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見聞錄之十:美國的醫療
美國的醫療
在國內時,我從媒體的報道中得知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力推醫療體制改革。為什麼要改革?我想,那肯定是美國的醫療體制存在問題,不甚完善完美。到美國探親之後,通過陪夫人去看次病,我算是對美囯的醫療有了些許知曉。
女兒女婿住的房子是前有坪後有院的獨立兩層樓房。前坪後院都有綠草覆蓋,種有不少花木,還開有菜土,「生態」不錯,常有野兔、飛鳥光顧,綠草中螞蟻甚多,花木中有藤蔓纏繞。前幾日夫人與潛入室內廚房覓食的螞蟻「作戰」,手指被螞蟻鉗了幾下,到園中花木叢和菜土裡拔野草,手臂又被草藤划了幾道印痕。夫人的皮膚易過敏,過了幾天,手指頭和頸下突然大片紅腫,起了許多小疹,痛癢難耐。女兒女婿急了,趕忙開車帶夫人到中國城華人醫師開的診所去看病。我不放心,也陪去了。聽女兒說,在美國如果沒有買醫療保險,看病買葯可是個很麻煩很費錢的事。有個典型的例子:一個來美探親的老爹突發急性闌尾炎送醫院開刀,入院馬上動手術,術後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了。住院時間很短,恢復很快,可費用嚇人。從醫院和藥店陸續寄來的許多賬單加起來,一天半共花去7000多美元,約合45500多元人民幣。這在中國人眼裡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所以,一般來美探親的老爸老媽都怕生病。幸虧我夫人只是意外小恙,到診所讓醫生一瞧,很快就診斷為外源接觸過敏,當即打了一針,立馬見效。爾後又拿著醫生開的處方到定點的超市藥店買了一些口服藥,服了三天便痊癒了。但這一折騰,雖是小恙,只看了一次醫生,也花去100多美元。事後,我通過詢問女兒女婿在美的醫療保障和查看資料,進一步了解了一些有關美囯醫療的情況。
在美國看病,大病、重病、急病與須住院的病去醫院,小病、慢病、不需住院的病去診所。美國診所多,醫院少,它們的差別是規模大小、設備有無或多寡。醫院與診所都不「養」醫生。醫生和麻醉師、放射師等等,都是個體戶。他們只是在醫院、診所掛靠,可以掛幾個地方,隨叫隨到。同時,美國醫、葯分家,診所沒有自己的藥房。病人在診所看完病,拿著醫生的處方要到超市的藥店去買葯。美國對處方葯管制非常嚴格,雖然超市裡藥店多,但不隨便賣處方葯。藥店賣錯處方葯而引發醫療事故,要負法律和賠償責任,故藥店賣處方葯格外小心,病人須拿著醫生的處方才能買到葯。病人挂號、看病、檢查、買葯,分別由不同單位收費結賬,賬單五花八門,來自多處。由於長期市場機制的發展,醫院、診所、醫生一般不會供不應求,看病不難。規範的醫生職業教育、嚴格的醫生執業准入制度、激烈的競爭,維持了醫生的一流業務水平。到診所看病服務很好,到醫院住院完全是住賓館的感覺,環境好,護士照料周到專業,每天的菜譜和飯店一樣,無須家屬插手任何事情。但醫院看病檢查繁雜,費用畸高。如果不是重病急症,不動手術不住院,看一般的病,美國人大都選擇先上診所。美國有專門推介各類醫生的網站,病人在上發評論,給為自己看過病的醫生打分。所以醫生看病都很認真負責,以博得病人的信任與好評,給自己樹立信譽與品牌,讓更多病人找自己看病,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許多美囯人長期與自認為信譽好、服務好、醫技精的某診所醫生簽訂協議,定為自己的「家庭醫生」,看病先找他。這個診所為病人建立檔案,對病人的健康全程負責。找家庭醫生看病不是隨去隨看,而是需事先預約。診所的醫生一般是全科的,什麼病都看。自己有把握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就自己治,如果自己拿不準,就把病人推介給與自己聯繫的專科醫生。每個診所醫生手上都有一批他熟悉的認為很好的各類專科醫生名單。而專科醫生可能掛靠在診所,也可能在醫院,他們也希望別的醫生能多為自己推送病人,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家庭醫生還負責患者住院的預約,如果不是重症,沒有家庭醫生的預約,患者是不能在醫院住院治療的。因此,在美國患慢性病住院治療往往要等很長時間,做個腫瘤手術或CT檢查,有時需要等上半年。美國人習慣了,他們認為慢病的產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治療也不急在一天兩天。而重症、急症患者,送醫院不需要預約,甚至會派直升飛機前來運送。至於什麼樣的病是重症、急症,美國衛生行政部門有明確的界定,不由患者自己定性。
針對美國的醫療狀況,健康保險是人們必備的。在美國就醫,大病要保險,小病也要保險,凡是去看醫生,醫生都要詢問病人有沒有保險。買了保險治療費用和藥費才能夠大大降低。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不提供全民醫療保險福利的國家。為什麼會這樣?這有深層文化心理的原因。美國人有不信任政府的傳統心理,對政府的效率始終心存懷疑,不情願看到政府有太大的權力去干預公民個人的生活。相反,他們很強調自己對自己負責,認為過分福利會養懶漢,一旦國家全包,必定失去監督和利益平衡,造成巨大的醫療浪費,最後導致高稅收,讓有錢人多交稅。美國絕大部分中產階級和富人都有這樣的心理,真正擁護全民醫療福利的,是那些缺乏社會流動機會的窮人,而這部分人在美國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普通美國民眾的醫療保險可以從政府和私營保險公司兩個渠道獲得。政府提供的項目有兩大類,分別是保險性質的承擔65歲以上老人的基本醫療費用;救助性質的承擔貧困線以下人群的基本醫療費用。政府醫療覆蓋面以外的人群,一般是通過企業為僱員提供團購的集體醫療保險來保障醫療需求。企業把在醫療保險方面的花銷和其他成本花銷一樣從營業額中減去,然後計算利潤,再根據這個利潤繳稅。也就是說,企業給員工買的醫療保險是可稅前減免的成本支出,而員工個人也不需要為收入以外的醫療保險和其他福利繳稅。政府以這樣的稅制鼓勵企業少付工資,多提供福利。所以美國的企業主們都熱衷於給自己的員工買保險。據一項調查顯示,2/3的65歲以下的美國人都由僱主給他們購買了醫療健康保險。好的企業每年為每個員工交納的醫療保險較高。這個保險是保整個家庭,不但員工本人看病不花錢,就連家屬看病也不用掏錢。效益差的單位,則只能為員工交納最基本的醫療保險。
除了老人、窮人以及有僱主提供醫療保險的人之外,還有一大批遊離者。他們年紀不到65歲,沒有來自企業的福利,或者是個體戶,或者是非法移民,或者是沒有能力提供醫療保險的小公司的僱員。這些人絕大多數都不是美國最窮的窮人,而是有工作的窮人。他們大都住在大城市鬧市區,有非裔、拉美裔、亞裔等種族背景,其中很多是剛到美國不久的新移民。這些人的收入都剛剛超過政府規定的貧困線,所以沒有資格申請政府提供的社會醫療保險,唯一的選擇就是自費購買個人醫療保險。而這樣的個人醫療保險價格昂貴,是集體保險價格的3倍以上。收入不高的人難以承受。
美國聯邦法律有個規定,任何美國醫院的急診室都不能因為患者沒有醫療保險或是非法移民而拒絕提供醫藥救助。這一規定富有人道主義精神,但也引發了嚴重的負面後果,使有些人產生一種僥倖心理,認為即使我沒有醫療保險,到時候犯急症送醫院,醫院也不敢不給我看。他們買不起醫療保險,乾脆就不投保。據美國有關部門統計,全美有4600多萬人沒有買醫療保險。這些人平常生了病,如果是非急症就拿命扛,是急症就讓人送醫院先看病後賴賬。在美國看病,一般都不需當場付錢。帳單一般會在1個多月後寄到病人家中。到時候如果病人自己沒有能力付這筆錢,可以給醫院和社區醫療救濟事務辦公室打電話,說明自己的收入情況,然後填寫一份救濟辦公室的表格。醫院經過調查後,如果確認情況屬實,會把醫療費用部分或者全部免掉。全美醫院接收急診病人無法收費的數字每年達數百億美元,這類壞賬最後只能由政府出面消化。
在美國,由於大部分人的醫療費用主要由保險公司承擔,對醫療沒有盡量少花錢獲得最大救治效果的激勵機制,所以醫生在看病時一般不考慮病人花錢多少,而是儘可能以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來贏得患者。另外,國會為了保護病人利益制定了偏向於病人的法律,病人有權利根據這些法律以醫療事故起訴醫方,如果勝訴,醫方要負法律責任,並附帶高額的民事賠償。醫生為了避免這些責任,一方面購買保險,一方面要求病人做過多的冗餘的檢查測試,以保不出醫療事故。這無形中抬高了醫療保險的成本,迫使保險公司以提高投保價格的辦法來對付。這樣,美國全社會包括國家、企業、個人對醫療保險費用的投入無可避免地連年攀升,每年全美所有醫療開支佔GDP的比例高達20%以上,逼近30%,每年消耗的醫療費用在世界排第一,政府支付的公共醫療費用開支成為僅次于軍費開支的聯邦政府第二大財政支出。美國已不堪其重負了,所以奧巴馬總統要力推醫療體制改革。
美國的醫院大樓並不很高,但設備很先進,病房設施很好。
美國一家醫院門前
世界著名的醫療科研和設備技術一流的德州醫療中心
美國醫生學歷很高,經八年以上的學習與見習實踐並且通過州以上的醫師執業准許考試,拿到行醫執照,才能進診所或醫院工作。
這是一家連鎖藥店。經營藥店利潤較高,所以休斯敦的藥店很多,到處可見。有的在大超市設櫃,有的獨立設店。獨立藥店實際上也成了小超市,除了賣葯,還賣其他許多食品、化妝品與日用品。
藥店按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標準,嚴格區分處方葯與非處方葯。藥店賣葯如果引發醫療事故,要負法律與賠償責任。藥店因此而不敢隨便賣葯。處方葯一定要見醫生處方才賣。這是一位消費者拿著醫生處方在買葯。
推薦閱讀:
※美國海軍第26艘瀕海戰鬥艦開工
※美國歷屆總統IQ排行:哪位最聰明?
※弗朗西斯·福山文章:衰落中的美國
※世界觀第51期:——美國為什麼不流行「富二代」
※美媒:中國三大戰略阻遏美國獨霸亞洲 2015年07月13日 02:23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尼古拉