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收 藏】金石全形 博古傳真 ■童衍方

 收藏知識 

金石全形 博古傳真

童衍方

  全形拓是在紙質平面文本上通過傳拓技藝呈現器物立體形態,是古代金石傳拓藝術中表現力最豐富且技法最複雜的一種形式。金石學始於宋代,朱劍心《金石學》載:「至宋劉原父、歐陽公起,搜集考證,著為專書,而學以立。」呂大臨撰《考古圖》、薛尚功編《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趙明誠著《金石錄》、洪适錄《隸釋》等,在歷史文獻為基礎的學術層面上構築起恢弘博大的金石學科。

  清道咸以後青銅鼎彝研究之學蔚然成風,阮元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張廷濟編《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陳介祺集《簠齋吉金錄》、潘祖蔭輯《攀古樓彝器款識》、吳大澂撰《愙齋集古錄》等,隨著金石學研究的深入,金石器物傳拓也日益成為學者實踐探索與研究的一門重要學問與藝術,清代至民國間精於此道而著名者當以馬起鳳(傅言,生卒不詳,浙江嘉興人)、釋達受(1791~1858年,浙江海寧人)、李錦鴻、黃士陵、尹元鼐、王秀仁、周希丁、馬子云等為代表,其中馬起鳳、釋達受開創了金石器物全形拓,極大地豐富了金石學藝術內涵外在的表現形式。

  馬起鳳、釋達受於嘉道年間始創全形拓。據傳釋達受主持鎮江焦山寺,以燈照焦山鼎(周無惠鼎)取其形,並尺量鼎器各部尺寸繪於拓紙和厚紙或木板上,將厚紙或木板刷桐油晾乾,按圖刻製成模板,復以拓紙按圖形覆於模板上進行傳拓。阮元見達受焦山鼎全形拓本欣然作跋:「焦山周鼎餘三見之矣,此圖所摹絲毫不差,細審之,蓋六舟僧畫圖刻木而印成鼎形,又以此紙折小之以拓其有銘處乎。再細審之,並銘亦是木刻。所拓篆跡渾成器於無別,真佳刻也。」並請達受為所藏三代鼎彝制全形拓,阮元的大力讚譽使達受全形拓名揚海內。這時期的全形拓多存器形,似平面木刻,並無視覺上焦點透視的光影明暗特徵。

  道光同治間濰縣陳介祺在釋達受模板全形拓基礎上採用分紙拓法,將器物重要紋飾原拓後按視圖剪貼拼為器物全形,其中陳氏經驗之談多見於其著《傳古別錄》。清張廷濟跋藏「觚稜方爵全形拓圖」云:「甫獲是爵,陳菽園剪紙分拓拈合成圖。」六舟觀之跋曰:「眼福不淺。」由此得知,陳菽園亦當時傳拓名工,惜史未傳。

  全形拓藝術在光緒年間以黟山黃士陵(牧甫)、諸城尹元鼐(伯園)為代表,兩人同客吳大澂門下,為愙齋集拓《十六金符齋印譜》外,分別為吳氏傳拓所藏鼎彝全形,傳世著名者有尹元鼐手拓愙齋所藏《吉金圖》卷。黃、尹兩人傳拓全形皆引入光影明暗的變化,全形效果更趨豐富與生動,也可謂全形拓進入了成熟期。

  晚清金石家致力全形傳拓的同時,西洋寫真也在器物全形繪圖中異軍突起,博古也是在此領域奮力實踐,而集大成者當屬晚清黟山派篆刻創始人黃士陵。

  黃氏早年曾在南昌照相館謀生,對光線影映的效果極為敏感,所作博古繪畫多取《西清古鑒》等為粉本資料,以傳統工筆法結合西洋寫真術為之,線描構圖精準,所選器物形美,水墨烘染有姿,設色雅宜醇厚,圖繪層次分明,即使純粹水墨博古也能表達出墨分五色的豐富境界。輔之以書法篆銘、行楷考釋、花草點綴,真正別具藝術韻味。20世紀中葉,黃若波曾撰文載《大公報·藝林》:「黃氏以西洋畫法入中國畫法,自然而不牽強,既不同於郎世寧,亦不同於日本畫法用線條勾勒,陰陽向背,略施洗染,畫法新穎,是從寫生得來,最難得的是有雅緻,無俗氣。」

(刊出有刪節)


推薦閱讀:

大金石
「滬港通」的試金石作用
坎坷既是成功的鋪路石,又是意志的試金石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不如飲美酒 
畢沅,僥倖奪魁,金石大家

TAG: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