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畫心理特徵研究與轉型期的思考

日前,在街頭塞到我手中的一張少兒美術班招生簡章的傳單,令我啞然失笑,因為簡章其中一欄赫然寫著「招收速描班,年齡5歲以上均可」。面對這樣一張招生簡章,我實在無從想像這個教學單位運用什麼教學方法能夠指導5、6的孩子進行素描訓練。在笑過之後心情變的沉重。雖然有許多家長領著年幼的孩子要求學習速描、國畫,甚至是油畫。當然,不能排除某些家長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其實更多的是因為這些專業課程在這些家長口中只不過是美術的代用名詞而已,這主要是源於家長對兒童美術教育知識的缺乏,並沒有什麼可悲的。但如果是兒童美術教育的實施者、組織者也對兒童繪畫心理、特徵不了解,或者為了達到經濟的目的而不負責任一味迎合併不懂美術教育的家長的話,那就很可怕了。 兒童美術教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的教育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少數畫家,而是對人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在正確指導下進行的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使兒童藉助繪畫表現,舒展自己內在的意欲和情感,從而培養兒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們完美的人格。反之,則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會抑制、延誤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或者由於過份追求技法,最終導致兒童對繪畫失去興趣。因此,研究兒童繪畫心理及特徵,掌握正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對於兒童美術教育活動的良性開展和教育目的的順利實施意義重大。 我在多年從事少兒美術教學的同時,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孩子們為什麼僅評著觀察、記憶、想像和感覺就能創造性的進行視覺表達?在符合現代少兒美術教育論提倡兒童自由發展的前提下,作為教師如何充分體現美術教育的功能?兒童在10歲前繪畫能力的自然發展與以後逐步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傳授方面的切合點究竟在那裡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在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交流中發現兒童從出生到少年階段,他們的繪畫表現力和智力的發展是同步的,均是按照一定的軌跡發展,雖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有差異,但發展的順序不會顛倒。根據兒童繪畫心理和造型特點,大約可以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1歲半至3歲兒童在此階段由無目的到有目的的塗畫,沒有具體形象,稱為「塗鴉期」。他們在無意識的亂塗亂畫中,體會筆在紙上任意塗抹時產生的節奏快感。隨著手、腕部的逐步靈活,漸漸的能控制雙手的力度,學會在紙上有輕有重和轉動的用筆,逐漸由無意識的塗鴉,發展到畫有意識的塗鴉畫,這是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成長的記錄。 3至5歲的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慾,是形象知覺的敏感期,稱為「象徵期」。這一階段幼兒的繪畫特徵,反映出幼兒的認知過程,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概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直覺的象徵化,與真實物象相差比較大,也更具有獨創性。其繪畫特點是抽象的表現人和物。所畫的一切人物、房屋、動物、植物等,均用象徵符號來表現。也就是將所畫事物都簡化為最基本的形。由於這一時期的兒童受辨色能力和知覺的局限,在繪畫時喜歡選擇對比強烈的高純度的顏色,在表現上也不受物體固有色的限制,他們常選擇自己認為好看的鮮艷的顏色自由的塗抹,如同現代表現主義繪畫作品的風格。 5至8歲的兒童根據其繪畫心理和造型特點稱為意想表現期。即根據觀察描畫物象特徵,並把物象特徵形成的概念進行意想表現。5、6歲的兒童處於幼兒期向兒童期轉變的階段,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顯進步。但他們還不具備完整準確的區別想像與現實的能力。在記憶方面,他們有了相當發展。這一時期幼兒記憶的最大特徵是整體記憶,能把所見所聞的事情做為整體記錄下來,並保持在記憶中。能憑記憶把所見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組合表現出來。兒童在6至8歲是感覺敏銳、反映強烈的時期,隨著她們參加社會活動的增多和知識面的不斷擴大,繪畫創作達到高潮。他們依靠直覺,加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想像,根據頭腦中對物象特徵形成的概念,憑記憶表達心緒和意想。進入兒童繪畫創作的黃金時代。 兒童8至12歲,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形成,有了自己的見解。稱為視覺寫實期。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現實生活環境並進行探索。比較、分析、判斷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的孩子身上越來越自覺。他們對幼兒時期深信不疑的童話、幻想開始發生懷疑,並對以前自己採用古怪的、不合邏輯表達方式持否定態度。對過去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實的畫面表示否定。他們對兒童畫中表現出的天真、稚拙不屑一顧,卻對年齡大的孩子以及成年人的繪畫中表現出空間、透視、比例、技法以及客觀真實、細緻的刻畫羨慕不已。這一階段兒童的空間知覺有了較大的進步,開始由平面的空間思維逐漸向立體空間思維過渡,兒童繪畫中開始出現對空間的表現。將畫面上的景物、靜物、人物,通過遠近、上下、前後的關係來表示空間深度。兒童在觀察物體時,也開始注意立體物體的不同面,不在把物體畫成簡單的平面型,而是通過立方體的各個面注意表現物體的體積感和物體之間的遮擋關係。這個時期的兒童一般都能在視覺經驗上表現透視變化及物體明暗的變化。並嘗試用透視畫法表現空間的深度。有的兒童開始脫離線的描畫,代之用明暗色調錶現,由於還不能區別細微色調的變化,不能準確的畫出聚焦透視及表現物象的結構關係,畫面常出現髒亂現象,致使這一時期的兒童對繪畫缺乏信心。 由於8—1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畫追求真實,致使他們那些感人的童趣創作逐漸消失,這一時期的兒童美術進入了既少天真又不成熟的「少年美術」時期。英國的教育學家湯姆林森將這一時期稱為擬似寫實主義階段,這時期的繪畫就象一隻「換毛的雞」常常不討人喜歡。很多孩子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備受挫折,從此對繪畫失去興趣。現代美術教育認為,美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繪畫課,則是促進智能發展,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繪畫並非僅僅是畫幾張畫,而是為了通過繪畫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這一意義上講,繪畫學習中出現的上述結果,是與現代美術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不相符的。因此,我們應該對客觀存在的一個「轉型期」進行研究,了解它的產生原因,並採取比較合理的措施,引導孩子走出U型低谷,幫助學生「安全」渡過轉型期。 一、轉型期產生的原因 8—12歲的兒童身體迅速發育,腦力訓練迅速加強,知識量迅速增長,思維活躍,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高,自我意識也很快增強。在繪畫方面,視覺感受能力趨完善,有意注意力較強,對事物的觀察也逐漸深刻化、明確化了。他們不願意被人看作小孩,對以往塗鴉式的「兒童畫」這一形式已不能滿足。但由於思維認識能力的提高快,而繪畫的技巧不可能同步提高,使他們既不願意再畫兒童畫,又畫不出他們喜愛的「成人化」作品,因而處於一種「眼高手低」的矛盾之中。 另外,一些外部的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也促進加劇了這種矛盾狀態。首先是教材,現行教材是在許多地區教學的成功經驗上,又集中了不少優秀美術教育工作的智慧,經過多次修訂、改編後施行的,圖例精美,有不少優點,但同時,似也存在著忽略轉型期繪畫教學的問題。教材中的圖例要求或偏高、偏難,「成人味」較濃;或是「塗鴉」式的兒童畫,兩者之間缺乏比較合理的過渡。客觀上造成四五年級學生學畫的「不上不下」的矛盾狀態。 其次是教師。以前,美術課作為「技能科」。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大批四五年級學生在轉型期「流失」淘汰,部分美術教師對此已習以為常。現階段,由於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各級教育部門對美術教育已相當重視,情況有所好轉。但由於不少教師長期未意識到轉型期的存在,或雖意識到但因各種因素而未加以重視,所以當碰到這類問題時,便感到應對無策;而近幾年大量充實到美術教學崗位上來的新教師,則更缺乏對轉型期的思想認識、心理準備和相應的業務素質。遇到進入轉型期的學生因無興趣,無信心而不敢畫、不想畫時,往往用簡單化的辦法對待,實際上使轉型期來得更早。另外,由於參賽、展覽等目的,強求兒童作一些符合評者、觀者時尚口味的「兒童畫」,或不顧學生實際,盲目提高,以成人眼光和要求判評學生繪畫作業,也是促使轉型期出現的不良因素。 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這就是家庭及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社會上一些賽事的引導。一般地說,一二年級小朋友所作的充滿童趣、天真爛漫、想像豐富的佳作,大家都會認同,但學生一到了四五年級,如果他還畫這類畫,有幾個家長也會讚揚?有幾次參賽事能讓這些畫通過?大家都希望他們畫出「象樣」的圖畫來,這個「希望」,在不知不覺中,也正促使轉型期的到來。 二、理性看待轉型期 轉型期的出現,是難以避免且是比較棘手的,這一時期,學生學得苦惱,教師教得乏味,可能出現一批學生被「淘汰」的現象,這是壞事,但如果我們從發展特點和現代美術教育的要求,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那麼這個轉型期的到來,實在卻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一件好事。 首先,我們應有第一個基本認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轉型期。轉型期的出現,正是預示著兒童繪畫蒙味期的結束。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兒童繪畫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盡量減少,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並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使學生儘快地接受較科學、系統而有規律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創作能力、審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訓練。只要引導得法,學生重新建立對繪畫的信心,培養較穩定的繪畫興趣,完全是可能的,不但中上水平學生可以安然渡過轉型期的危機,很可能一些原來的中下水平學生,在此一時期,也會後來居上,在繪畫上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創出較好的成績。 其二,對「淘汰」也要作一個正確的分析。部分學生甚至是成績優秀的「尖子生」由於在轉型期備受挫折,從而對繪畫失去興趣,丟下畫筆打了退堂鼓,但應注意我們是站在美術門類中「繪畫」這個單一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的,而實際上,在「美術」這一領域,可供我們選擇學習的門類(當然也包括工藝美術、實用美術等)實在太多了。事實上,有一些學生只是在在一些繪畫門類上暫時失去興趣,但當換一個品種,特別是動手製作的一些美術門類學習過程中,卻表現興趣盎然,成績良好。從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淘汰」,並非是真正不再愛好美術,而只是興趣的轉移。 三、渡過「轉型期」的準備階段 1、教師在心理上的準備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美術教師,不會不注意轉型期的存在,在我們了解了轉型期的一些特徵和產生的原因,及以上所談的其他一些認識以後,我們應了解:不同情況的學生,轉型期的出現遲早,經歷的時間以及表現,都會有些不同。一般的,智力發展較高的,繪畫成績較好的學生,轉型期的出現得早,有的三年就已明顯出現。越是智力發展不太好,平時繪畫成績差的學生則越遲,有時還不出現明顯的轉型期。另一方面,經過的時間也有長有短,一般,原先掌握中等水平,有時二三年仍渡不過這個時期,直至畢業,除了這個轉型期出現的遲早,經過的時間長短都不同外,我們還應了解:(1)學生學習繪畫在四五年級將出現轉型期的高峰,但部分學生在二三年級就已開始進入轉型期。所以應及時觀察。(2)兒童繪畫蒙味期的結束和轉型期的出現是一個漸變過程,並非突變,忽視注意,等到現象很明顯,往往要花較大力氣才能渡過。(3)教師應堅信:興趣、愛好是可以培養的,信心也可以是重新建立,操之過急,正是缺乏認識、缺乏信心的表現。 2、學生的心理準備 一般對一年級的小朋友,繪畫時只要進行簡單的正面肯定,就可以使他們保持旺盛的作畫熱情和信心。但為了以後「轉型期」的平穩過渡,在其後(約二年級)開始,在繪畫教學過程中,就要逐漸提高兒童欣賞能力,技巧水平,並養成較牢固的興趣,對繪畫,特別是創作的艱苦性也要有所認識。(1)教師應在繪畫作業的評價上,打破以「象」為唯判標準的界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欣賞、示範、講評、參觀等手段,強調繪畫首先應該有構思、有想法、有真情實意、輔以必要技巧,才可能成為一張好畫,而「象」與「不象」,有時是畫種、畫類、畫法的區別,只是一種表象。要逐步加強兒童繪畫的客觀評價,正面的肯定是必須的,但同時也要逐步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2)用一些古今中外的畫家刻苦學畫、持之以恆的故事,或請書畫家、或自身現身說法,使學生逐漸明白在學習繪畫過程中有曲折是正常現象,只要刻苦練習,持之以恆,終將有成。(3)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美術課堂上的學習,在基本掌握大綱規定學習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使每個學生都有一門技巧掌握得較好的美術門類,在以後轉型期到來時,這就是一個立足點,將支撐他比較順利地渡過轉型期。 3、社會環境的影響 使家長、社會對「轉型期」有所了解,也是一種準備。由於得到了家長、社會的理解和配合,當轉型期到來時,很少家長對孩子繪畫進行責怪、批評,減少了反作用,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轉型期」的過渡方法探討 轉型期的過渡,是一個比較頻復的工作,也沒有很多經驗借鑒,但我覺得,一切方法,最重要的核心,應該是如何儘快重建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和信心: 1、根據教材不同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美術課教學內容由繪畫、工藝、欣賞三個部分組成。(1)繪畫課教學,中年級繪畫課一般採用臨摹、寫生、創作。教學中選擇優美色彩協調、明快而富有意義的實物作為教材。帶領學生到效外寫生,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絢麗多彩的風光。在創作課中,進行記憶想像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技能,用繪畫形式來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2)工藝課教學,採取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變化、統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韻律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則,並把知識運用於實踐。(3)在欣賞教學中,通過講解經典作品,引導學生與大師對話,開闊眼界,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對美的知覺。 2、課堂教學明確目的性與正確方法的輔導 課堂教學,是繪畫教學的主要手段,說實話,最後學生轉型期的順利過渡,大多數是利用課堂教學手段來進行的,因此,課堂教學中繪畫方法的輔導又是十分重要。在中年級美術課中,講究多練,練到點子上,應採取正確的繪畫方法:(1)構思,也就是布局,動筆之前,先考慮要畫什麼,怎樣去畫,在腦子裡有個整幅圖的布局,確定畫面中心,思考表現方法和手段。(2)構圖,構思成熟後,就要起稿,起稿的要求有:根據構思的整體入手,先布局好整個畫面,畫出大的位置關係,注意比例和透視,用筆要輕,防止直接以點或局部入手刻畫。(3)深入刻畫,仍然以整體入手,由易到難,從中心到局部,對自己難以表現的東西放置一邊,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細緻的描繪,這時老師應注意不時地提醒學生不要陷入局部刻畫的死胡同里。(4)細緻刻畫,畫面基本完成,開始細部刻畫,最後補充完整,達到畫面的要求,老師在此時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輔導,因材施教,對細節刻畫的深度分別對待,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手法,以適應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5)塗色。上色要求如同構圖一樣,要有整體的構思,注意整幅畫的色彩關係,用哪些色才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使用色彩具有目的性。 實踐證明,這種繪畫方法,不同於低年級的繪畫,少了盲目性和散漫自由性,多了目的性和規範性。在教學中,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鼓勵和支持學生,貫徹好正確的繪畫方法,培養了興趣。 3、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順應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採取各種教學方法,發揮各教學手段的特徵,把具有各種審美性因素教學手段彼此有機和諧的聯繫在一起。陶藝、手工、中國畫、裝飾畫、版畫、卡通漫畫等繪畫形式合理穿插;丙烯、水粉、水彩、油畫棒、熒光筆、彩鉛筆、油性筆、毛筆、噴筆、刻刀、美工鋼筆等繪畫工具相互結合;彩卡紙、名片紙、水粉紙、素描紙、複印紙、工業用細砂紙、白色果盤、瓷瓶、棉布、白色汗衫甚至是球鞋,都可成為孩子們塗抹繪畫的「畫紙」。豐富的課題和新繪畫材料的嘗試,會讓他們倍感新鮮,樂此不疲,對下節美術課題充滿期待;在課程設計里增加「精細繪畫」內容,會滿足轉型期孩子對「高技法」得嚮往;在課題要求里強調「構思」和「設計」,讓他們感覺已脫離了隨意發揮的「兒童畫」,感受到自己在成長;在教室里營造藝術氛圍,延長作品完成時間,讓孩子們從容創作,滿足對「成就感」渴望;在輔導中,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在老師的鼓勵中獲得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各種途徑的展示、比賽和表演,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興趣越大,求知慾就越強,學習也越主動,越具有創造性。 4、有意為兒童設定挫折情景,培養兒童的挫折容忍力 在三、四年級學習的兒童們正處在由圖示期向寫實期過渡階段,由於繪畫能力的發展不適應心理發展的要求,不少的兒童因挫折容忍力使其繪畫興趣會在這一階段「夭折」。為了保護兒童繪畫的興趣,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把他們順利帶出心理困境。在美術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兒童設定了一個挫折情景,讓他們受一點"挫折並及時地把他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讓他們正確認識和正確對待挫折。如課業內容是畫"秋葉",可從室內轉到室外進行寫生,教師在寫生前先不要提出觀察目的和要求,也不要講解繪畫方法,在巡視中也不做任何輔導。由於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很粗淺,因此畫面會出現不「精細」現象,在學生因畫面不理想倍感困惑之時,老師再安排學生共同仔細地觀察了葉子的形態結構、顏色,通過老師有意識的引導觀察,讓學生能"看見"和能表現出過去未曾留意的東西,再來豐富和完善畫面。通過老師設定的挫折情景教學,使兒童懂得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只要肯動腦筋,肯去觀察,就能建尋找到解決它的方法,就能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從而樹立戰勝挫折的經驗,提高自身的心理免疫能力。 英國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指出:"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藝術來教育人。也就是說它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兒童是人類的希望和未來,未來的世界需要創造性的人材,美術教育的價值正在於它能使兒童的創造思維得以發展。兒童們長大不一定都去當畫家,但各種職業都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造型高素質人材。愛護兒童,鼓勵兒童,在從事美術活動中充分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特徵,使他們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是每一個美術教師的職責。
推薦閱讀:

成熟者的心理特徵
男女婚後心理特徵及差異

TAG:兒童 | 心理 | 繪畫 | 思考 | 轉型 | 心理特徵 | 繪畫心理 | 特徵 | 研究 | 轉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