷與革命的變遷;

(4)按照人對社會變遷的參與和控制程度,可以區分出自發的變遷與有計劃的變遷。

52. 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

環境因素:那些和人類發生星湖作業的自然環境。環境變化和發展是人類社會變遷的基本前提。

人口因素:人口是社會變遷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狀況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

社會制度因素:社會制度或設置作為社會行為規範體系,既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又給予社會變遷以直接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因素:社會價值觀念主要是指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評價的思想體系。生活方式常指人們在一定價值觀念支配下,為滿足需要而在各種生活領域中進行活動的行為習慣。

科學技術因素:在社會體系中獨立存在的知識系統。

社會經濟的變化與發展:是社會變遷最重要的因素和內容,對社會變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53. 社會現代化的含義

社會現代化是近代以來社會變遷的主要類型和方向。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轉型過程,社會現代化指的是社會在日益分化的基礎上,進入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增長和自我創新,以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全面發展過程。

社會現代化,即社會在日益分化的基礎上,進入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增長和自我創新、 以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這種社會發展過程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工業化、城市化、理性化等實現的。

社會現代化是一種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潮流。

54. 社會問題的含義與類型

含義:廣義的社會問題,泛指一切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

狹義的社會問題,特指社會的病態或失調現象,即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於存在某些使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失調的障礙因素,影響社會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對社會正常秩序甚至社會運行安全構成一 定威脅,需要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干預的社會現象。

類型:社會問題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許多不同的類型。

從社會問題發生的領域上,可以區分出政治性社會問題、經濟性社會問題、文化性社會問題和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等等。

從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上,可以區分出人口問題、貧困問題、環境問題、犯罪問題,等等。

從社會問題產生的歷史條件與地區差異上,可以區分出普遍性社會問題和特殊性社會問題兩大類。所謂普遍性社會問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普遍發生在各個地區或國家的社會問題;所謂特殊性社會問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發生在某類(個)地區或國家的社會問題。

從社會的問題產生的根源上,可以區分出結構失調性社會問題和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結構失調性社會問題是指由於社會結構自身的不合理或失調所導致的問題;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是指由於某種(些)障礙性因素的存在,防礙社會結構正常發揮功能所導致的問題。

從社會體制與社會成員行為上,可以區分出體制性社會問題與行為性社會問題。體制性社會問題是指由於社會體制本身的原因所導致的問題;行為性社會問題是指由於社會成員行為的原因所導致的問題,特別是指社會成員的行為偏離正常社會規範所導致的問題。

55. 社會解體的含義

社會解體是與社會整合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指社會規範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減弱,社會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會秩序無法維持和繼續下去,而逐漸被新的社會制度所替代的過程

56. 社會問題的集群性的含義

社會問題往往不是單個獨立地出現,而是成群成串地出現,這使得社會問題的破壞性作用更大。眾多集群出現的社會問題往往有一個或數個核心,其他社會問題都是核心社會問題所引發、所衍生的。


推薦閱讀:

交易知識系統梳理|乾貨滿滿
花束配色:花束的基本的色彩搭配的知識
八字知識 十神
K.P.占星系列知識之起源原理--葉飄然
第六章第三節知識的保持

TAG:社會學 | 社會 | 知識 |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