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密的人總是批評我,怎麼破?

作者:貝加

每一個主動尋求改變的人都是充滿能量的人,我所做的只是陪你做過一段艱難的路。365天,每天都在改變。

朋友向我求助一個問題,「我的先生經常批評我,這讓我很受打擊,怎麼辦?」

這個問題確實很棘手,也很普遍。我見過很多夫妻之間的批評、攻擊。有些批評被實施方以「開玩笑、逗你玩」的方式呈現出來。

當然,多數時候,這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的一位好友,其先生總是故意批評她,揶揄她,平時她也就生氣地瞪她先生一眼,事情也就過去了。但是,在發生矛盾的時候,長久積壓的被揶揄的憤怒就會一股腦爆發出來。

看來,批評就是批評,無論它以什麼形式呈現,終究把人對自己的關注點引向負面方向。

你可以問問身邊那些被自己親密的人開玩笑為「笨」「無用」「一點小事都辦不好」的人,他們真的很受用這些表達嗎?真的開心嗎?

是的,戀愛中的人會認為「笨」「沒腦子」「豬」,充滿愛的味道以及甜膩膩的、嬌滴滴的無盡幸福感。

然而,當時當地,這種感覺的產生並非因為這些負面辭彙,而是因為那些曖昧的語氣和親昵的舉動。真正步入婚姻,面對生活中彼此的不完美和錯誤的時候,曖昧的語氣消失了,只剩下了負面辭彙。

這些語言就變成了一種暴力,無時無刻不讓被批評、被評價的人覺得被否定與拒絕。

經常批評、打壓他人的人,自己的內心是不飽滿的,不安全的,總是需要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完美期待。

哪怕是用玩笑的方式,也只不過是藉助一個糖衣,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他們從父母和環境習得的方式就是用批評來表達不滿,用批評來表達擔憂,用批評來表達「關心」。

「笨死了」,「這樣領導怎麼會喜歡你」,「你怎麼這麼粗心」,「你這麼笨,日子怎麼過」。

他們充滿了對未來的擔憂,看問題總是拿著放大鏡,把一些微小的事情放大處理,所以很難就事論事,容易評價和定義對方。

摔碎一個碗,也被上升到「毛手毛腳,做什麼事都不成」。這種對未來的擔憂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在此刻去愛一個人的能力。自身處於惶恐中的人,怎麼能有能量來關愛對方呢?

這些批評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他們已經習慣這樣的思維模式和表達習慣。甚至還把不接受批評的人說成:「你太敏感了,說你一句,你就受不了。」

你碰到這樣一位愛人,怎麼辦?

首先,懂得在他批評你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解釋和爭辯。

我問我的朋友,當你的先生批評你摔碎了碗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她說:我給他解釋,我是不小心沒拿住,洗潔精有點滑。

很多人面對批評的第一反應是解釋,或者是先道歉後解釋。

事實常常是越解釋對方越生氣,因為他覺得你越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事實上,在第一時間解釋的人確實是心理防禦比較重,自我保護比較強的人,在心底不願意承認錯誤,潛意識認為承認錯誤就是承認自己的無能)。

即便是承認錯誤,也經常是這樣的語句:

「我錯了,但是我又不是故意的」

「我遲到是不對,可是我也沒想到那麼堵車啊」

「我是做得不對,可是你也不該……」

所有過多的解釋,甚至爭辯、反擊,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不過是在為自己尋找開脫的借口。

那麼,該如何做呢?

承認錯誤後,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解釋自己的錯誤!

「你說的對(認可對方),我應該更小心一些的」

「現在我心裡有點難過,讓我一個人呆一會」

試問:如果你是批評方,當你看到對方這麼真誠,這麼委屈,你還好意思繼續批評嗎?

這是面對批評消除衝突的方法。作為被批評方,要明白一個道理:如果真的自己錯了,要懂得承認錯誤;如果被愛人用批評上升到對個人的攻擊,那麼,要慢慢引導他改變批評的習慣。

如何引導呢?那就是要做的第二件事:平時多鼓勵和表揚他。

人類的嬰兒從出生那一刻,就具備了最強大的學習能力:模仿。

所以,我們與親密關係的相處能力和溝通模式都是從父母和社會關係中習得的。

有的人完全沿襲了父母的模式,有些人完全逆反了父母的模式,有些人在不斷反思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隨著年齡的增長,模仿依然是伴隨我們的強大力量,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在用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人,語言模式、行為模式,甚至微表情。

「夫妻相」也正是彼此無意識模仿的結果,很多夫妻在一起時間久了,就會表現出表情、肢體動作、處事方式等的相似之處。

他人就是自己的鏡子。基於此,我們改變不了他人,卻可以改變自己。你希望對方如何對待你,你一定要先如此待他。

人類模仿能力的存在使得我們可以營造一個新的狀態讓對方來感知和模仿。

一個只知道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就會用武力解決;只有吃過糖的孩子才知道糖甜,才會用糖來滿足小夥伴。對於成人也一樣,只有他自己真正從鼓勵和表揚中獲益,他才會用鼓勵和表揚來對待愛人。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被批評的境遇,就要多認可和表揚他。此外,夫妻之間的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既然是關係,就存在牽連,存在相互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的變化必然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另外一個人。

當然,這個過程不要奢望立竿見影。如果對方多年從父母姐妹那裡習得的方式就是批評,那麼TA需要很長時間去觀察到新的方式,體會新的方式帶來的良好感受,學習使用這種方式更需要時間。

朋友完全接受上面的說法,但是她有一個新的疑惑:如果他做的事確實不值得表揚,該怎麼辦?

確實不值得表揚的事,怎麼辦?

她:我會學習鼓勵和表揚他,但是如果他真的做錯了,我該怎麼辦?

我:比如?

她:打碎了茶几上的杯子。

我:是的,這不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但卻是一件值得關心的事。

朋友一瞬間怔住了。

她:關心?

我:是的,你可以問他「傷著你沒有?」

朋友大悟道:是啊,我只想著他是錯的,卻沒有想過關心他!

為什麼我總是在乎眼前的事實勝過在乎愛的人呢?

婚姻生活中所謂的「犯錯」,很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既然是小事,自己都覺得不值得批評,那就多些關心。太糾結於表面的事情卻忘記了感受的溝通,是婚姻的大忌。

你的關心必然會讓對方感受到不同,你覺得美好的感覺他人也同樣覺得美好,人的感受是相通的。

外在的事物總會消失,就如同杯子,早晚會破碎扔掉,只有愛的感覺長留心間。

說到這裡,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前幾天另外一個朋友問我:總是鼓勵和表揚會不會顯得太虛偽?

鼓勵和表揚會顯得虛偽嗎?

我們的文化總是擔心「表揚使人驕傲」,卻隻字不提「批評使人自卑」。

有一種文化認同,好聽的話就是恭維,不好聽的話才是實話。好像總是擔心親人或愛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所以需要旁觀者時時提醒似得。

久而久之,讓我們失去了發現美好的眼睛,只盯著一個人的負面行為,似乎此人無長處可言。

卻忘記了一個道理:事物均有其兩面性,有其不好的一面,必然有其好的一面。

朋友的兒子面對批評特別愛哭,朋友非常受不了,覺得一個男孩子怎麼如此脆弱經不起打擊。於是,朋友越來越不接納孩子,總是試圖改變孩子,所以批評越來越多,孩子對媽媽的批評也越來越敏感。

這算不算缺點?反正,朋友為此傷透腦筋。但是,朋友沒有看到的是,敏感的兒子心思細膩,小小孩子就非常照顧他人的感受。

這是多麼大的優點啊。共情,是一個人被社會接納的重要能力。

可是,這位媽媽在從眾的思維中,在希望孩子無比強大的期待中,將自己孩子的優勢貶低地一文不值。

很多事情無所謂好壞,就看主觀上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利用和發展。即便是表面上再錯誤的事,也有值得鼓勵和表揚的細節。

我的父親一輩子都在抽煙,這本不是好習慣。小時候,屋子裡總是煙霧繚繞,媽媽總是指責他這一點,卻絲毫不起作用。那時候我還不懂得如何做。但是,等我長大成人,發現了這裡面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鼓勵和表揚。

當他為了不影響我們而到屋外抽煙的時候,我真的會很感激他,因為他確實進步了,我會狠狠地表揚他,絕不吝嗇自己的感激;

當他從每天兩盒變成一盒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的努力,就給他一個大大的贊,表現出真心的歡喜和欣賞,順便再討教一句:哇,你怎麼控制住的?

不斷地鼓勵和表揚,勢必會加深家人之間的信任與理解,隨之而來的,是彼此之間的溝通。

我想說的是,被媽媽罵了「一輩子煙鬼」的父親,現在戒煙了,再也沒有碰過煙。這讓所有人吃驚,但是我卻不覺得奇怪:煙,只是他滿足某種心理需求的工具,並非客觀真實需要。

如果你覺得表揚和鼓勵他人是虛偽的,可能原因是:

一, 你沒有針對對方的「優勢」表揚,而是在對方痛苦的「劣勢」上表揚。

不是因為TA真的一文不值,而是你不懂得發現,你還沒有真正發現TA值得鼓勵和表揚的地方。

比如,一個人不太喜歡說話,他的優勢是安靜,思考,讓人信任;你去鼓勵和表揚他「能說會道」一定是不當的,虛偽的。揚長避短,一定要懂得發現愛人的「長處」,是第一重要的。

二, 你的眼光總是盯在「結果」上,只要對方沒有達到目標結果,那就是「不好」。

應該學習將目光轉移到「改變」上,只要有一分進步和改變,就是值得的。

表揚和鼓勵再多都不過分,批評再少,它都像一根刺,深深地刺入我們敏感的神經。

人類最終極的恐懼便是死亡恐懼,然而不被愛、不被接納、被群體拋棄、孤獨,使得我們與死亡恐懼進行一次又一次更親密的接觸。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愛與被愛的感覺,滿足接納與被接納的需要。

因為當你真正接納一個人的時候,無論她的言行如何,對於她而言,都是剛剛好(剛剛好不代表是「好」的行為,而是「符合她的個性」)。

接納意味著我理解你的認知、情緒以及你的能力範圍所決定的你的行為。

對於一個陷入婚姻痛苦的女人,我理解她的處境和選擇,這是基於她的個性,環境,教育水平,思維等因素造就的痛苦,我不能因為我的認知和思維不同於她,而去評判她的選擇和行為。這就是接納。

只有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的,對方才願意與你有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你們才能就一些未解決問題達成共識。

常言道,愛一個人就要接納她的全部,也正是這個涵義。

夫妻之間的相互尊重,也正是基於基本的接納。做不到接納,我們就很容易去評判對方,指教對方,干涉對方,那麼,面對批評和指教,對方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倦心理,無法真正平心靜氣面對雙方的矛盾。

要想做到接納,就要學習發現事物的兩面性,學習發現事物每一點的改變。鼓勵和表揚,要發自真心,找准切入點,便不會虛偽。

本周末4月30日我們將舉辦

「讓你的朋友圈會說話——打造有吸引力朋友圈」

的內部講座


推薦閱讀:

後半輩子,該怎麼活,說得真好
怎麼樣去選定沙發,讓我們的空間更加的舒適
用意不用力,怎麼實現?
買房怎麼看風水?太重要了!早晚得用!
怎麼把自己皮膚養的好好的?

TAG:批評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