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表達技巧(三)
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
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舉個欲揚先抑的例子。趙希璐《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凈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中三四兩句突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又會迎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慾揚先抑,只有冰晶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艷,才能受到人們的青睞。考生在遇到此類表達技巧的時候,就要仔細分析詩人揚抑的對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聯想和想像一樣,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資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意義。-
想像 人們在已有的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 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的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像他日與妻子團聚,「共剪西窗燭」時,再追話今日的「巴山夜雨」構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設身處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象徵 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藉助某一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了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的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了思歸不得的憂傷。-
疊字 《卜運算元》(葛立芳)「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漸漸西風淡淡煙,急電疏疏雨。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註:水芝:荷花的別名。)問:這首詞在用語方面善用疊字,它有什麼藝術效果?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分析:這首詞使用疊字多而好,句句有疊字,連綿而下,相互映襯,自然妥帖,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了詞人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而且形成了一種輕靈、和諧的情調,還形成了行雲流水般的聲韻美。-
借古諷今 在詠史詩中常見,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
如:劉禹錫《台城》:「台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台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讚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無理之語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還。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那:奈何,為什麼。-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多用日常口語,顯得淺顯親切,明白如話,最後一句採用反問的修辭手法,看似為「無理之語」實則使作者思鄉念親之情更為突出和強烈。-
附:渲染和烘托 -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凄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託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涌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
對比和襯托 -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 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如崔護《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抒情詩,在看似敘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日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裡重點是通過比照,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裡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並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
襯托(也叫映襯)和烘托 -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彆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庄》,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日的感傷。 -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係,所以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
詩歌在篇章結構方面的技巧-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層層渲染、鋪墊-
如:蘇轍《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陸遊《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當然照應也會表現在詩歌內容與標題的照應等。-
結構對比 -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如:歐陽修 《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以小見大-
詩是富於聯想的,詩歌往往能通過典型和象徵手法,並藉助於人們的生活經驗,達到言近旨遠,以小見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其頸聯「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會讓人想到「海日」驅盡黑暗,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都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裡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喚起讀者心中的大景與大境界。同學們在賞析此類表達技巧時,應發揮自己的想像,從生活的積澱和感受出發通觀全詩。-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雖寫「二喬」不曾捉去是小事,但這件小事卻同東吳霸業很有關係。霸業的存亡同「二喬」的命運一樣,也是系此一戰,如果連「二喬」都被曹操擄去,那麼整個東吳生靈塗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歌以「二喬」立意,並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優劣,而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
卒章顯志 -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懷。-
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表達了詩人自由自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難》(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表現了詩人實現理想的豁達。-
再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前兩句畫出一幅山銜落日、黃河奔騰的壯麗圖畫,最後兩句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把人帶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窮盡天下美景。全詩在描繪祖國壯麗山河中寄寓著深刻的哲理,洋溢著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壯,意境深遠-
推薦閱讀:
※五十句詩詞,說不完的相思與痴怨
※七言?贊保定石磊冰河救人
※龍溪漱石詩詞平台謝柳華作品選(五)
※初學對聯如何儘快入門喜歡詩詞聯卻不懂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